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五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他有沒有功德?我的看法大家聽了想想,也覺得有點道理。嶽飛教我們盡忠,秦桧教我們不可以作漢奸、不可以陷害忠良,兩個人都教我,都是我的好老師。

  

  我從很年輕看問題、看事情,有許多地方跟一般人不一樣。以後學佛了,看到佛經,「果然是這樣的」,我沒看錯、沒想錯。這樣的心對于一切人事物自然就平等了,平等心裏頭開智慧,平等心裏頭不起波瀾,一切時一切處,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。人與人之間,甚至于人與天地鬼神之間,爲什麼會沖突?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憑著自己粗心大意片面的見解,沒有把事情看遠,造成誤會,這種情形很多。所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對一切事物的觀察不能不謹慎,決定不能夠輕下斷語,因爲我們沒有面面看到,只看到一面,不行!佛在此地是舉出兩面,一正一負它是平等的。所以會學的人他開智慧,會學的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天下太平他感恩,天下大亂他還是感恩。爲什麼?他在這個世間成就圓滿智慧,會學!

  

  所以這一點,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。要記住,這我也常講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緣是人事環境,境是物質環境。物質環境裏頭有順境、有逆境,人事環境裏面有善緣、有惡緣,要平等對待,統統幫助我們長進,幫助我開智慧,幫助我斷煩惱。順境善緣要記住,不生貪戀,一有貪戀的心,錯了;逆境惡緣,不生瞋恚。你的平等從哪裏修的?就從這修的。平等性比什麼都重要,轉識成智頭一個,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。怎麼轉法?前面所說的就是方法。由此可知,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天天遇到的,這個人跟你談的很投緣,那個人看了就不舒服,就在這裏轉,就在這個地方用功夫。很投緣的、很好的,要不起貪戀;看不順眼的、不喜歡的,要不生瞋恚,這叫真修、真幹。佛法不是說著好聽的,說得再好聽你不能落實,你就得不到受用。所以你要能落實,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受用。

  

  第五,「從初發心,乃至成佛,終不退失菩提之心。」這一句難,實實在在難,不但講不退失,我們的菩提心發不起來。天天口裏說發菩提心,菩提心真的沒有發出來。菩提心是什麼心?我學佛五十一年了,在講臺上講經四十四年,我把經論裏面所說的菩提心,我用了十個字,換一個說法大家好懂。好象是好懂,其實還是不懂。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五個就是菩提心。諸位要曉得,這五個是一心,從五個方面來講或者說從五個作用上來講,它是一心。菩提心的體就是真誠心,我們沒有,發不出來,這就是凡聖之別,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。諸佛菩薩用真誠心,九法界衆生都是用的虛僞心。尤其是六道凡夫,不是用的真誠心,甚至于什麼叫真誠我們都不知道。真心起作用,作用有兩種,一個自受用,就是對自己,真誠心對自己起什麼作用;對別人、對一切衆生,起什麼作用?對自己,經論都講深心,深心不好懂,古人注解注的是「好善好德」,這個好善好德說得也比較籠統,現在人不容易理解。

  

  我把它說成六個字,好善好德是什麼?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。清淨平等是善,正覺是德;對待一切衆生,是慈悲。所以這十個字五句,每一句裏頭必定圓滿包括其余四句。真誠,真誠裏頭決定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缺一個,真誠就沒有了。慈悲,慈悲裏頭決定包括真誠清淨平等正覺,少一個,慈悲也沒有了。這個話我在講席裏講了太多遍,還要講,盡形壽要講。爲什麼?沒做到。所以這個經上講的,「從初發心乃至成佛,終不退失菩提之心」,我們要發這個心,對待一切人要用真誠,不用虛僞,利益無量無邊。如果我們用虛僞的心,果報肯定出不了六道輪回;用虛僞的心,念佛不能往生淨土。爲什麼?你們看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往生淨土的條件,叁輩往生這一品,往生正因這一品,這兩品經是講往生的條件。最重要的條件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如果你只知道一向專念,你沒有發菩提心,不能往生。它的基本條件,是兩句。古人爲什麼特別強調這一句?有道理,真的有人在臨命終的時候,念十句佛號往生,他那十句名號句句都發了菩提心。如果只有稱念佛號,沒有發菩提心,他不能往生,許許多多人助念,他也不能往生。但是許多人臨終幫他助念,他可以不墮惡道,這是真的,臨命終時有這個善緣。真正往生自己一定要發心,不發心不能往生,我們要記住。

  

