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八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七八卷)

  

     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現自在用,第叁句:

  

  【此諸菩薩,悉能遍入一切法界諸安立海所有微塵。】

  

  這是菩薩能入微塵,微塵是依報裏面最小的,這個境界是事事無礙的境界,對我們凡夫來說確實是不可思議。清涼大師注解說,這裏頭有兩個意思,「一切施設依正等塵,一一稱真故。」這是從理上來說的,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證實。爲什麼?一切施設就是講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所有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這裏頭依正莊嚴都是微塵的一合相,所以一一稱真。這個「一一」,小的來講就是微塵,一一微塵,大的來講是世界。這個世界不是講我們這個地球,地球太小了,這個世界是講一尊佛的教化區,我們常講叁千大千世界,是這個意思。一一稱真,因爲它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唯識不論怎麼變,本質沒有變,真性沒有變,所以哪一法不稱真?宗門大徹大悟之後,我們常講明心見性,性在哪裏?學人往往隨拈一物,做一個示現,祖師就給他印證。我們隨拈一物行不行?不行。後世的禅人往往學古人的這種形象,實際上並沒有悟。宗門這些公案很多,確實是要真實功夫,決定不是虛妄的。你有沒有功夫、有沒有真實的見地,祖師大德明了你是真的還是假的、你是契入境界還是狂妄的戲論。末法時期,對于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明了。

  

  第二個意思「約觀心,衆生意識所緣,即是法界。」這個說法好,也是事實,確確實實是什麼法界?一真法界。我前面說的話,意思都含著,一一微塵是真法界,沒有不稱真性的,所以大乘經裏面常講「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」,這個話意思很深很廣。衆生包括我們,我們的意識所緣就是一真法界,但是迷而不覺,不知道是一真法界,于是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,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,在這裏面去受用苦樂憂喜舍,這是冤枉,不得正受。

  

  「安立」從哪裏來的?大師說,「例依名相分別而轉,是謂安立」,由此可知,這個安立不是真的,這個安立就是唯識所變。我們被名、被相,從名字這個形相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安立是這麼生起來的。「妄故爲塵,體皆可依」,因爲我們迷了,迷了之後真的見不到,見到的是虛妄的,就是著相,見到妄相。《金剛經》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佛說這個話意思是什麼?意思教你不要著相,在形相上或者此地講的名相上、名字形相上不要起分別執著,不要生妄想,那你就對了。爲什麼?「體皆可依」,體是法性,體是一真法界。「是名大剎」,大剎就是毗盧遮那如來的一真法界,這一真法界遍一切處,無處不是,這叫大!

  

  「皆有覺性,是曰如來」,有情衆生我們現在講的動物有覺性,植物細細的去觀察它也有覺性,它也有知覺,我們現在說它爲生物,不同于礦物。礦物有沒有覺性?還是有,它的覺性比動物、比植物還要隱微,不容易覺察,也就是迷得太深太深,稱它作法性。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這個我們要用比喻來說,譬如我們這個人的身體,身體是由許許多多器官組成的,有一些器官感應非常靈敏,有一些器官感應就很遲鈍。如果某一部分、局部有故障,麻木不仁,像醫藥裏麻醉藥一樣,某一個部分麻醉完全失去知覺,它有沒有知覺?有!過去有知覺,現在失去了,失去的知覺還能恢複,可見得它是有,它不是沒有,他要是沒有,那怎麼能恢複?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一合相」,那個道理微妙極了!我們假設那個一就是微塵,合是組合,我們人的身體是一微塵組合的,是許許多多微塵組合的,樹木花草還是一微塵組合的,泥沙石塊也是一微塵組合的,它是一個東西。一微塵從哪裏來的?一微塵是真如自性的相分,唯心所現,它怎麼會沒有覺性?土地有土地神,山川有山神,水有水神,花有花神,樹有樹神,石頭也有靈性,靈性就是覺性。「是曰如來」,如來這個名詞含義就深了。

  

  這一句是講「菩薩證入衆生性海」,凡是一切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衆生。菩薩怎麼證入的?這一句經文裏面,清涼大師科題「菩薩入塵」。『此諸菩薩』,這是講十方所有一切菩薩,『悉能』,都有這個能力,『遍入一切法界諸安立海所有微塵』,菩薩有這個能力,這句話告訴我們,無處不在,一一微塵都有無量無邊世界海微塵數的菩薩,這是華嚴不思議的境界,事事無礙的法界。這是爲我們說的事實真相,這才叫大自在。

  

  【彼一一塵中,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廣大剎。】

  

  經文這個『十』不是數字,諸位一定要明了,「十」代表圓滿,也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佛世界。如果把十看成是數字那就錯了,爲什麼?那變成有量。心性是無量的,心性裏面所具足的智慧是無量的,德能是無量的,相好是無量的。心性所現的微塵,一微塵具足圓滿的心性,所以它是無量的。我們毛孔無量、毛端無量、微塵無量,這是微塵裏面含廣大剎土。這種境界,佛經裏面講的自在,我們天天念《心經》「觀自在菩薩」,他怎麼自在我們都不知道,讀了這段經文才知道,自在不可思議,自在決定不是我們思量所能及的。讀了《華嚴》這才真正明了,諸佛菩薩的境界不可思議。

