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九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善,就好象我每天看到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一样,我也看见,他们说话我也听见,我一句都没有放在心上。你要问我,我什么都不知道。」正确!这就是佛法说的「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」,并不是真的不见不闻,没有放在心上。我们从街上走到这边来,路上看到行人,你要问这个人怎么样?没有注意,是知道有人,但是人长什么样子、穿什么衣服说不出来,没有留意;听到他说话,也记不得,这就对了。我们讲是不注意,就是没有把这些形象、言音注入自己的意识,没有注意。好的事情、好的形象要注意,许哲就是这样的,看人家善的这一面,记人家好的这一面,成就自己终身纯善纯净,心地清净一尘不染,没有自私的念头。起心动念都是想到这个世间有很多贫苦受灾受难的这些人,她天天想这些,想的是怎样去帮助他?怎样去为他们服务、去照顾他们?今年一百零四岁,还在不疲不厌的干这个事情。我们出家人看到这个人,我们有没有生惭愧心?在家人!她能够做到,能够在一生当中就从事于这桩事情,真的是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救苦救难,尽心尽力在做,做了一辈子没有厌倦,不知道疲劳。这在佛法里面讲给我们作证,行菩萨道。

  

  普贤菩萨第三愿教我们「广修供养」,尽心尽力去做,我们所有这些灾难都没有了,累劫的冤亲债主都欢喜,不但不找麻烦,拥护你。有些人懂得,也知道自己冤亲债主很多,也修福,不是全心全力,修福的时候疑虑甚多,怀疑、顾虑。那些怀疑顾虑,不能说不正确,为什么有这么多疑虑?闻法太少,智慧不开。所以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苦口婆心,常常教导我们、劝勉我们要读诵大乘,这句话在现在讲确实有难处,为什么?现在大家统统学白话文。翻经的大师早已经想到,经典上使用的文字是古文里最浅显的。《华严经》是唐朝时候翻的,你看看唐朝时候一些文人的著作,《华严经》跟它一比,《华严经》好懂,文字浅。换句话说,就是当时的白话文,不能够再浅,再浅翻不出来了。翻经不是一个容易事情,如果不契入境界,你怎么能翻得出来?经文展开对着你的面前,你怎么会懂得这一句经文里面的含义?

  

  我曾经说过,佛经无论大小、无论浅深,字字句句都是含无量义,在这段经文尤其明显。我们在这个地方,这一段跟后面一段,总共二十句,二十句诸位要晓得,「念念中」,念念统统具足,不是念念中只有一个意思、只有一句,不是的!念念都是圆满具足,这才是真正的意思。念念只有一桩事情、一个事情,错了!那是凡夫,那是权教菩萨,不是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一念遍满虚空法界,一念具足一切法门,整个《大方广佛华严》一念之中圆满具足!圆满具足还不是这个略本小本,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所看到的大本,十个三千三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,一念圆融,念念圆融!这是《华严》,这是事实真相,这是性德圆满的流露,这是真供养。供养谁?供养真如自性,供养毗卢遮那,毗卢遮那是法身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自己也在里头,也不例外。这才叫真正的广修供养,广的意思真正是太深太广。这样修学,与性德圆满的相应。

  

  世间我们所见到的、所听到的,确实有一些过去生中修大福报,这一生当中享有亿万财富,他不懂得这个道理,这一生享福不晓得修福。如果他要懂得修福,那他的福报生生世世享不尽。不懂得修福,但是他也修一些小福报,每年他在利润当中也拨相当数量的财物,在这个世间救济一切贫苦,甚至于也办很多学校来培养年轻人,在他整个财力里面小事一桩。什么是真正的大福?不学佛、不学大乘永远都找不到,开悟一切众生这是大福。所以佛在一切经上常常讲,「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四句偈为人演说」。四句偈,我们常常在外面讲经,是不是真的修的大福?不尽然,为什么?对方要是开悟,这个福报就成就。你虽然说,说了对方没悟,等于没有说。有没有福?有福,福没有那么大。因为你有善心、你有诚意,你的心确实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,有相当的福报,但是那个福报不是经上所讲的;对方开悟,那是经上所说的。现在我们能做得到的,对方没有开悟,但是阿赖耶识里种了一个种子,这个种子是金刚种子,永远不坏,等到来生后世遇到缘,这个种子起现行,他就有成就。从这些地方仔细来观察,财布施确实抵不过法布施。

