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0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八0卷 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現自在用,助佛揚化第十句:

  

  【念念中,以普賢菩薩建立一切衆會道場海法門,開悟世界海微塵數衆生。】

  

  這裏面的意思很深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、去觀察,要認真學習。普賢菩薩十願,「請轉*輪」,這是要具足真實智慧,要有廣大的心量,念念利樂一切有情衆生,才能夠做得到,決定沒有嫉妒障礙。遇到與本道場修學道風、學風相應的大德,無論是出家在家都應當啓請。「請佛住世」,這一條很重要,自古以來,我們沒有看到聽一部經短時間就能開悟證果的,絕大多數的衆生都要靠一門深入、長時間的熏修,才能真正得到法益。長時間的熏修,肯定就要請善知識常住這個世間。真正善知識一定是慈悲的,一定是沒有分別執著的,就像諸佛菩薩一樣,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裏去。用什麼來啓請?決不是用物質形式上的供養,如果這個善知識貪圖供養,那就錯了。當然他的生活我們要細心照顧,這是表自己的一番敬意,但是這不是重要的,是次要的,重要的是如教修行。我們這個地方非常貧苦,沒有福報,缺衣缺食,粗衣淡飯,但是這個地方的人認真修行,善知識怎麼教他就怎麼做,生活再艱苦,善知識也不會舍棄衆生。如果這個地方物質生活再好,大家不能夠依教奉行,陽奉陰違,做的是表面功夫,沒有實質的修學,善知識不會留在這個地方;他留在這個地方貪圖利養,他就不是真善知識。

  

  唯有請善知識常住在這個地區,大衆才能真正得法益。這些話往年臺中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,他在臺中住叁十八年,弘法也叁十八年。爲什麼他住在這個地區那麼久?那個地區有不少的同修真正聽話,依教奉行,所以叁十八年當中我們估計,臺中學佛同修念佛往生至少有叁百人以上,接引這麼多人往生,這個地方佛法真正的殊勝。我常講法緣殊勝,法緣殊勝絕對不是說人多、財力雄厚,不是指這個,是指你這個道場真正成就的人有多少;我們修的是淨土法門,念佛真正得往生的人有多少。「臺中蓮社」後來又加上「慈光圖書館」,跟隨李老師學佛的人,這叁十八年我概略估計至少有五十萬人;五十萬念佛的人,往生的只有叁百多。你就曉得,李老師常講的一萬人當中只有幾個人,一萬人裏面要有十個人,五十萬裏面那就有五百人。所以他常常講一萬人當中只有兩叁個,很有道理,他說的話不誇張,完全是事實真相。所以這個地方有真正善知識常住,是這個地區的大福報,請佛住世,真誠心依教奉行。同修們一定要記住,不是這個道場人多氣旺,不是這個,是真正依教奉行。

  

  當年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,志同道合的同學們一百二十叁個人,真正是同心同願結界廬山,這個山居住的地方有一定的界限,不出這個界限。我們在史書裏面讀到他以虎溪爲界,不越過這個界限,各個成就。于是中國的淨宗從這個時候、從這個地方建立第一個念佛堂,祖師留下的規矩、留下的典型榜樣,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。真正要建立淨宗道場,一定要向他學習,真正有修行人,人數不拘多少。《西方確指》裏面所說的,覺明妙行菩薩真善知識,他這個道場只有十二個人,十二個人各個成就,這就叫功德圓滿。

  

  現在時代不相同,生活方式跟過去不一樣,真的産生一百八十度的變化。我們在這個時代想成就,確實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,找一個清淨道場修行難!可是古德常說「事在人爲」,只要人有心,只要人有願,不是做不到,還是能成就。真正有這個心願的人,十二個人找不到,能夠找到四、五個人也行,不在多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創教在鹿野苑,他一個人是老師,五個學生,五比丘,六個人創教起家的。所以人數不拘多少,最重要的是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。佛門常說的四個人在一塊共修就是一個僧團,四個人叫一衆,這個衆就是團體。這樣的團體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守護,必得是真修,真的放下身心世界,一心求願淨土,心心希求親近彌陀如來,這種殊勝莊嚴的道場就成就了。生活再清苦、再不濟,人人都能夠一心向道。這樣的人現在很難找。

  

  二十多年前,香港洗塵法師到臺灣來看我,談到佛法的衰微,出家人道心墮落,來給我談如何挽救。我告訴他世尊祖師的這種方規,我們應當恢複,人數不在多,五比丘就夠了,你去找,你找到四個人我參加。找不到!沒有人肯放棄自私自利,洗塵法師也是個有心人。爲什麼發真正心的人少?說個實實在在的話,不通教理,對于經教上的修養不夠,又沒有深厚的善根。深厚善根他人老實,他能發真心,他知道世間苦;現在人不知道世間苦,對于世間留戀。善根深厚的人知道世間苦,出離的心真切,這個容易。實實在在找不到,一個人也要幹。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念佛往生的人,他是一個人幹的,找不到同參道友,一個人真正是看破放下。

  

