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門深入。深到什麼程度?深到見性,那個時候全都通了。
我過去講經曾經做個比喻說,無量無邊的法門就好象一個球的表面,無量無邊的點,你只要抓住一點,找到正確的方向,一門深入,決定可以達到圓心。那個圓心就好比見性,達到圓心,這個圓球球面上所有的點,你不統統都通達了嗎?你沒有達到圓心,你這一點跟另外一點不通,達到之後全都通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根性,選擇自己容易修學的法門。你要是不了解自己的根性,找一個與自己根性不相應的法門,你修得很辛苦,很不容易達到中心點,不容易達到圓心。古大德說我們佛門有難行道、有易行道,難行道、易行道真正的意思,就是與自己根性相不相應?與自己根性相應,這個道是易行道,你走得非常舒暢、非常歡喜,這個道路上沒什麼障礙,暢通無阻;如果選擇的這個道與自己根性不相應,這就是難行道,這是易行、難行通途的一個講法。
特別的講法,那是菩薩爲我們指點的,八萬四千法門是難行道,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是易行道,特別爲末法衆生而說的。未法衆生要想斷煩惱、證菩提,太難!我們自己要清楚。帶業往生對于我們末法衆生是可能成就的,我說可能我不說一定,爲什麼?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備的條件,你統統具足肯定往生。你雖然修學淨土法門,往生條件你並不具足,你在這個法門跟極樂世界、跟阿彌陀佛結了一個善緣,阿賴耶識裏面種下一個種子,這一生當中未必能往生。善導大師講,不僅是得生或者是不得生,乃至于四土九品,「總在遇緣不同」。這句話說得好,給我們帶來無盡的信心。他說這個不在其他,完全在緣,如果你遇到的緣殊勝,不但你能往生,你往生的品位高。我們今天遇到的緣,說實在話無比的殊勝。
我們在古晉高山建一個念佛堂,這個地方很單純,真的是人迹不到。這個念佛堂修什麼?專修淨業。模仿當年遠公大師,決定沒有摻雜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底,不夾雜,我建這麼一個道場。不是像此地建這個學院,學院的目的是培養弘法人才,續佛慧命,目的是正法久住世間;而古晉這個道場,是幫助一些有緣的同修們一心求生淨土。這兩個道場性質不相同,如果性質一樣,一個道場就可以,何必搞兩個?勞民傷財!一個道場有一個道場獨特的道風,所以你喜歡念佛,希望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,你到那個道場去;你喜歡弘法利生,做弘法、護法的工作,希望正法久住世間,普利一切衆生,那就我們這個道場,這個道場目標如是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第五首:
【大音震吼遍十方,普爲弘宣寂滅法,隨諸衆生心所樂,種種方便令開曉。】
清涼大師注解,「大音演寂,謂無上士。隨心開覺,即調禦丈夫。」這首偈子裏面,十號裏面有兩種號,士是讀書人,中國古時候把社會大衆分爲四大類,士、農、工、商,稱爲四民,這四種人民、四種團體,而把士擺在第一。士是讀書人、是明理的人、是覺悟的人,「無上士」是大覺,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最優秀的,沒有超過他的,稱無上士。但是今天我們講知識分子,要跟「士」這個字的意思來說還不一樣,爲什麼?古時候這個士的意思有道德、有學問、有智慧、有能力,才稱爲士;今天講知識分子,這個道德、智慧恐怕不能跟古時候這個士相比。古時候士最重道德,孔老夫子教學,四個科目頭一個科目是德行,第二個科目是言語,第叁個是政事、文學。德行擺在第一,言語擺在第二,今天這兩樣東西知識分子疏忽了。
第五首:
【大音震吼遍十方,普爲弘宣寂滅法,隨諸衆生心所樂,種種方便令開曉。】
這首偈是贊頌如來十號裏面兩種,前面兩句「大音演寂」是無上士,後面兩句「隨心開覺」是調禦丈夫。前面跟諸位略略的報告過,士是讀書人的通稱。我們非常感歎現在念書人跟從前念書人不同,從前讀書人,德行擺在第一,讀書的目的在效法聖賢,讀書志在聖賢,所以在士農工商四民當中,士是擺在第一,就是他們效法聖賢、立志要作聖賢,這是爲社會一切大衆所尊敬的。現在讀書人,那個目的不一樣,目的是求世間的名聞利養,不知道什麼叫道德,也不知道什麼叫倫常,造成今天社會的苦難,動蕩不安。明了這一個因素,現在在這個世間就不多了。
『大音震吼遍十方』,「大音」是教化衆生,對我們這個世間人來說,是以音聲爲教體。前面這四個字,就是我們常講的苦口婆心大聲疾呼,勸導一切衆生斷惡修善、轉迷爲悟,回頭是岸。「遍十方」,十方諸佛剎土,九法界的衆生特別是六道叁途,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、聲聞緣覺,無不是全心全力在幫助這些苦難衆生。依然是迷惑的多,覺悟的少。
