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善,就好象我每天看到街上來來往往的人一樣,我也看見,他們說話我也聽見,我一句都沒有放在心上。你要問我,我什麼都不知道。」正確!這就是佛法說的「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」,並不是真的不見不聞,沒有放在心上。我們從街上走到這邊來,路上看到行人,你要問這個人怎麼樣?沒有注意,是知道有人,但是人長什麼樣子、穿什麼衣服說不出來,沒有留意;聽到他說話,也記不得,這就對了。我們講是不注意,就是沒有把這些形象、言音注入自己的意識,沒有注意。好的事情、好的形象要注意,許哲就是這樣的,看人家善的這一面,記人家好的這一面,成就自己終身純善純淨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沒有自私的念頭。起心動念都是想到這個世間有很多貧苦受災受難的這些人,她天天想這些,想的是怎樣去幫助他?怎樣去爲他們服務、去照顧他們?今年一百零四歲,還在不疲不厭的幹這個事情。我們出家人看到這個人,我們有沒有生慚愧心?在家人!她能夠做到,能夠在一生當中就從事于這樁事情,真的是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救苦救難,盡心盡力在做,做了一輩子沒有厭倦,不知道疲勞。這在佛法裏面講給我們作證,行菩薩道。
普賢菩薩第叁願教我們「廣修供養」,盡心盡力去做,我們所有這些災難都沒有了,累劫的冤親債主都歡喜,不但不找麻煩,擁護你。有些人懂得,也知道自己冤親債主很多,也修福,不是全心全力,修福的時候疑慮甚多,懷疑、顧慮。那些懷疑顧慮,不能說不正確,爲什麼有這麼多疑慮?聞法太少,智慧不開。所以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苦口婆心,常常教導我們、勸勉我們要讀誦大乘,這句話在現在講確實有難處,爲什麼?現在大家統統學白話文。翻經的大師早已經想到,經典上使用的文字是古文裏最淺顯的。《華嚴經》是唐朝時候翻的,你看看唐朝時候一些文人的著作,《華嚴經》跟它一比,《華嚴經》好懂,文字淺。換句話說,就是當時的白話文,不能夠再淺,再淺翻不出來了。翻經不是一個容易事情,如果不契入境界,你怎麼能翻得出來?經文展開對著你的面前,你怎麼會懂得這一句經文裏面的含義?
我曾經說過,佛經無論大小、無論淺深,字字句句都是含無量義,在這段經文尤其明顯。我們在這個地方,這一段跟後面一段,總共二十句,二十句諸位要曉得,「念念中」,念念統統具足,不是念念中只有一個意思、只有一句,不是的!念念都是圓滿具足,這才是真正的意思。念念只有一樁事情、一個事情,錯了!那是凡夫,那是權教菩薩,不是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一念遍滿虛空法界,一念具足一切法門,整個《大方廣佛華嚴》一念之中圓滿具足!圓滿具足還不是這個略本小本,龍樹菩薩在龍宮裏面所看到的大本,十個叁千叁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,一念圓融,念念圓融!這是《華嚴》,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,這是真供養。供養誰?供養真如自性,供養毗盧遮那,毗盧遮那是法身,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自己也在裏頭,也不例外。這才叫真正的廣修供養,廣的意思真正是太深太廣。這樣修學,與性德圓滿的相應。
世間我們所見到的、所聽到的,確實有一些過去生中修大福報,這一生當中享有億萬財富,他不懂得這個道理,這一生享福不曉得修福。如果他要懂得修福,那他的福報生生世世享不盡。不懂得修福,但是他也修一些小福報,每年他在利潤當中也撥相當數量的財物,在這個世間救濟一切貧苦,甚至于也辦很多學校來培養年輕人,在他整個財力裏面小事一樁。什麼是真正的大福?不學佛、不學大乘永遠都找不到,開悟一切衆生這是大福。所以佛在一切經上常常講,「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爲人演說」。四句偈,我們常常在外面講經,是不是真的修的大福?不盡然,爲什麼?對方要是開悟,這個福報就成就。你雖然說,說了對方沒悟,等于沒有說。有沒有福?有福,福沒有那麼大。因爲你有善心、你有誠意,你的心確實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,有相當的福報,但是那個福報不是經上所講的;對方開悟,那是經上所說的。現在我們能做得到的,對方沒有開悟,但是阿賴耶識裏種了一個種子,這個種子是金剛種子,永遠不壞,等到來生後世遇到緣,這個種子起現行,他就有成就。從這些地方仔細來觀察,財布施確實抵不過法布施。
