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五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七五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光召有緣偈頌第叁首:

  

  【佛昔往來諸趣中,教化成熟諸群生,神通自在無邊量,一念皆令得解脫。】

  

  前面叁句是十號裏面的「世間解」,這是說明對于世間所有一切法,這個「世」實在講通世出世間,一切法都能夠通達明了。清涼大師說這是權智圓明的德號,權智就是常講的無所不知。般若無知,無知是根本智,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,這就是「世間解」的德號。『佛昔往來諸趣中』,「昔」是講過去,從今天說昨天的事情都是過去。「往來諸趣」,諸趣是我們講的六道十法界,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,感應道交,總是隨順衆生的樂欲,隨順衆生的愛好、隨順衆生的欲望,確確實實是有求必應。佛的應化目的就是在底下這一句,『教化成熟諸群生』,「群生」是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剎土裏面的九界衆生,佛示現目的在此,我們一定要曉得,絕對不是爲自己。我們現前的地位要想爲自己必得學佛,學佛起心動念一切都爲衆生,爲衆生自己才得真實的利益。如果夾雜著絲毫爲自己的念頭,就錯了。錯在哪裏?夾雜著一點點絲毫爲我的念頭,諸位要曉得這是增長我執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多清楚、多明白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我們夾雜絲毫爲自己的念頭,就著我相,有我相當然我的對面就有人相,我人的對面就有衆生相、就有壽者相,四相具足是六道凡夫。這是凡夫修行極端困難、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素,我們現在是搞明白、搞清楚了。

  

  我執要不放下,真的是大難大難。我執要怎樣放下?大乘法善巧方便,轉念頭,不爲自己,一切爲衆生,一切爲正法久住,不再去想我了,這個「我」久而久之自然就淡化,自然就不見了,這個方法妙極,比小乘破我執實實在在高明。所以我們要學佛「教化」,「教」是教學,「化」是成績,通過教學,接受教學的衆生他産生了變化,化惡爲善,化迷爲悟,化凡成聖,成績出來了,這是效果,化是效果、是成績。「成熟諸衆生」,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,有善根的幫他善根增長,善根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不斷的要把衆生的境界向上提升,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他們在一切世間的所作所爲。這一切世間就是「諸趣」,就是爲了這樁事情,除這樁事情之外,什麼事情都沒有。

  

  『神通自在無邊量』,這就是指的「世間解」,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樣不通達的。他的智慧、能力超過九法界的衆生,神通!九法界衆生見到了,都感到他神奇莫測。顯示的這就我們常講的形象,形象給人的感觸是自在。「無邊量」,這個量要用我們現在現前衆生根機來說,這個量最好是我們解釋爲心量,爲什麼?我們現前衆生心量太小了,不能容人;不能容人,換句話說,不能修福,心量狹小。像諸佛菩薩爲我們示現的無邊的心量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世間解,智慧開了,成就圓滿的智慧,是如來果地。

  

  『一念皆令得解脫』,這一句是十號裏面的「善逝」,「善」是好,好就叫善,「逝」就是去,這個意思是講好去。清涼大師解釋得很好,「不向叁界二乘去」,他的方向、他的道路,他不是向叁界六道,也不是向小乘,他到哪裏去?他向大菩提,所以清涼說這是「直往菩提」的德號。這個解釋也很好,十號裏面實在講最難講、最難體會的是「善逝」,清涼這個說法我們可以采取。我們要發心、發願,我們只有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西方極樂世界,不向其他處,這個真正是好去。「善逝」還有一個意思,實在講每一個名號這個義理都深廣無盡,大乘經上常常贊歎這些大菩薩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這叫善逝;小乘人,不住生死住涅槃,那就不善,不能利益衆生,這個善好不圓滿。六道凡夫,住生死不住涅槃,他的方向目標是六道叁途,這個去處不好,這不能叫善逝。所以大乘菩薩兩邊不住,這是善逝。

  

  再講得粗淺一點,我們現前能得受用,我們常講放得下,是逝,放得下又能提得起,這是善,放下跟提起同時,放下跟提起不二,這是善逝。這話怎麼說?我們全心全力斷惡修善,爲一切苦難衆生服務,這是善;雖然勇猛精進在行善,心地裏頭不執著、不著相,痕迹都不落,那就是逝。如果修善,心裏著相,那就有善沒有逝。這又是一個很淺的意思,但是這個意思對我們現前學習來講是很有幫助的,也就是《般若經》常常講的「叁輪體空」。心地要清淨,不能有絲毫染著,身、行要善,要幫助苦難衆生,這是善逝的意思。

  

  「一念皆令得解脫」,「解脫」是逝,「一念」是善,解脫是去,離開六道了,離開十法界了。諸位要知道,心離開了,身有沒有離開?身沒有,六道衆生有感,菩薩立刻就有應,菩薩雖然應化在這個世間,自己依舊恒住一真法界。譬如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,實際上他住一真法界,我們住六道輪回。就像現在我們居住的國家,我們是本地人,要受本地許許多多的約束,他是外來觀光旅遊的人,他不受約束,就像這個情形,相似,他來去自由自在,我們沒有他們那麼自由自在。善逝的意思很多,總而言之一句話,離妄想分別執著是逝,行四攝六度、四無量心是善。以四無量心去行四攝六度,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善逝,我們應當學。第四首:

