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0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八0卷 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如来现相品」,现自在用,助佛扬化第十句:

  

  【念念中,以普贤菩萨建立一切众会道场海法门,开悟世界海微尘数众生。】

  

  这里面的意思很深,我们要细心去体会、去观察,要认真学习。普贤菩萨十愿,「请转*轮」,这是要具足真实智慧,要有广大的心量,念念利乐一切有情众生,才能够做得到,决定没有嫉妒障碍。遇到与本道场修学道风、学风相应的大德,无论是出家在家都应当启请。「请佛住世」,这一条很重要,自古以来,我们没有看到听一部经短时间就能开悟证果的,绝大多数的众生都要靠一门深入、长时间的熏修,才能真正得到法益。长时间的熏修,肯定就要请善知识常住这个世间。真正善知识一定是慈悲的,一定是没有分别执着的,就像诸佛菩萨一样,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到哪里去。用什么来启请?决不是用物质形式上的供养,如果这个善知识贪图供养,那就错了。当然他的生活我们要细心照顾,这是表自己的一番敬意,但是这不是重要的,是次要的,重要的是如教修行。我们这个地方非常贫苦,没有福报,缺衣缺食,粗衣淡饭,但是这个地方的人认真修行,善知识怎么教他就怎么做,生活再艰苦,善知识也不会舍弃众生。如果这个地方物质生活再好,大家不能够依教奉行,阳奉阴违,做的是表面功夫,没有实质的修学,善知识不会留在这个地方;他留在这个地方贪图利养,他就不是真善知识。

  

  唯有请善知识常住在这个地区,大众才能真正得法益。这些话往年台中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,他在台中住三十八年,弘法也三十八年。为什么他住在这个地区那么久?那个地区有不少的同修真正听话,依教奉行,所以三十八年当中我们估计,台中学佛同修念佛往生至少有三百人以上,接引这么多人往生,这个地方佛法真正的殊胜。我常讲法缘殊胜,法缘殊胜绝对不是说人多、财力雄厚,不是指这个,是指你这个道场真正成就的人有多少;我们修的是净土法门,念佛真正得往生的人有多少。「台中莲社」后来又加上「慈光图书馆」,跟随李老师学佛的人,这三十八年我概略估计至少有五十万人;五十万念佛的人,往生的只有三百多。你就晓得,李老师常讲的一万人当中只有几个人,一万人里面要有十个人,五十万里面那就有五百人。所以他常常讲一万人当中只有两三个,很有道理,他说的话不夸张,完全是事实真相。所以这个地方有真正善知识常住,是这个地区的大福报,请佛住世,真诚心依教奉行。同修们一定要记住,不是这个道场人多气旺,不是这个,是真正依教奉行。

  

  当年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,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百二十三个人,真正是同心同愿结界庐山,这个山居住的地方有一定的界限,不出这个界限。我们在史书里面读到他以虎溪为界,不越过这个界限,各个成就。于是中国的净宗从这个时候、从这个地方建立第一个念佛堂,祖师留下的规矩、留下的典型榜样,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。真正要建立净宗道场,一定要向他学习,真正有修行人,人数不拘多少。《西方确指》里面所说的,觉明妙行菩萨真善知识,他这个道场只有十二个人,十二个人各个成就,这就叫功德圆满。

  

  现在时代不相同,生活方式跟过去不一样,真的产生一百八十度的变化。我们在这个时代想成就,确实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,找一个清净道场修行难!可是古德常说「事在人为」,只要人有心,只要人有愿,不是做不到,还是能成就。真正有这个心愿的人,十二个人找不到,能够找到四、五个人也行,不在多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创教在鹿野苑,他一个人是老师,五个学生,五比丘,六个人创教起家的。所以人数不拘多少,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。佛门常说的四个人在一块共修就是一个僧团,四个人叫一众,这个众就是团体。这样的团体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守护,必得是真修,真的放下身心世界,一心求愿净土,心心希求亲近弥陀如来,这种殊胜庄严的道场就成就了。生活再清苦、再不济,人人都能够一心向道。这样的人现在很难找。

  

  二十多年前,香港洗尘法师到台湾来看我,谈到佛法的衰微,出家人道心堕落,来给我谈如何挽救。我告诉他世尊祖师的这种方规,我们应当恢复,人数不在多,五比丘就够了,你去找,你找到四个人我参加。找不到!没有人肯放弃自私自利,洗尘法师也是个有心人。为什么发真正心的人少?说个实实在在的话,不通教理,对于经教上的修养不够,又没有深厚的善根。深厚善根他人老实,他能发真心,他知道世间苦;现在人不知道世间苦,对于世间留恋。善根深厚的人知道世间苦,出离的心真切,这个容易。实实在在找不到,一个人也要干。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念佛往生的人,他是一个人干的,找不到同参道友,一个人真正是看破放下。

  