  雖然不能夠對整個佛法做出最大的貢獻,這是由五個人這麼一個團體如教修行,影響到整個佛法,正法住世。這樣一個僧團出現,那個功德不可思議,必定得諸佛護念、龍天善神保佑。影響所及,能令這個地區做惡的衆生,都能夠減輕他的惡報、推遲他的惡報,有這麼大的力量;個人修行,影響力就沒有這麼大。我們在這麼多年當中,看到很多個人修行成就的,非常可惜這些個人、發憤成就的人,沒有能夠集合在一起,這個事情很遺憾。實在講這是這個時代的衆生福德因緣不足,他們這些真正用功、真正辦道的人,沒有機會聚在一起,個人搞個人的。由此可知,真修行人不是沒有,真正善知識也不是沒有。所以請法師講經、請善知識在這個地方常住,這個功德很大很大,利益這一方。

  

  「常隨佛學」是一個重要的啓示,我們學佛跟誰學?佛是我們的本師,佛是我們最好的模範,所以本師一生的事迹、他的曆史,我們不能不熟知。《大藏經》裏面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志》要讀,你要不讀、不熟,你對于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迹一無所知,你修什麼?一般經典裏面雖然常講八相成道,那是略說,說得太簡略了。像這些典籍一般都在初入門的時候學習,可是現在我們初學初入佛門,把這些事情往往疏忽了,也沒有真正的熱心人去學習、去教導初學,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。

  

  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正是我們接觸大衆的原則。觀機,細心觀察衆生根性,我們才有方法幫助大衆。幫助大衆裏面最重要的,幫助他覺悟。佛法是覺悟之法,佛學是覺悟的學問,佛這個字就是覺。末後「回向」,要把自己所修所學所有一切的成績,自己絕不享受,自己所成就的福慧,完全用來供養一切衆生,回向衆生,至于回向菩提、回向實際都在其中;真正能夠落實到回向衆生、布施供養一切衆生,菩提跟實際就在裏頭。要如是建立『一切衆會道場海法門』,這樣去做。『開悟世界海微塵數衆生』,這是講的影響力之大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這一段總結:

  

  【如是普遍一切法界,隨衆生心,悉令開悟。】

  

  『如是』是總結前面十句,前面十句境界深廣無有邊際。下面這一段「所化成益」十句學習完之後,清涼大師把這兩段做一個總說,在《疏》裏。我在這裏所講的,沒有依他的注解,我講的完全落實到我們現前的修學環境,我們應當怎樣學習。「所化成益」有十句,我們在此地如何來學習。第一句:

  

  【念念中,一一國土,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衆生墮惡道者,永離其苦。】

  

  法身菩薩他們沒有邪念,他們有正念,這個地方我們看到「念念」,那就是正念。『念念中,一一國土』,這一句是總貫下面十句,每一句上面都有「念念中,一一國土」,經文爲了省略起見,這一句只貫在第一句上,要知道底下每一句都如是。「一一國土」就是一一諸佛剎土,盡虛空遍法界一個不漏。

  

  『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衆生』。真的,這不是假的,因爲這個國土不是像我們現在這個國家地區,不是的,也不是這個地球,是一尊佛的教化區,至少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。有些佛的教化區是兩個大千世界,叁個大千世界、五個大千世界、十個大千世界,很多。爲什麼諸佛如來教化區的範圍有大小不同?都在因地上發的願不一樣。所以一切諸佛如來因地上發的願,真的是以阿彌陀佛爲第一。阿彌陀佛的教區有多大?跟諸位說,是盡虛空遍法界。一切諸佛贊揚,一切諸佛都把自己的學生送到阿彌陀佛那裏去。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淨土叁經裏面所說的,勸我們發菩提心求生極樂,釋迦牟尼佛如是,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無不如是,所以諸佛贊歎阿彌陀佛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這個意思我們體會到沒有?說老實話沒有體會到,爲什麼?如果你真正體會得,你的心理、你的思想、你的行爲會改變,變成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。你還會涉獵其他的經教,你沒有體會到,這是真的。

  

  還有一等人真的體會到了,他與衆生有緣,他發願弘護正法,菩薩發心。他不著急立刻去往生,慈悲心重,他願意住在這個世間,幫助這個世間的苦難衆生,幫助諸佛如來教化衆生。衆生根性不一樣,不能不多學一些經教,爲什麼?便于接引,這是菩薩發心,不同于大衆。如果自己覺得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德,也沒有法緣,應當專求淨土,乘願再來,這就對了。專修淨土得念佛叁昧,智慧開了,福報智慧現前,這個時候你接引教化衆生,衆生歡喜聽聞,衆生能夠依教奉行,你就不應當急著去往生,你應當多住世間,幫助你這些有緣的同學們,這也叫乘願再來。爲什麼?你可以往生淨土,你不著急,不往生,再多住幾年,你是真正有這個能力。這個時候住世,助佛弘揚教化,這是佛弟子應盡的義務,應該做的事,這個時候住世不是爲自己,是爲衆生。衆生肯學就得認真教導,衆生不好好的學,那就是緣盡,這個時候自己可以走了。緣現前就住世,緣盡就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