弘法利生的事情真正不可思議,真正的好事。可是現在這個社會誰能接受?我們往年也發心印《大藏經》,印的數量不少,送不出去;換句話說,世出世間無價之寶,但是許多人不認識,你送給他,他不要,這就沒有法子。所以修福,還要有智慧、有福德,你才真正能夠修到福報;你要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報,想修福,找不到福田。種五谷雜糧你要找好田,土壤要肥沃,這個種子下去才長得好。今天多少想修福的人,找不到真正的福田,都找錯了,找到沙石之地,種子種下去不會生長,不能夠開花結果,比比皆是。這什麼原因?仔細觀察,無福之人!縱然現前有福,他沒有德、他沒有智,所以把福田搞錯、錯認,什麼是真正的福田他不知道。
普賢第四願,後面我們可以略而不說,「忏除業障」。這一句對我們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,自己一定要肯定業障深重,我沒有業障,怎麼會生到娑婆世界?我業障不重,怎麼會生到這樣一個動亂不安的社會?所以自己要曉得,唯有自己知道自己業障深重,才肯真正忏悔,修忏悔法。忏悔法怎麼修法?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導我「知過能改」,每天要反省、要檢點、要找自己的過失,千萬不要以爲我今天沒有什麼過失。如果說今天沒有什麼過失,我今天這一天空過了。什麼人沒有過失?我在講席也講過多遍,諸佛如來沒有過失。地上菩薩、等覺菩薩還有過失,他們天天反省、天天忏悔。還有一種人沒有過失,不知道自己有過失的人,他自以爲沒有過失,這樣的人無論學世法、佛法,決定沒有進步可言。進步是怎麼來的?是從改過來的。我們現在不是常講改進?把過失改掉你就進步,你不改你怎麼進法?改進這個術語也是佛門的。所以頭一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,要認真反省檢點,這是做真功夫,我們講修行,這是真修行。
但是我們是凡夫,總以爲自己沒有過失,叫你去想你真想不出來,這怎麼辦?古大德教我們讀經,經典上佛的教誨,佛教給我們做的,我們看看我們有沒有做到;佛教我們不能做的,我們有沒有違犯?在這裏面找。明朝末年盛行功過格,無論在家出家讀書人,常常用這個方法檢查自己的過失。蓮池大師就用這個方法,現在《全集》裏面《自知錄》就是他每天反省的條目。印光大師教我們用《太上感應篇》、用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,每天去讀一遍,讀的時候每一條自己想想,「善的我有沒有做?不善的我有沒有做?」這是真正在培養自己的德行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我們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檢點、不能不改進。這是十願裏頭最重要的前面四願。
「請轉*輪」、「請佛住世」,那是開拓我們的心量,斷絕我們的嫉妒心。唐朝時候印宗法師給我們做了榜樣,他見六祖惠能,言談之下衷心的佩服。惠能大師求他剃度,他給他剃度,剃度之後反過來拜惠能大師爲師父,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。《壇經》裏面記載,惠能大師二十四歲接受五祖傳的衣缽,在獵人隊裏面藏身十五年,他出家剃度的時候是叁十九歲,二十四歲再加上十五年。印宗法師那在南方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法師,教化一方,是當時的高僧大德,惠能剛剛出家他就能夠拜他爲師父,把自己弘法利生的位子讓給他,菩薩再來!這哪裏是普通人?普通人覺得你比他高,想盡方法來貶低你、來排斥你,他沒有,他做的是對的。爲什麼?六祖惠能的成就就是他的成就,諸位想想對不對?他從弘法的地位退下來護法,把弘法的事情讓給六祖去做,他護持,把六祖擡上來,六祖于是一下就成名了。敬仰印宗法師的那些信徒,全都歸惠能大師。這是真正大力護持,是爲佛法不爲個人,真的是爲正法久住,爲開悟衆生,沒有一絲毫私心。
我們在曆史上看到這個人物,人家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我們要學習。今天我們看到同學或是同參道友,覺得比我好的我就嫉妒他、我就貶低他,這是滅佛法的行爲,這不是弘法,這個罪業造得重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我們決定不能犯這個錯誤,這是我們忏悔裏頭最重要的一條,要把我們嫉妒障礙的心,從心裏把它斷掉,歡喜成人之美,歡喜修隨喜功德。要知道隨喜的功德跟弘法法師功德等同,決定沒有差別,這個道理要知道。全心全力的協助,功德完全一樣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一句裏面意思太豐富,下一堂課我們再做補充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九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