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六九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大衆念請第十一句到第二十句:
這個地方有二十句,我們介紹過了。這個二十句所謂「念請」,與會的菩薩們有這些疑惑並沒有提出來發問,這叫念。菩薩有這個念頭,佛就知道,所以只要有疑,不必等到提出來,世尊也答複。答複的方式有兩種,一種是現相,這一品經「如來現相品」,多分是現相答;言說答是往後,本經總共是叁十九品,往後這叁十八品無非是爲諸菩薩解答疑惑。這些問答與我們修學、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,我們不要以爲這是菩薩的疑問,菩薩是代我們發問。我們有疑不知道自己有疑,就是見了佛,我們也問不出來,這是愚癡到極處。六根叁業,我們聽了這個名稱,就曉得這是自己本分的事。我們的六根:眼耳鼻舌身意,叁業:身業、語業、意業。十句問,其中將身業開爲兩句,一個身光、一個放光,所以總共有十句。這十句實在是太明顯,都是講我們自身的事情,是我們本分的事情。
讀了《華嚴》這才曉得,這不過是剛剛透一點訊息,我們的本來面目與諸佛如來體相、德用毫無差別,于是我們這才想到現前爲什麼落到這種地步?這是我們應當要反省的、應當要忏悔的。我們得佛力的加持,讀經就是佛力加持,希望我們真的覺悟了,真正覺悟了。從今而後認真努力,改過自新,奮發圖強,恢複自家本來面目,我們就不辜負這一會。我們這一生能遇到這個法門,這就是參與這一會。
前面介紹的,是清涼大師引用「不思議法品」裏面所說的。「離世間品」講得很詳細,六根每一根都說十門,在本經的五十七卷。譬如說佛眼,眼講十種眼,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這五眼圓明,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讀過,大乘經裏面常說的;《華嚴》以十代表圓滿,多說了五種眼:智眼、光明眼、出生死眼、無礙眼、一切智眼。我們把這些名稱念一念,詳細的到後面經文我們會讀到,在此地略知其義就可以了。《疏》裏面說「體不出五者」,五就是《佛地論》、《攝論》裏面所說的「五法攝大覺性」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。哪五法?一真法界與四智菩提,這個地方講的清淨智就是一真法界,就是本來的智性,我們一般講的根本智,這是理,這是體。四智菩提就是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,佛法的修學實在說,如此而已。
【唯願世尊,哀愍我等,開示演說。】
這是結請。如果有前面這些疑問,要沒有這個意思,那就不叫做念請;有這個意思。『唯願世尊,哀愍我等,開示演說』,並沒有說出來,與會菩薩有這個意思。下面又有十句,這十句是問「化用普周」,化是教化,佛的教化衆生,佛所起的作用普遍周圓。
【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,皆爲諸菩薩說世界海,衆生海,法界安立海,佛海,佛波羅蜜海,佛解脫海,佛變化海,佛演說海,佛名號海,佛壽量海。】
這十句,清涼大師在科題上講「引例舉法」,大科上「衆海同請」。我們看到經文上講『又』,這是另一個段落;前面講的結束,二十問是一個段落。這又是一個段落,這個段落是『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』,「海」是比喻廣大無有邊際,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盡虛空、遍法界,就是這個意思。十方叁世無量無邊佛剎,用「海」來形容。每一個佛剎都有佛在教化,都有佛住世,這一切諸佛『皆爲諸菩薩說世界海』。所以我們從經文上,真的簡單扼要了解佛法內容是什麼。在這一卷經裏面總共有四十問,這四十個問題就是整個佛法的內容。如果有人問:你們佛教到底是講些什麼?這四十句就統統包含了。細說,往後還有許多問題,《華嚴經》總共叁百一十個問題,前面這四十句是綱領,總綱領。尤其是這個地方的十句,也可以說是世間哲學家、科學家、宗教家,所有學術界他們所研究的課題,這十句全都包括了。
我們在此地建立道場,大概這個地區是佛教第一個道場,這個地區許許多多宗教信徒,一定對我們抱著好奇心,會常常來問我們:你們在這裏學些什麼、做些什麼?我們要有能力很簡單、很扼要的爲他們說清楚、說明白。我們在這裏學習的是宇宙,世界就是講的宇宙,我們要了解宇宙間的真相。宇宙是怎麼來的?怎麼樣形成的?那是在第叁句,但是此地也有這個意思。『世界海』就是整個宇宙的緣起、來源,第二個『衆生』,可以說是所有一切生命的緣起,這是大問題,這是研究真的大題目。無量劫來多少人抓住這一個命題,用盡畢生的精力,也沒有辦法搞清楚、搞明白。許許多多的論文留在人間,但是那些學說總不能教人心服口服。學術界裏面有不同的意見、不同的見解,還保留著許許多多的疑問爭端,一直到今天都不能解決。
