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门深入。深到什么程度?深到见性,那个时候全都通了。
我过去讲经曾经做个比喻说,无量无边的法门就好象一个球的表面,无量无边的点,你只要抓住一点,找到正确的方向,一门深入,决定可以达到圆心。那个圆心就好比见性,达到圆心,这个圆球球面上所有的点,你不统统都通达了吗?你没有达到圆心,你这一点跟另外一点不通,达到之后全都通了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根性,选择自己容易修学的法门。你要是不了解自己的根性,找一个与自己根性不相应的法门,你修得很辛苦,很不容易达到中心点,不容易达到圆心。古大德说我们佛门有难行道、有易行道,难行道、易行道真正的意思,就是与自己根性相不相应?与自己根性相应,这个道是易行道,你走得非常舒畅、非常欢喜,这个道路上没什么障碍,畅通无阻;如果选择的这个道与自己根性不相应,这就是难行道,这是易行、难行通途的一个讲法。
特别的讲法,那是菩萨为我们指点的,八万四千法门是难行道,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是易行道,特别为末法众生而说的。未法众生要想断烦恼、证菩提,太难!我们自己要清楚。带业往生对于我们末法众生是可能成就的,我说可能我不说一定,为什么?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具备的条件,你统统具足肯定往生。你虽然修学净土法门,往生条件你并不具足,你在这个法门跟极乐世界、跟阿弥陀佛结了一个善缘,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一个种子,这一生当中未必能往生。善导大师讲,不仅是得生或者是不得生,乃至于四土九品,「总在遇缘不同」。这句话说得好,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信心。他说这个不在其他,完全在缘,如果你遇到的缘殊胜,不但你能往生,你往生的品位高。我们今天遇到的缘,说实在话无比的殊胜。
我们在古晋高山建一个念佛堂,这个地方很单纯,真的是人迹不到。这个念佛堂修什么?专修净业。模仿当年远公大师,决定没有掺杂,一部《无量寿经》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底,不夹杂,我建这么一个道场。不是像此地建这个学院,学院的目的是培养弘法人才,续佛慧命,目的是正法久住世间;而古晋这个道场,是帮助一些有缘的同修们一心求生净土。这两个道场性质不相同,如果性质一样,一个道场就可以,何必搞两个?劳民伤财!一个道场有一个道场独特的道风,所以你喜欢念佛,希望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,你到那个道场去;你喜欢弘法利生,做弘法、护法的工作,希望正法久住世间,普利一切众生,那就我们这个道场,这个道场目标如是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第五首:
【大音震吼遍十方,普为弘宣寂灭法,随诸众生心所乐,种种方便令开晓。】
清凉大师注解,「大音演寂,谓无上士。随心开觉,即调御丈夫。」这首偈子里面,十号里面有两种号,士是读书人,中国古时候把社会大众分为四大类,士、农、工、商,称为四民,这四种人民、四种团体,而把士摆在第一。士是读书人、是明理的人、是觉悟的人,「无上士」是大觉,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知识分子,知识分子最优秀的,没有超过他的,称无上士。但是今天我们讲知识分子,要跟「士」这个字的意思来说还不一样,为什么?古时候这个士的意思有道德、有学问、有智慧、有能力,才称为士;今天讲知识分子,这个道德、智慧恐怕不能跟古时候这个士相比。古时候士最重道德,孔老夫子教学,四个科目头一个科目是德行,第二个科目是言语,第三个是政事、文学。德行摆在第一,言语摆在第二,今天这两样东西知识分子疏忽了。
第五首:
【大音震吼遍十方,普为弘宣寂灭法,随诸众生心所乐,种种方便令开晓。】
这首偈是赞颂如来十号里面两种,前面两句「大音演寂」是无上士,后面两句「随心开觉」是调御丈夫。前面跟诸位略略的报告过,士是读书人的通称。我们非常感叹现在念书人跟从前念书人不同,从前读书人,德行摆在第一,读书的目的在效法圣贤,读书志在圣贤,所以在士农工商四民当中,士是摆在第一,就是他们效法圣贤、立志要作圣贤,这是为社会一切大众所尊敬的。现在读书人,那个目的不一样,目的是求世间的名闻利养,不知道什么叫道德,也不知道什么叫伦常,造成今天社会的苦难,动荡不安。明了这一个因素,现在在这个世间就不多了。
『大音震吼遍十方』,「大音」是教化众生,对我们这个世间人来说,是以音声为教体。前面这四个字,就是我们常讲的苦口婆心大声疾呼,劝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、转迷为悟,回头是岸。「遍十方」,十方诸佛剎土,九法界的众生特别是六道三途,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、声闻缘觉,无不是全心全力在帮助这些苦难众生。依然是迷惑的多,觉悟的少。
