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三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七三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如来现相品」,供声偈赞第三首:

  

  【菩萨无数等剎尘,俱来此会同瞻仰,愿随其意所应受,演说妙法除疑惑。】

  

  这十首偈颂前面三首是「叹德请」,第一首、第二首是赞叹如来,第三首是赞叹大众,后面七首是「举法请」。第三首前面两句赞叹大众,后面这两句就是请法,说明除疑生信。『菩萨无数等剎尘』,这个数字无法计算,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,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剎土,就有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、菩萨大众,佛是在教导,菩萨是跟着佛在学习。『俱来此会同瞻仰』,都到华严海会来了,华严海会是尽虚空、遍法界的,所以这两句是赞叹大众,大众求法的心切。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一点,菩萨众,虽然我们在前面看到异生杂神众,那个数量也是「等剎尘」,那些神众决定不是凡夫,我们介绍的时候特别郑重的提示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,法身大士慈悲示现。如果不是菩萨,就肯定不能够参与这个法会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

  所以在此地我告诉同学们,你们果然是菩萨,就可以把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经教里头,你认真学习,为什么?你是菩萨,你不是凡人。如果我们自己觉得我还到不了菩萨这个水平,那就是我一再劝勉同修的,这个经我们可以听,决定不能在这上下功夫。为什么?你在这上下功夫,你的时间跟精力都白费了。这个话不是我说的,你们念念《沙弥律仪增注》,弘赞法师举古大德说的,佛在经典上说的。为什么?我们的根没有,这个课程要是编排,这是佛学研究所的课程,这是成佛的课程,不是成菩萨的。如果我们人都没有做好,学不出来的。经典上比喻像盖三层大楼,我底下两层不要,我就要第三层,你替我盖一个,就像这个比喻一样;像念书,我小学、中学统统不念,我就念博士班,我一毕业,博士就拿到;世间人念小学、念中学、念大学,愚痴,都比不上你,哪有这个道理?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明了的。《华严》,我绝对没有开华严班,是大家欢喜听,可以,不是不能听,旁听,随喜旁听。

  

  往年我在台中求学,李老师讲的科目也很多,他教导我们的,我们自己主修的一门,那要把全部精神、时间要投入。如果觉得自己还有能力,他讲其他课程的时候,我们可以去旁听。旁听有什么好处?触类旁通,旁听我只是听,我经本都没有,为什么?不需要。自己主修的这一门一定修好,这老师教学非常重视。我跟大家说过我自己学习的经验,我到台中第一部学的是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真正把这部经字字句句文字义理都要搞清楚。到什么时候你才算是学会?落实、做到。这个经你会背、你会讲,你做不到没有用,你没有学会;要做到!我第二部学的是《阿弥陀经》,第三部《普贤行愿品》是别人请我学的,不是我自己去选择的。那个时候我们同学,朱斐居士夫妻两个,他们那个时候办了一个「菩提树杂志」,还经营一个佛经流通处,他们两位都参加我们的经学班学讲经,他选了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。选了之后他觉得这个经选大了,选深了,没有时间写讲稿,他来找我商量,让我帮助他,我这样子答应他。所以他们上台讲经那个讲稿是我写的,我每个星期要写八千字的讲稿给他,这么样学的。这是特别的一个因缘,我没有选修这个法门,但是这一个讲稿写完之后,我对于《华严》就非常欢喜,这是一个很殊胜的增上缘。

  

  以后我就出家了,出家之后感到学的东西太少了,我旁听听了不少经,旁听大概有十部经,这个老师教别的同学,我在旁边旁听。所以我跟诸位同学说过,我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、理解力好,我占了这两个便宜。虽然旁听,我并没有好好的去学这些经文,但是我几乎所有旁听的经我都能够讲。所以我出家那个时候这些小部经,我能够讲十几部,旁听来的。得自己有这个能力,主修的这门要是没有搞好,你同时修得很杂、修得很多,你到后来一事无成,比什么都可惜!一定要记住古人的话,「一经通,一切经通」,我是得力于老师这个教诲,他教导我就是「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」。达到一定的程度,所有一切经论你一展开,你就通达,你就不会有障碍,这才叫真正学会。不是学一部经会讲一部经,这个没有用处,这个死的;学一部经你至少要会讲一百部经,学十部经,整个《大藏经》你都通达了,这叫你真正学会了。真正学会的人,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通达的,秘诀就是一门深入。

  