  佛在經典上還有一個很具體的發菩提心,那是什麼?四弘誓願。諸位要曉得,四弘誓願是菩提心具體落實。所以真正發四弘誓願、落實四弘誓願,這個人是真發菩提心。念念常有照顧衆生的心,這是大慈大悲,大悲心;斷煩惱學法門,是深心;成佛道,那是至誠心,就是真誠心。所以四弘誓願是發心的落實,換句話說,如果你沒有能做到,你起心動念沒有想到衆生的疾苦,沒有想到去照顧衆生、去幫助衆生,你大悲心沒有了。你沒有大悲心,你對人不慈悲。所以兩個人相處還吵架,慈悲心在哪裏?你念佛怎麼能往生?必須尊重別人、敬愛別人,全心全力幫助別人,爲他服務盡心盡力,你菩提心落實了。這樣的心態對人,就是再惡的人,也不會跟你吵架。爲什麼?你對他太好了,你伺候他、服侍他,服服貼貼,這是菩提心。你自己能夠斷煩惱,能夠降伏自己的習氣,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學法門你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,菩提心落實了。我們天天念四弘誓願這首偈你沒有落實,所以你沒發菩提心;這個心一發,真的發了,那恭喜你,你是圓教初住菩薩,發心住。這個住是什麼?永遠不會退轉。我們有時候也發了,幾秒鍾真的是發了,但是幾秒鍾之後就沒有了,這個不能算。所以在我們學佛同學當中,偶爾發個幾秒鍾,有,很多!甚至我們自己在一生當中、一年當中會發好幾次,時間都不長。

  

  確確實實幾秒鍾,幾分鍾都保不住。那個幾秒鍾,那是古大德形容的叫石火電光,像閃電一樣。黑夜忽然打雷閃電,一道光就像菩提心發出來了,很快就沒有了,它不能保持;要能保持不失掉,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。偶爾閃一次光都很難得、很不容易,希望能夠多閃幾次,多閃幾次希望能保持。能保持幾個小時,能保持幾天,慢慢再加以延長,這樣好!所以講到發菩提心,你一定想四弘誓願,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這樣就好。我寫的這一幅對聯二十個字,前面一半是菩提心,後面一半是落實,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」。這二十個字跟四弘誓願說法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

  

  

  

  「如來現相品」菩薩念請第十句:

  

  【雲何是諸佛無能攝取。】

  

  「不思議品」十種最勝法,前面介紹到第五種。第六,「積集無量諸善功德,皆以回向一切智性,于諸世間,終無染著」。這是講的回向,回向一切智性就是回向菩提。用什麼回向?前面是能回向,積集無量諸善功德,我們要修。這一句,實在講就是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教導我們的「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令諸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,這樣才能積集無量諸善功德。所以學佛的同修自己一定要覺悟,一定要明了,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實在是太幸運了,開經偈裏面講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一點都不假;彭際清居士說,「無量劫來,希有難逢之一日」,這個話都是真的。得人身,聞佛法,能聞淨土法,又能聞華嚴佛法,這個機緣到哪裏去找?無量劫你難得遇到一次。遇不到,你那一生空過;遇到了,要不能把它緊緊的抓住,等于沒有遇到。怎麼抓住?求解,笃行。我一定要想辦法能夠理解,佛在《般若經》上教導我們深解義趣,我要把它做到。能解之後一定能行,我一定把它做到,什麼樣困難我都必須要克服。爲什麼?希有因緣怎麼能錯過?決定不能空過。

  

  積集一切善法,積集善法的要領就是決定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決定隨順如來教誨。就像善導大師在《觀經四帖疏》裏面所說的,特別在上品上生那一章裏頭講得多。《觀經》我們講過,「上品上生章」還單獨講過,大師告訴我們,佛教我們做的,我們決定照做;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不違犯。佛教我們修十善,我們一定要做,佛教給我們不能造十惡,我們決定不違犯。佛幫助我們得無量無邊最殊勝的利益,你要肯聽、要能接受教導,無比殊勝的利益你就真得到了。

  

  我學佛五十年,可以跟大家做證明。我前生沒有修福,大概業障造得很重,壽命很短,許多同修都知道。你們看看我初出家那個時候的照片,你就曉得了。我這一生,是隨順佛陀教誨修得來的。就像甘珠活佛給我說的,他是很鄭重的告訴我;在仁王法會當中我們碰到了,他特別把我叫過去,叫到他身邊跟我講,他說:「過去我們在背後都說你」「說我什麼?」「說你人很聰明,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。」我說:「這個事情不必背後,當面可以告訴我。」我知道,我不是不知道,很清楚,我也不忌諱。因爲什麼?事實!他說:「你這麼多年來講經弘法,你的命運轉了,不但你有大福報,你的壽命很長。」說老實話,我沒有求福也沒有求慧,我只知道弘揚佛法是我學佛本分的事情。學佛,在家可以學佛,我爲什麼要出家?李老師曾經問過,我告訴他:我出家就是爲了弘揚佛法。在家弘揚佛法不能全心全力,你要謀生,你要工作,不能把全部精神、全部時間投入。李老師這才點頭,同意讓我出家。我一生就做一樁事情,我做到了,我說的話兌現了。

  

  今天在此地建立這個道場,行政工作讓你們同學們自己去做。你們客氣一定要我挂個名,我也答應你們。實際的工作你們推選了兩個副院長,我現在請悟行師也擔任副院長,負責實際的學院行政業務。行師是華語的副院長,通師是越南語的副院長,琳師是英語的副院長,這很公平,你們通哪一種語言的就找哪一個人。我住在這個地方,每天還是四個小時講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