『普为弘宣寂灭法』,「寂灭法」是大涅槃法,是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最高的目标,这目标是作佛。这个法声闻说不出来,因为他没有到这个境界,缘觉也不行,菩萨还是不行,菩萨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这个「寂灭法」是无上正等正觉。佛为什么人说?为根熟的众生说,哪些是根熟众生?地上菩萨。佛在《仁王经》里面讲的五忍菩萨,最高的是寂灭忍,那才叫真正当机。寂灭忍分上下两品,上品是等觉菩萨,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,所以成熟的众生是这两个位次,佛给他说寂灭法。往前面去是无生法忍,无生法忍的菩萨有三品,下品七地,中品八地,上品九地,如果此地说「普为弘宣无生法」,我们就晓得无生法的当机是七地、八地、九地菩萨。这个地方是讲「寂灭法」,寂灭忍比无生法忍还要高一等,这是讲到最高的,所以是无上士。「士」这一个字是通一切觉悟的圣者,可以说从小乘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,从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菩萨,都称之为士,不同于世间。无上士他高过等觉,他能为等觉「弘宣寂灭法」。
后面这两句是调御丈夫,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,调是调练,御是控御,调御乃摄有情的德号,摄受众生,这个意思就广了。调有调顺的意思,是对众生的心情来说的,众生的心情,有烦恼、有忧虑、有牵挂、有喜怒哀乐,佛知道,佛以善巧方便把它调顺。用什么方式?世出世间圣人都懂得,用音乐。乐就是调心的,儒家重视,《礼记》里面「乐记」,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明白、很透彻;佛法里面的梵呗,这个经典里面的偈颂,偈颂都可以谱成谱来演唱,它是属于诗歌。御是控御、控制,这是用什么方法?用戒律,儒家用礼。控御是控制我们的身体,控制我们的言语,所以调御把身语意三业都包括进去了。用什么样的方式要看这个众生的根性,要看他修学的程度,随顺众生的乐欲帮他调理。身有苦乐,如何帮助他离苦得乐?心有忧喜,如何帮助他除忧随喜?由此可知,调御这两个字就是教学的方式,用佛法的术语叫教学的仪式,我们现在一般讲仪规,仪式跟规矩。
佛法重视乐教,音乐的教育。梵呗的演奏,不但悦耳他能够清心,让你听到这个音乐,烦恼就止住,清心寡欲,跟世间音乐不一样。世间音乐能够挑动人的感情,你听了之后会生伤感、悲痛。现代的音乐就更麻烦了,挑动人的欲念,换句话说,引导你烦恼,这种音乐与性德完全相违背。佛法里的音乐随顺性德,孔老夫子所讲的「思无邪」。所以调御丈夫它的教化范围广了,上中下三根普被,『随诸众生心所乐,种种方便令开晓』。不像前面无上士他宣寂灭法的对象是地上菩萨,真正的对象是法云地跟等觉这两个位次,九地以前是旁听生不是正科生。调御丈夫,下下根都有分,六道凡夫都有分,你遇到佛,佛有智慧、佛有能力使你身心调伏。
现在佛不在了,我们末法众生能不能得到如来调御的利益?答案是肯定的,问题在你接不接受。世尊虽然不在我们这个世间,他的遗教留在世间,我们依教奉行,身心就调御了。以经论调心,以戒律调身,他的经律论三学还在世间,这叫三宝。戒是僧宝,定是法宝,慧是佛宝,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「清净平等觉」,清净是戒是僧宝,平等是定是法宝,觉是慧是佛宝。《无量寿经》是真正不可思议,三学三宝具足,是圆满的*轮,我们要认真修学,在这个世间真正是希有难逢,我们一生在这一部经上就有不思议的成就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谁能认识?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才能认识,他才能抓住;没有善根、没有福德,虽然摆在面前,当面空过,这一生不能成就,这是真话。我劝导大家、提醒大家,希望同学们都有正知正见,都有善根福德,在这一生当中求无上道,不能够学杂了,不能够学偏了。我的话讲得很清楚、讲得很明白,你们不听,果报是你们自受;我如果交代不清楚,误导你们,我有过失、我有罪过。我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你自己把路子走错了,责任是你自己负。我教你只有一条直路,没有第二条。第六首:
【往修诸度皆圆满,等于千剎微尘数,一切诸力悉已成,汝等应往同瞻礼。】
这一首清凉大师说「诸力皆圆,即天人师也」。师是师范,师表、模范。这些年来我们在各地弘法,总题目就是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这八个字,悬挂在新加坡居士林讲堂的一幅对联。希望大家常常看到,常常警惕自己,我们发心出家,穿上圆领大袍,披上袈裟,干什么事情?这代表佛,代表佛教,代表菩萨,诸佛菩萨就是天人师,天上人间最好的榜样、最好的模范。你不能说这个要求太高了我做不到,做不到这个衣不能穿,穿上这个衣你就得做到,外表的形象是戒善。我说《沙弥律仪》不是最近才讲的,净宗学会成立,我们给同学们编了一个修行守则,列出行门五个科目,守则后面就节录《沙弥律仪》,早年就提倡了。现在为什么重提?没有落实,没有做到。实实在在讲我们是把修行的标准降到最低,我们能做得到。为什么做不到?这个要常常问自己,实实在在做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