  虽然不能够对整个佛法做出最大的贡献,这是由五个人这么一个团体如教修行,影响到整个佛法,正法住世。这样一个僧团出现,那个功德不可思议,必定得诸佛护念、龙天善神保佑。影响所及,能令这个地区做恶的众生,都能够减轻他的恶报、推迟他的恶报,有这么大的力量;个人修行,影响力就没有这么大。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,看到很多个人修行成就的,非常可惜这些个人、发愤成就的人,没有能够集合在一起,这个事情很遗憾。实在讲这是这个时代的众生福德因缘不足,他们这些真正用功、真正办道的人,没有机会聚在一起,个人搞个人的。由此可知,真修行人不是没有,真正善知识也不是没有。所以请法师讲经、请善知识在这个地方常住,这个功德很大很大,利益这一方。

  

  「常随佛学」是一个重要的启示,我们学佛跟谁学?佛是我们的本师,佛是我们最好的模范,所以本师一生的事迹、他的历史,我们不能不熟知。《大藏经》里面《释迦谱》、《释迦方志》要读,你要不读、不熟,你对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迹一无所知,你修什么?一般经典里面虽然常讲八相成道,那是略说,说得太简略了。像这些典籍一般都在初入门的时候学习,可是现在我们初学初入佛门,把这些事情往往疏忽了,也没有真正的热心人去学习、去教导初学,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。

  

  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正是我们接触大众的原则。观机,细心观察众生根性,我们才有方法帮助大众。帮助大众里面最重要的,帮助他觉悟。佛法是觉悟之法,佛学是觉悟的学问,佛这个字就是觉。末后「回向」,要把自己所修所学所有一切的成绩,自己绝不享受,自己所成就的福慧,完全用来供养一切众生,回向众生,至于回向菩提、回向实际都在其中;真正能够落实到回向众生、布施供养一切众生,菩提跟实际就在里头。要如是建立『一切众会道场海法门』,这样去做。『开悟世界海微尘数众生』,这是讲的影响力之大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这一段总结:

  

  【如是普遍一切法界,随众生心,悉令开悟。】

  

  『如是』是总结前面十句,前面十句境界深广无有边际。下面这一段「所化成益」十句学习完之后,清凉大师把这两段做一个总说,在《疏》里。我在这里所讲的,没有依他的注解,我讲的完全落实到我们现前的修学环境,我们应当怎样学习。「所化成益」有十句,我们在此地如何来学习。第一句:

  

  【念念中,一一国土,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堕恶道者,永离其苦。】

  

  法身菩萨他们没有邪念,他们有正念,这个地方我们看到「念念」,那就是正念。『念念中,一一国土』,这一句是总贯下面十句,每一句上面都有「念念中,一一国土」,经文为了省略起见,这一句只贯在第一句上,要知道底下每一句都如是。「一一国土」就是一一诸佛剎土,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不漏。

  

  『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』。真的,这不是假的,因为这个国土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个国家地区,不是的,也不是这个地球,是一尊佛的教化区,至少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。有些佛的教化区是两个大千世界,三个大千世界、五个大千世界、十个大千世界,很多。为什么诸佛如来教化区的范围有大小不同?都在因地上发的愿不一样。所以一切诸佛如来因地上发的愿,真的是以阿弥陀佛为第一。阿弥陀佛的教区有多大?跟诸位说,是尽虚空遍法界。一切诸佛赞扬,一切诸佛都把自己的学生送到阿弥陀佛那里去。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经里面所说的,劝我们发菩提心求生极乐,释迦牟尼佛如是,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无不如是,所以诸佛赞叹阿弥陀佛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。这个意思我们体会到没有?说老实话没有体会到,为什么?如果你真正体会得,你的心理、你的思想、你的行为会改变,变成万缘放下,一心专念。你还会涉猎其他的经教,你没有体会到,这是真的。

  

  还有一等人真的体会到了,他与众生有缘,他发愿弘护正法,菩萨发心。他不着急立刻去往生,慈悲心重,他愿意住在这个世间,帮助这个世间的苦难众生,帮助诸佛如来教化众生。众生根性不一样,不能不多学一些经教,为什么?便于接引,这是菩萨发心,不同于大众。如果自己觉得没有智慧、没有福德,也没有法缘,应当专求净土,乘愿再来,这就对了。专修净土得念佛三昧,智慧开了,福报智慧现前,这个时候你接引教化众生,众生欢喜听闻,众生能够依教奉行,你就不应当急着去往生,你应当多住世间,帮助你这些有缘的同学们,这也叫乘愿再来。为什么?你可以往生净土,你不着急,不往生,再多住几年,你是真正有这个能力。这个时候住世,助佛弘扬教化,这是佛弟子应尽的义务,应该做的事,这个时候住世不是为自己,是为众生。众生肯学就得认真教导,众生不好好的学,那就是缘尽,这个时候自己可以走了。缘现前就住世,缘尽就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0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