  所以学经教跟学世间东西不一样,现在一般人学经教得不到利益,就是拿世间求学的心态去学经教,错了!错在哪里?学经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,不同于世间,世间人学东西他是学常识,它里头没有定慧。戒是方法,可能有一点方法,没有定慧;佛法是着重在定慧,非常着重在定。你学一样东西你心是定的,不是说你学的时候是定的,一切时你都是定的,因为你心里头没有妄念。我们的妄念太多,妄念控制不住,想断断不了,学经教是断妄想的一种方法。我学这部经,我常常想这部经,无论在什么时候、无论在什么场所,起心动念都想这个经里头的义趣。为什么?我要把它讲好,全部精神集中在经教上,这是修定。把你的妄想换成忆念,大势至菩萨讲的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,想经教是忆佛,持佛名是念佛。所以学讲经那一个时段里头,脑子里头确确实实没有什么其他妄念。尤其是初学,真的全部精神贯注,真得受用,苦是非常辛苦。

  

  研教首先把经文段落勾出来,段落就是科判,像这个大经清凉大师已经把段落给我们勾出来了。许许多多小部经并没有注解,自己要动手,学做科判。把这部经分成,最大段是三分:序、正、流通三分;三分分出来之后,每一分里头分大段、中段、小段,真用功夫,一定把自己的课程学好。李老师同时着重品德的修养,关于这一门,他指定我们去读《五种遗规》,清朝干隆时代陈弘谋居士编的,他做过两广总督,尤其着重小学。我们必须学习的课程,李老师指定我们必须学习,但是并不要求我们背诵,那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听《古文观止》,许许多多教我们做人的道理,一方面学文学,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德行。

  

  我过去在台湾「华藏图书馆」,我劝勉我们的同学们,我提出七个基本的课程,必须要读诵,奠定自己弘护的根基。这七门里面第一门就是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这是小乘经;古大德常讲,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。十善业道是大小乘共同学习的,根本的根本。我们七门课程里面没有《十善业道经》,有《了凡四训》、有《感应篇》,用这个来代替。这些经一定要求落实,我们不能落实、没有办法做到,等于没有学。今天我们讲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是好,确实开眼界、拓展心胸,看看大菩萨的境界、法身菩萨的境界,我们向往。如何能够契入?这是我常讲的求生净土。所以这个经我们读了、看了之后,听了之后,产生真正的羡慕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!

  

  清朝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说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中本《华严》,所以最近这十几年来我极力提倡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的内容跟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无二无别,《无量寿经》讲的就是《华严经》的精华,《华严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广说,古大德说得没有错。我们自己这一生的目标、方向要确定,我这一生不想再搞六道轮回了,不想再搞生死了,一心希求极乐世界。所以我的修学,是以净土为主,净土里面我的选择是《弥陀经要解》第一,我受持,《大乘无量寿经》是助修,正助双修!其他一切经论我不涉及了。我所搜集的这些典籍,全部供养净宗学院,这个学院是个长久的机构,提供给你们做参考,希望你们的成就在我之上。学生超过老师,这是教学的成功,学生不如老师,这个教学是失败的,一定是后来居上,后来不能在下头,时代永远在进步。所以我的希求是希望你们能超过我,能不能做到?如果你们懂得这个道理、懂得方法,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的。这个方法就是奠定德行的基础,「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」,你们决定能超过我。

  

  你们要晓得我这一生很可怜,逼不得已,最有福报、最幸福的是什么人?一生专讲一部经。我是非常想走这个路子,这是我的本愿。多少年前在达拉斯的时候,同修们就问过我,问我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如果说只许可取一部经,「法师,你取哪一部经?」我没有思索、没有考虑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!这是我跟李老师学的,第二部学的。我学完这部经,李老师在同学当中公开的说,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,老师讲:「业鸿」,称我的名字,「他在《阿弥陀经》上得受用了」。老师对学生的观察,真的是观察入微,我一生受持,没有意思改变,我不会见异思迁。这些大经是什么?今天已经没有人学了、没有人讲了,我过去自己没有道场,所以人家请我讲什么经,我都随顺;我自己有了道场,那就随顺自己的意思。

  

  《弥陀经疏钞》讲过几遍,《要解》也讲过几遍,《弥陀经》也讲过几遍,净土的经典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,以《无量寿经》讲的遍数最多,讲过十一遍,这是受老师咐嘱、交代我,把夏老会集本要特别的提倡,我读了这个本子确确实实比过去那些本子都要圆满,念得生欢喜心。五种原译本,两种会集本:王龙舒的会集、魏默深的会集,还有彭际清的节校本,他那个节校本只取康僧铠的一本,把它精简了。统统比较之下,夏老的会集本好,李老师非常赞叹。没有人弘扬,这是我们做学生的一定要遵从老师的教诲,不敢违背。所以这些年来讲了这么多的经论,如果诸位同修细细去听,我所讲一切经论全部都是指归净土。我讲《华严》还是讲净土,我要求生净土,我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。我看这个世间是旅馆,随时就离开了,这不是我的家,家在西方,这是古德说的。现在读了《华严》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