方東美先生在「華嚴哲學」這個講座裏面就提出來,他說全世界的哲學,許許多多的疑問爭端在《華嚴》裏面都能得到答案,所以他說這一部書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、最完美的哲學概論,這是當年我跟他學哲學的時候他告訴我的。他說:這個 教科書的編輯,在這世間是找不到的。他非常具體說明,這個教科書裏頭有圓滿的理論,有周詳的方法,後面還帶著表演,「入法界品」善財五十叁參是表演,這樣編教科書,世界上找不到第二本。早年我跟他學的時候,他大概只有五十歲的樣子,對《華嚴》贊歎備至,真的像佛法裏面講的五體投地。可惜在那個時代,他沒有能夠打破哲學的框架;要是能打破哲學的框架,他所研究的成果就非常可觀。但是到晚年,確確實實他這個哲學領域的框架似乎突破了。他「華嚴哲學」這個講座是晚年在輔仁大學開的,比起早年我親近他的那個時代,境界大大的不同,大幅度的提升。形式上沒有皈依佛,實際上是真的皈依了。七十九歲,生病病得相當嚴重的時候,我聽同學們告訴我,他去看廣欽法師,廣欽法師給他授叁皈依,我們聽了非常歡喜。方先生真的最後總歸是入了佛門,他入佛門實實在在講,得力于《華嚴》的研學。所以「衆生海」是講生命的起源。
『法界安立海』,可以說今天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維次空間,是怎麼來的?「法界」,佛經上常常講的十法界。法界是不是只有十個?不是的,十是代表圓滿,法界無量無邊。這個科學家同意,科學家在理論上講,這個空間維次是無限的,佛法裏面講法界也是無限的。我們可以說每一個人的法界都不一樣,哪裏會有相同的?到什麼時候完全相同?成佛就相同,所以佛佛道同。菩薩、等覺菩薩都不同,雖然是等覺菩薩,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,那一品生相無明每一位等覺菩薩也不一樣,哪裏會相同?再說到我們自己一個人,我們一個人這個空間維次是不是相同的?不相同。爲什麼?念念不相同,空間維次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。這個法說老實話,也是不相應行法,二十四個不相應,「時分」、「方分」,就是講這個問題,時間與空間。
如果我們細細去想想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想想我們十歲的時候,我們對于宇宙人生那種體會、那種想法看法,到我們二十歲的時候顯然不相同,空間維次不一樣。叁十比二十又不一樣,四十比叁十也不一樣,十年十年你很容易體會到。實實在在講年年不一樣,再細分月月不一樣、天天不一樣,然後分到極處是念念不一樣。就一個人來說,已經沒有頭數可得,何況一切衆生?這個經上要給我們討論這個問題,很有趣味!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用一句話來答複,他講的是什麼?宇宙人生真相。這麼多問題,總而言之都是宇宙人生真相,要是照佛經裏面的術語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四個字:「諸法實相」。以後要有人問,我相信問的人會很多,我們同學都要有能力答複。你們學的是什麼?我們學習的是要明了宇宙人生真相。這樣說法他能懂,講「諸法實相」就沒有人懂了。所以把佛法介紹給別人,盡量不要用佛經裏面的術語,我們自己了解術語,要把這個術語用現代語說出來,他好懂,容易接受,會生歡喜心。
第四個問題『佛海』,「佛」是覺的意思,覺海。覺海是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智慧,覺之體是智,智之用是覺,所以覺跟智是一樁事情。我們平常解釋佛這個字,都是用叁種智、叁種覺來解釋。叁種智是「一切智」、「道種智」、「一切種智」,叁種覺: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這是佛經裏的術語。「佛海」是講這個,講這叁種智跟叁種覺。
第五『佛波羅蜜海』,這個好懂,十種波羅蜜。波羅蜜是梵語,照梵語的意思來翻,翻作「彼岸到」,順著中國文法來講「到彼岸」。到彼岸,翻成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不會尊重的,所以這種翻譯他不翻,保留著原音再加以解釋,這叫做尊重不翻。不是不能翻的,是我們尊重它,翻成到彼岸,中國人不會尊重。這是當年翻經的法師們他們所創造的例子,有五種不翻,這是五種不翻裏面的尊重不翻。像「佛」這個意思固然有尊重,但是它有含多義不翻,它不是一個意思,很多意思,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字來翻它。所以含多義我們就沒有法子翻,用音翻譯過來然後再加以解釋。佛這一個字,平常我們講叁種智、叁種覺,在中國確實找不到這樣的字彙。
「波羅蜜」,我們從意思上來講,這樣講就容易懂,意思是圓滿成就。如果就到彼岸這個意思,我們中國人也有講,中國人講到家,功夫到家了。無論做哪一樁事情,你做得達到最高的標准,我們講好到不能再好,那你就到家了。寫字,寫的一手好的書法,你寫字的功夫到家了;畫畫,你畫畫的功夫到家了。我們中國講到家,印度人都講波羅蜜。你炒菜,烹調的手藝非常高明,到家了,也稱你「你這個菜燒得到家」,在印度都稱爲波羅蜜,波羅蜜是這個意思。「佛波羅蜜」,你的布施做得圓滿,布施波羅蜜,你的持戒做到圓滿,持戒波羅蜜;你忍辱的功夫圓滿,說到家也可以;你精進功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