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叁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知道,真正家在哪裏?家在法界,身心都與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。讀多了、研究討論多了,不知不覺的契入這個境界。

  

  我特別著重戒律,是怕大家學了之後變成狂慧,那就壞了!一定要知道,諸佛如來修證圓滿,他小小戒都不舍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合規矩,這是大德大能,我們要學習。所以在今天這個世間,我們特別著重儒家的《弟子規》、佛法裏面的《沙彌律儀》,《弟子規》是孔孟的根,《沙彌律儀》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根本,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華果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講的華果,你不要忘記根,沒有根,華果是虛無飄渺的。你聽了很歡喜,你得不到受用,換句話說,你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回,你沒有辦法超越叁界六道,這是我對于所有同學們的忠告。《華嚴》能不能聽?能聽,聽完就算了,不要在這上去下功夫,應當在你自己本門上下功夫。本門是你自己選擇的,適合你自己的程度、適合你自己的根性、適合你自己的生活環境,一門深入。你聽的這些經典可以幫助你本門悟入,你本門讀的經典裏頭有很深很深的義理,你不了解,聽了別的經,看自己本修的課程上,你看出味道出來了,看出意思出來了,用它做助修可以。但是最基本的淨業叁福,「叁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萬萬不能夠疏忽。沒有淨業叁福,你一生都是白修了。

  

  今天看到第叁首偈贊歎大衆,一開頭「菩薩」,所以我的希望,是希望大家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奮發,做到什麼樣的菩薩?初信位的菩薩,就了不起,你是真菩薩。初信位菩薩的基礎是《沙彌律儀》,從沙彌往上提升是比丘,從比丘再往上提升是菩薩。今天比丘戒說老實話是得不到的,蕅益大師給我們說過,蕅益大師講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,所以比丘戒是形式沒有實質。要不要受?蕅益大師、弘一大師都主張我們要受,形式上要受,心裏要明白不得。受了之後學比丘戒,你不受學這個,人家譏嫌你,受了之後你就學它,學一條你就得一條,然後進級去學菩薩。菩薩跟比丘差別在哪裏?比丘是重視自己的德行,所以小乘戒是自利的,以斷煩惱爲主。菩薩戒跟比丘戒恰恰相反,菩薩戒是利他的,一切以利益衆生爲主,真正是犧牲奉獻。

  

  有一些戒條相同,譬如前面根本戒是相同的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、不妄語,這個戒是相同的,可是精神不一樣。比丘戒這四種是自利的,菩薩戒這四種是利他的,用心不一樣。而沙彌戒,是比丘菩薩的根本。我們今天學佛,佛法衰到這種地步,原因在哪裏?一定要知道,禮沒有了儒就沒有了,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。所以我們不持戒、不重視戒律,也就是不重視規矩,我們只有形式沒有實質,我們搞得再好是什麼?佛學,你可以在世間拿幾個佛學博士學位,佛學,不是學佛。你可以做世間的學者,對于斷煩惱、斷習氣、了生死、出叁界,毫不相幹。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不能不懂。我在這裏講這個經,我不能害你們,我一定要講清楚、要講明白,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有殊勝的成就,你們有成就,我臉上有光彩,諸佛菩薩臉上也有光彩;你們沒有成就,那我就是垂頭喪氣,頭都擡不起來了,沒有臉見人。

  

  所以在今天,今天是什麼時代?民主自由開放,今天講求人權,任何人不能要求任何人,只能夠勸請,勸請你能不能接受是你的事,不是我的事。所以在今天師生的關系沒有了,這是事實。不但師生的關系沒有了,父子的關系也沒有了。爲什麼?聖賢的教誨沒有人提倡,世間人積非成是,把聖賢的教誨認爲那是舊時代的,已經不適用了,應當丟到垃圾堆裏去了。中國過去五四運動,打倒孔家店,孔孟的學說、儒教不要了,佛法是迷信、是人民的鴉片,更應該被消滅,現在人是這個觀念,是這樣的看法。所以我們這一生有幸,遇到了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我們要借著末法這一點短短的時間求解脫。如果再搞六道輪回,那就苦了,那就可憐了,再轉人身,這個世間比今天還要苦,世界的秩序沒有了。我們看看這幾十年社會的變化,往後再變就不知道要變成什麼樣子。

  

  前年我們聽說北朝鮮的山神,有叁百多位山神,急著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他們透出的訊息,說天上現在已混亂了,也不像從前了,地上不能住了,他們要走了,往哪裏走?想來想去還是西方極樂世界好,派了八個代表到中國來找法師,希望這個法師到北韓去領導他們念佛。這些山神他們作山神已經叁千多年了,所以法師問他:「叁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,你爲什麼不學佛?」他們說得很老實,「那個時候我們不相信」。確實跟釋迦牟尼佛生在同一個時代,不相信,現在相信了,現在著急了,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,要有自知之明,人生最可貴的就是自知。我知道我是什麼根性,知道我的生活環境,然後根據我自己這些條件,我選擇法門、選擇經典,一門深入,锲而不舍。把所有的精力、時間都投入,時間不需要多,叁、五年就有成就,有非常可觀的成就。一般不成就的人就是同時涉獵的太多、太雜,他的精神體力分散掉了,學了很多,我們俗話常講「行行通,行行松」,每一樣東西都很平常、沒有特色,拿不出去。古人這個經驗我們愈想愈有道理,所以我們專學一門,不要很長的時間成績就有,我們學習的氣就提上來了。