『普爲弘宣寂滅法』,「寂滅法」是大涅槃法,是諸佛如來教化衆生最高的目標,這目標是作佛。這個法聲聞說不出來,因爲他沒有到這個境界,緣覺也不行,菩薩還是不行,菩薩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這個「寂滅法」是無上正等正覺。佛爲什麼人說?爲根熟的衆生說,哪些是根熟衆生?地上菩薩。佛在《仁王經》裏面講的五忍菩薩,最高的是寂滅忍,那才叫真正當機。寂滅忍分上下兩品,上品是等覺菩薩,下品是法雲地的菩薩,所以成熟的衆生是這兩個位次,佛給他說寂滅法。往前面去是無生法忍,無生法忍的菩薩有叁品,下品七地,中品八地,上品九地,如果此地說「普爲弘宣無生法」,我們就曉得無生法的當機是七地、八地、九地菩薩。這個地方是講「寂滅法」,寂滅忍比無生法忍還要高一等,這是講到最高的,所以是無上士。「士」這一個字是通一切覺悟的聖者,可以說從小乘須陀洹到四果阿羅漢,從初信位的菩薩到等覺菩薩,都稱之爲士,不同于世間。無上士他高過等覺,他能爲等覺「弘宣寂滅法」。
後面這兩句是調禦丈夫,清涼大師注解裏面講,調是調練,禦是控禦,調禦乃攝有情的德號,攝受衆生,這個意思就廣了。調有調順的意思,是對衆生的心情來說的,衆生的心情,有煩惱、有憂慮、有牽挂、有喜怒哀樂,佛知道,佛以善巧方便把它調順。用什麼方式?世出世間聖人都懂得,用音樂。樂就是調心的,儒家重視,《禮記》裏面「樂記」,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明白、很透徹;佛法裏面的梵呗,這個經典裏面的偈頌,偈頌都可以譜成譜來演唱,它是屬于詩歌。禦是控禦、控製,這是用什麼方法?用戒律,儒家用禮。控禦是控製我們的身體,控製我們的言語,所以調禦把身語意叁業都包括進去了。用什麼樣的方式要看這個衆生的根性,要看他修學的程度,隨順衆生的樂欲幫他調理。身有苦樂,如何幫助他離苦得樂?心有憂喜,如何幫助他除憂隨喜?由此可知,調禦這兩個字就是教學的方式,用佛法的術語叫教學的儀式,我們現在一般講儀規,儀式跟規矩。
佛法重視樂教,音樂的教育。梵呗的演奏,不但悅耳他能夠清心,讓你聽到這個音樂,煩惱就止住,清心寡欲,跟世間音樂不一樣。世間音樂能夠挑動人的感情,你聽了之後會生傷感、悲痛。現代的音樂就更麻煩了,挑動人的欲念,換句話說,引導你煩惱,這種音樂與性德完全相違背。佛法裏的音樂隨順性德,孔老夫子所講的「思無邪」。所以調禦丈夫它的教化範圍廣了,上中下叁根普被,『隨諸衆生心所樂,種種方便令開曉』。不像前面無上士他宣寂滅法的對象是地上菩薩,真正的對象是法雲地跟等覺這兩個位次,九地以前是旁聽生不是正科生。調禦丈夫,下下根都有分,六道凡夫都有分,你遇到佛,佛有智慧、佛有能力使你身心調伏。
現在佛不在了,我們末法衆生能不能得到如來調禦的利益?答案是肯定的,問題在你接不接受。世尊雖然不在我們這個世間,他的遺教留在世間,我們依教奉行,身心就調禦了。以經論調心,以戒律調身,他的經律論叁學還在世間,這叫叁寶。戒是僧寶,定是法寶,慧是佛寶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清淨是戒是僧寶,平等是定是法寶,覺是慧是佛寶。《無量壽經》是真正不可思議,叁學叁寶具足,是圓滿的*輪,我們要認真修學,在這個世間真正是希有難逢,我們一生在這一部經上就有不思議的成就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誰能認識?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才能認識,他才能抓住;沒有善根、沒有福德,雖然擺在面前,當面空過,這一生不能成就,這是真話。我勸導大家、提醒大家,希望同學們都有正知正見,都有善根福德,在這一生當中求無上道,不能夠學雜了,不能夠學偏了。我的話講得很清楚、講得很明白,你們不聽,果報是你們自受;我如果交代不清楚,誤導你們,我有過失、我有罪過。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你自己把路子走錯了,責任是你自己負。我教你只有一條直路,沒有第二條。第六首:
【往修諸度皆圓滿,等于千剎微塵數,一切諸力悉已成,汝等應往同瞻禮。】
這一首清涼大師說「諸力皆圓,即天人師也」。師是師範,師表、模範。這些年來我們在各地弘法,總題目就是「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」這八個字,懸挂在新加坡居士林講堂的一幅對聯。希望大家常常看到,常常警惕自己,我們發心出家,穿上圓領大袍,披上袈裟,幹什麼事情?這代表佛,代表佛教,代表菩薩,諸佛菩薩就是天人師,天上人間最好的榜樣、最好的模範。你不能說這個要求太高了我做不到,做不到這個衣不能穿,穿上這個衣你就得做到,外表的形象是戒善。我說《沙彌律儀》不是最近才講的,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給同學們編了一個修行守則,列出行門五個科目,守則後面就節錄《沙彌律儀》,早年就提倡了。現在爲什麼重提?沒有落實,沒有做到。實實在在講我們是把修行的標准降到最低,我們能做得到。爲什麼做不到?這個要常常問自己,實實在在做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