  

  【一一剎中,皆有叁世諸佛世尊。】

  

  這個『剎』諸位要記住,塵中現剎,一微塵裏頭現無量無邊的佛剎,每一個佛剎裏面都有『叁世諸佛世尊』,叁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清涼大師注解,「隨世俗故,說有叁世」,皆有叁世諸佛世尊,叁世是隨世間人的見解來說;「全稱性故,並在塵中」,這就是說明沒有一法不稱性。微塵稱性,性沒有大小,性沒有障礙,所以微塵能容佛剎。這個真的不只芥子納須彌,芥子納須彌是有量的,這是無量的。芥菜子很小,像芝麻一樣,須彌山在裏頭。須彌山沒有縮小,芥菜子沒有放大,怎麼裝進去的?我們沒有法子了解。這是不思議境界,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,這個境界要跟芥子納須彌那簡直是大巫見小巫。事不同,理是一個,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。

  

  【此諸菩薩,悉能遍往親近供養。】

  

  十方來集的這些菩薩,『此諸菩薩,悉能遍往親近供養』,這是「菩薩往供」,這個地方我們應當要有悟處,要有體會。什麼叫菩薩?能夠親近供養叁世諸佛的這是菩薩。叁世諸佛在哪裏?從這裏看你懂得了,一一微塵裏面皆有叁世諸佛世尊,普賢菩薩講的禮敬諸佛,原來是這個境界。儒家《曲禮》第一句,「曲禮曰:毋不敬」,與這個境界也相似、也接近。所以許許多多禮誦儀規裏面,我們常常讀到一心頂禮、一切恭敬,這個句子很多很多。現在許許多多出家人,每天誦經拜忏,這些句子念得很熟,非常可惜,只是會念,不懂裏面的意思,不入境界。經句滑口而過,古人所說的囫囵吞棗,那也不錯吞下去了,現在人實在講囫囵沒有吞下去,口邊過一過溜了沒有吞下去,這實在是很悲哀的一樁事情。

  

  下面這一大段一共有十句,「助佛揚化」,這是菩薩的事業,後面又有一段第八段,「所化成益」,這兩段應當是要合起來的。菩薩在世間,這是他的事業,前面十句是他的事業、他本分的事情,後面十句是他事業的成就。我們略略的看看,爲什麼?這個地方我們有許多地方應當學習。

  

  【于念念中,以夢自在示現法門,開悟世界海微塵數衆生。】

  

  這是一句,『于念念中』,「于」是在,在念念中,由此可知,菩薩的心願沒有間斷過。『以夢自在示現法門』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給我們講的「夢幻泡影」,教我們看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我們作夢不知道自己是在作夢,于是被夢境蒙蔽,以爲是真的,在夢境裏頭受苦受難。如果知道那是個夢境,不是真的,你就得自在。譬如夢境裏夢到一只老虎,你不知道是在作夢,你會嚇得一身冷汗,老虎要吃你;你要知道是在作夢,是假的不是真的,我也可以學學菩薩舍身喂虎,你也行菩薩道了。幾個人知道我們現前這個世間是夢境,不是真的?把夢境當作真的,迷惑顛倒!我們現在確確實實是在作夢,《金剛經》上佛說的一點都不錯,我們天天念、天天讀誦,沒有覺悟。要真正覺悟了,這個世間夢幻泡影,你決定不會有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。菩薩念念當中示現這種自在法門,你看看他覺悟的對象,『開悟世界海微塵數衆生』,這個話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一一微塵裏面都有世界微塵數衆生,菩薩能入微塵,爲他們做示現。

  

 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、所感覺到的這麼一個大世界,說不定就在一微塵裏面。微塵沒有放大,世界沒有縮小,事事無礙。在這一句裏面我們應當要學習的,人生如夢,我們常常有這個覺悟,好!夢境給我們什麼啓示?一切法無所有、不可得,所以在一切法裏面決定不生妄想、不生執著,知道這是一場夢。好夢決定沒有貪著,爲什麼?無所有、不可得;惡夢也沒有恐怖,也不會驚慌,爲什麼?無所有、不可得。所以能像諸大菩薩一樣,對夢中所有一切法、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自自然然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。知道一切諸法「相」虛妄,「性」真實。相不可得,性也不可得,相無所有,性也無所有。性是真有,爲什麼說是無所有?因爲它不是物質,它沒有形相,我們眼睛看不見,耳朵聽不見,六根都緣不到,所以稱它無所有,稱它作空,稱它作無,實際上它不是真的沒有。爲什麼?它能現相,它要是真的沒有的話,它怎麼能現相?所以「真空不空」,是形容這個事實真相;「妙有非有」,妙有是從相上講的,因爲是自性現的相分,這個相分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所以稱它作妙有。這個有不可得,真的是無所有、不可得,有而無有,無有而有,稱之爲妙有。

  

  我們今天的色身依正莊嚴無一不是,我們從這個地方覺悟過來,你會得自在。從此我們真的體會得,我們在這個世間也自在了,爲什麼?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天天在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