  

  弘法利生的事情真正不可思议,真正的好事。可是现在这个社会谁能接受?我们往年也发心印《大藏经》,印的数量不少,送不出去;换句话说,世出世间无价之宝,但是许多人不认识,你送给他,他不要,这就没有法子。所以修福,还要有智慧、有福德,你才真正能够修到福报;你要没有智慧、没有福报,想修福,找不到福田。种五谷杂粮你要找好田,土壤要肥沃,这个种子下去才长得好。今天多少想修福的人,找不到真正的福田,都找错了,找到沙石之地,种子种下去不会生长,不能够开花结果,比比皆是。这什么原因?仔细观察,无福之人!纵然现前有福,他没有德、他没有智,所以把福田搞错、错认,什么是真正的福田他不知道。

  

  普贤第四愿,后面我们可以略而不说,「忏除业障」。这一句对我们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,自己一定要肯定业障深重,我没有业障,怎么会生到娑婆世界?我业障不重,怎么会生到这样一个动乱不安的社会?所以自己要晓得,唯有自己知道自己业障深重,才肯真正忏悔,修忏悔法。忏悔法怎么修法?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导我「知过能改」,每天要反省、要检点、要找自己的过失,千万不要以为我今天没有什么过失。如果说今天没有什么过失,我今天这一天空过了。什么人没有过失?我在讲席也讲过多遍,诸佛如来没有过失。地上菩萨、等觉菩萨还有过失,他们天天反省、天天忏悔。还有一种人没有过失,不知道自己有过失的人,他自以为没有过失,这样的人无论学世法、佛法,决定没有进步可言。进步是怎么来的?是从改过来的。我们现在不是常讲改进?把过失改掉你就进步,你不改你怎么进法?改进这个术语也是佛门的。所以头一个要知道自己的过失,要认真反省检点,这是做真功夫,我们讲修行,这是真修行。

  

  但是我们是凡夫,总以为自己没有过失,叫你去想你真想不出来,这怎么办?古大德教我们读经,经典上佛的教诲,佛教给我们做的,我们看看我们有没有做到;佛教我们不能做的,我们有没有违犯?在这里面找。明朝末年盛行功过格,无论在家出家读书人,常常用这个方法检查自己的过失。莲池大师就用这个方法,现在《全集》里面《自知录》就是他每天反省的条目。印光大师教我们用《太上感应篇》、用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每天去读一遍,读的时候每一条自己想想,「善的我有没有做?不善的我有没有做?」这是真正在培养自己的德行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我们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检点、不能不改进。这是十愿里头最重要的前面四愿。

  

  「请转*轮」、「请佛住世」,那是开拓我们的心量,断绝我们的嫉妒心。唐朝时候印宗法师给我们做了榜样,他见六祖惠能,言谈之下衷心的佩服。惠能大师求他剃度,他给他剃度,剃度之后反过来拜惠能大师为师父,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。《坛经》里面记载,惠能大师二十四岁接受五祖传的衣钵,在猎人队里面藏身十五年,他出家剃度的时候是三十九岁,二十四岁再加上十五年。印宗法师那在南方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法师,教化一方,是当时的高僧大德,惠能刚刚出家他就能够拜他为师父,把自己弘法利生的位子让给他,菩萨再来!这哪里是普通人?普通人觉得你比他高,想尽方法来贬低你、来排斥你,他没有,他做的是对的。为什么?六祖惠能的成就就是他的成就,诸位想想对不对?他从弘法的地位退下来护法,把弘法的事情让给六祖去做,他护持,把六祖抬上来,六祖于是一下就成名了。敬仰印宗法师的那些信徒,全都归惠能大师。这是真正大力护持,是为佛法不为个人,真的是为正法久住,为开悟众生,没有一丝毫私心。

  

 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这个人物,人家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,我们要学习。今天我们看到同学或是同参道友,觉得比我好的我就嫉妒他、我就贬低他,这是灭佛法的行为,这不是弘法,这个罪业造得重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我们决定不能犯这个错误,这是我们忏悔里头最重要的一条,要把我们嫉妒障碍的心,从心里把它断掉,欢喜成人之美,欢喜修随喜功德。要知道随喜的功德跟弘法法师功德等同,决定没有差别,这个道理要知道。全心全力的协助,功德完全一样。现在时间到了,这一句里面意思太丰富,下一堂课我们再做补充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九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