  

  我跟李老師學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多長時間?給諸位說,五個星期,一個多月。但是這五個星期學會了,要用多少時間去消化它?給諸位說,要用五年你才能契入。五個星期是老師把那個介紹給你,你並沒有真正得到,真正得到要花五年的時間,天天讀誦,天天學習,有機緣常常講解,一遍一遍的講。我過去學經教,跟我們一般同學們講,那是我的一種看法,老師教完之後,教這部經,我們自己想辦法把這部經講十遍,這是最低的水平。十遍講了之後,我們的印象就有點深刻;學了之後沒有講十遍,如果半年不學就統統忘掉了,爲什麼?沒有根。所以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」,道理在此地。要通一切經,要在這一部經上到底功夫用到什麼程度?用到見性。任何一部經都是世尊從真如本性裏頭流出來的,所以任何一部經典,都能夠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,達到這個程度,那世出世間法全通了。從前李老師教我的,教我學習的方法、心態,我得到受用。得受用沒有別的,我聽話。所以我作學生是個好學生,老師的教導我不懷疑,從來不懷疑,沒有疑問,依教奉行,所以老師都很喜歡教我。

  

  

  

  第叁首:

  

  【菩薩無數等剎塵,俱來此會同瞻仰,願隨其意所應受,演說妙法除疑惑。】

  

  這首偈子在前面說了很多廢話,是提醒同學們應當怎樣修學,修學成就與否關鍵完全在我們的心態,其次才是方法,這個我在內典教學裏面常常講。這首偈前面是贊歎菩薩來到法會瞻仰如來。『願隨其意所應受』,這就是求法,菩薩每個人的意願不見得相同,譬如有人修淨土,有人想修禅,有人想修密,有人想學賢首、天臺,各個人的願望都不一樣,這是求佛應機說法。「離世間品」開了兩千法門就是答複這句話,菩薩衆多,所以法門也是無量無邊。四弘誓願講的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我們就知道了,每一個菩薩根性都不一樣。特別是十信位,十信位是初學,從凡夫剛剛契入,所以毛病習氣斷不了,要佛各別的來傳授。『演說妙法除疑惑』,只要能幫助人斷疑生信、斷惡修善,都是妙法,尤其是能幫助別人轉迷爲悟、轉凡成聖。這是供具裏面出的音聲,言請非常明顯。後面從第四首到第十首是「舉法請」,前面我們在長行文讀過,偈子就非常好懂。

  

  【雲何了知諸佛地,雲何觀察如來境,佛所加持無有邊,願示此法令清淨。】

  

  舉法請裏面,七首偈分爲叁段,前面四首的內容是重複言請最初的十句問,沒有照前面的次序,因爲這是偈頌,偈頌雖然不重視押韻,但是有的時候它也隨順。在這一首裏面非常明顯的,『諸佛地』、『如來境』,前面是念請,心裏有這個意思沒有說出來,現在供具出聲說出來,『佛所加持』,這說了叁樁事情。『願示此法令清淨』,這是求法的,這一句就是請求如來,「示」是指示,讓大家斷疑生信,清淨心就是信心,清淨信心才能生起來。

  

  【雲何是佛所行處,而以智慧能明入,佛力清淨廣無邊,爲諸菩薩應開示。】

  

  這個請法都是非常的明顯,什麼是『佛所行處』?『而以智慧能明入』,入佛境界要真實智慧,沒有真實智慧不能入佛境界。真實智慧是從戒定而生的,絕對不是廣學多聞,廣學多聞不是智慧,在佛法裏叫聰明,儒家講的記問之學,你不生智慧。智慧是從禅定生的,也就是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,你的心裏有煩惱,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怎麼會生智慧?佛法裏常講「煩惱輕,智慧長」,這一句話我們要重視,我們的煩惱愈少,智慧就會現前,所以持戒是斷煩惱,是斷惡業。『佛力清淨廣無邊』,佛果地上的十種能力,我們稱十種智力,那個能力告訴你是從智慧裏頭生的,沒有智慧哪來的能力?所以稱爲十種智力,作用廣無邊。『爲諸菩薩應開示』,這麼多的菩薩心裏都有疑,都在祈求佛爲他們開示,供聲說出來了。第六首:

  

  【雲何廣大諸叁昧,雲何淨治無畏法,神通力用不可量,願隨衆生心樂說。】

  

  佛的叁昧、佛的無畏、佛的神通,這叁種前面介紹過了。『廣大諸叁昧』,「叁昧」是梵語,意思是正受,也翻作禅定,簡單的說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確確實實能夠保持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個境界就叫叁昧。見色聞聲這些事相無量無邊,樣樣都不執著,樣樣都不起心動念,叁昧就無量無邊,佛果地上圓滿了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有些人不貪財,對財物沒有放在心上,他不起心動念,這個人對財得了叁昧,但是對名,他就沒有叁昧,他好名;有些人對名也無所謂,好利、好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