  

  【摩尼妙寶菩提樹,種種莊嚴悉殊特,佛于其下成正覺,放大光明普威耀。】

  

  這一首是說成正覺,正覺就是十號裏面的佛,成佛了。『摩尼妙寶菩提樹』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的,用「摩尼妙寶」來贊歎「菩提樹」,佛示現成道的場所。「菩提樹」絕不局限于一種,只要是菩薩,示現在樹下成道,這個樹不論是什麼樹,爲了紀念佛在這個樹下證大菩提,就稱這棵樹叫大菩提,這個道理要懂。十方世界每天都有無量的菩薩示現八相成道,十方世界哪裏會統統都是一樣的樹?當然不相同。尤其佛的示現隨心應量,應機說法。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得到,一定是選擇一個大樹底下,大樹陰涼也莊嚴,不會選擇在小樹底下,一定選擇大樹,在這個樹下敷座而坐,示現成等正覺。無上正等正覺就是「摩尼妙寶」,在這個樹下表演明心見性,性體性德那是真正的摩尼妙寶。摩尼是如意的意思,能如一切衆生意,這才是真正的妙寶。

  

  『種種莊嚴悉殊特』,「莊嚴」完全是表性德,是修德的圓滿,是性德的顯露,性修不二。『佛于其下成正覺』,成佛了。「佛」這個字,是印度梵文音譯的,佛經傳到中國之後把它譯成華文,在古時候華文的文字數量不多,翻經的時候不夠用,所以翻譯佛經造了不少的新字,佛字就是其中之一。中國古時候有這個弗字,但是沒有人字邊,這是古字,所以用這個弗來翻這個音;但是印度佛陀是個人,所以旁邊加了一個人,這是翻經的時候新造的字,變成佛法裏頭的專有名詞。意思是什麼?意思是覺悟的意思。不翻作覺而音譯是因爲佛這個字含多義,中國字彙裏頭找不到。翻成覺有叁個意思: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這樣一個字含叁個意思,在中國確實沒有,這是用音譯再加以解釋。

  

  自覺不同于凡夫,凡夫不覺,佛覺悟了。覺他不同于二乘,阿羅漢跟辟支佛也自覺,但是他不肯幫助別人,所以稱小乘,小乘跟大乘的差別在此地。小乘一般不肯主動去幫助人,有人向他請教,他也很慈悲也會教導你,但是你不找他,他不會找你的,不像大乘菩薩。大乘菩薩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得很多,他們能作一切衆生不請之友,衆生不找他,他主動的來找你、來幫助你,這是大乘。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,從這個地方很明顯的能區別出來。「覺行圓滿」揀別不同于菩薩,菩薩雖然自覺覺他,沒有圓滿,佛圓滿了,這裏面含這麼多意思。這裏頭最重要的我們要明白,如果不覺他,你自覺不能圓滿。所以教學相長,老師固然幫助學生,學生也資助老師,彼此互相都有長進。所以不通過全心全力幫助一切衆生,你沒有辦法圓成佛道,也就是說你的覺行不能夠圓滿。所以小乘最高的果位只能證得阿羅漢,再也上不去,什麼原因?不肯教學,想長進難。大乘的殊勝就是他教化衆生不疲不厭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每一願最後的結語都是無有疲厭,所以他才能夠證得覺行圓滿成正覺,這個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

  『放大光明普威耀』,這是說如來果地上的大覺,超過一切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超過了叁乘,佛的光明普周法界。佛的德能,隨衆生心,能現無量無邊的神通變化。自性本具的相好,攝受法界一切衆生,這就是他的威德、他的照耀。雖然說一尊佛他有一個教區,沒錯,教區怎麼來的?他與這一個地方的衆生,過去生中有特別的緣分。如果沒有緣分,怎麼可能常住在這個地方?給諸位說,住一天都是緣分,緣分薄一點;常住在這個地方,與這個地區衆生的緣深。釋迦牟尼佛與娑婆世界衆生緣深,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,雖然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,他方諸佛世界他去不去?常去,哪個地方有感,立刻就有應。所以一切諸佛活動的空間,都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

  

  不但是諸佛如來,我們在大乘經上讀過,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的法身菩薩,他們活動的空間就盡虛空、遍法界。爲什麼?法性沒有障礙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所以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最後的趣求都是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不僅是禅宗,所有一切大乘佛法、無量無邊的法門,最後的指歸都是明心見性。換句話說,明心見性的方法不一樣,手段不相同,方向跟目標沒有兩樣,這一點我們總得要清楚、要明白。所以佛在大乘經上才說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自己修學哪一個法門,自己一定要清楚、要明了,要對這個法門明了,對自己的根性明了。不要好高骛遠,不要見異思遷,也不必去羨慕別人,最重要的一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