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六一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大衆念請第六句:
【雲何是諸佛無畏。】
清涼大師引用「離世間品」說有十種無畏,我們介紹到第四種「威儀無缺無畏」。這句話對我們現代佛弟子來說,意義特別的弘深。因爲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法在今天,實在說已經衰微到極處,換句話說,今天是佛法斷絕存亡的轉捩點,問題就在我們這一代。我們是要把佛教在我們手上毀滅掉,還是要把佛教在我們這一代複興起來?關鍵就在我們一念之間,關鍵在我們能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果然不能克服,那我們就一手把佛法毀滅掉了;我們如果咬緊牙關把自己煩惱習氣斷掉,佛法在我們這一生就興旺起來。換句話說,我們這一生不是生天堂就是墮阿鼻地獄,絕對沒有中間的路子好走。如果你害怕,那我們就可以還俗,把這個衣服脫掉,沒有你的責任了。我跟諸位講實話,爲什麼?將來你墮落在阿鼻地獄,你不會怪我,沒有人給你說,我總算是給你說了。所以戒律威儀重要,萬萬不可以輕視。
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,決沒有求人恭敬的念頭,如果還求人恭敬,那是凡夫心,他的心不清淨。爲什麼我們要這樣做?佛教的形象,佛教能不能住世就看這個形象。這個世間的衆生願不願意接受?這個世間人樂意接受,佛法就久住世間;這個世間人不樂意接受,說佛教是迷信,佛教是人民的鴉片,佛教必定要斷滅。爲什麼社會大衆對佛教有這麼深的誤會?我們作佛弟子,特別是出家弟子,做得太不象樣子了。戒律威儀從哪裏做起?什麼叫戒律、什麼叫威儀你根本就不懂,你怎麼作法?你從哪裏做起?我們在過去才講過《十善業道經》,但是還有許許多多人沒有聽到。什麼是十善業道?這十條大家能說得出來,裏面的含義就模糊了,怎麼能落實?實在說不能不懂,不能不認真學習,興廢存亡就在我們這一代。所以你要能夠把自己煩惱習氣克服,你的功德無量無邊,一切諸佛都贊歎,一切諸佛都加持。爲什麼不肯幹?我們不能不認真的去反省。
我今天早晨在書架上看到一本《沙彌學處》,是臺灣世桦印的。這本書編得不錯,用新式標點重新排版印出來,我略略的翻了一翻,那是出家人的根。我們不在這上下功夫,出家人根沒有,你做得再好,花瓶裏插的花沒有幾天枯死了,你不是活的。《沙彌律儀》是根,出家人的根,有這個根你有生命,你是活的你不是死的。我們一定要有這個認知,《大方廣佛華嚴》是花果,《沙彌律儀》是根,你們聽《大方廣佛華嚴》聽得歡喜,你能入這個境界嗎?入不了,什麼原因?沒有根。「威儀無缺無畏」,這一句不能不重視。
第五,「叁業無過無畏」。叁業是身語意,沒有過失了。這是什麼?持戒波羅蜜的圓滿,十善業的圓滿。身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不但沒有殺盜淫的行爲,念頭都沒有了;口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;意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這十條是總綱領,細說每一條都是無量無邊,決定沒有過失了,持戒波羅蜜圓滿。大師說得好,這兩條:威儀無缺、叁業無過,「不畏外譏」,外人對你的譏嫌誤會完全沒有了。第六,「外護無畏」。這一句是講不畏天魔外道,護是護持自己。什麼叫外護?這兩個字要懂,就是對外防護得很嚴密,決定不會受外面的影響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決定不起貪瞋癡慢,決定沒有控製的念頭,決定沒有占有的念頭。于一切人事物當中,凡夫是不免對人對事對物有控製的意願,有這個念頭,有這種行爲;有占有的念頭,有這個行爲,那是煩惱的根。這一句外護無畏就是講對這些,你全放下了,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,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控製的念頭、沒有占有的念頭,完全放下了,所以無畏,天魔外道什麼樣的手法來誘惑你,你都如如不動了。這個大經上常講,你清楚明了是智慧,見色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你就無畏。這是禅定,定慧等學。
第七,「正念無畏,不畏遺忘」。這個話說得好。我們特別是學東西,我們煩惱習氣很重,健忘,隨學就忘記,記不住,一般人都有這個煩惱,都有這個恐懼。佛在此地教我們,正念你就無畏了。爲什麼?諸佛如來,法身菩薩,古聖先賢的教誨,他們所說的東西從哪兒來的?正念裏頭流出來的,如果我們得正念,那就無畏。我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需不需要刻意去記?不需要了。怕不怕忘記?也不怕了。我常常勉勵同學,心跟佛同一個心,願跟佛同一個願,行與佛同一個行,言語當然同佛,自然而然。現在我們的難,難在哪裏?我們的心跟佛心不一樣,願跟佛願也不一樣,我們心是妄心,我們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佛是什麼心?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佛是什麼願?佛是利益一切衆生,我們今天講的犧牲奉獻,佛是這個願。我們凡夫的願,念念想占有,無論古今中外,念念都是想到「我享受特權,別人享受不到的,我能享受」,跟佛不一樣。佛菩薩他能舍己爲人,如果我們從這些地方學習,那就對了。
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一生他所表現的,他所作所爲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》圓滿的落實,做出來給我們看。小小戒,微不足道的威儀他都不失,他爲什麼?他那完全是表演,用我們的話來說,完全是犧牲奉獻。他可以享福,他可以不到這兒來,在我們講,表演也很辛苦。就像一個演藝人員一樣,在舞臺上表演,卯足全部的精神,累得滿身大汗,他爲什麼?爲了娛樂群衆。他在舞臺上表演,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布施供養?他是來供養觀衆的,表演得非常逼真。釋迦牟尼佛跟諸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,就像舞臺演員表演一樣。《梵網經》上世尊說,他這一次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表演是第八千次,他方世界那就不必說了。學會了這一套,真學成了,往後我們的事業是什麼?在盡虛空遍法界每一個佛剎土裏面,十法界裏面當演員表演去的,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。這個行業就是當演藝人員,要演得像、要演得逼真。像一個覺悟的人,才能夠幫助別人覺悟;像一個修行人,才能幫助別人修行;像一個解脫的人,才能幫助別人解脫。
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「萬緣放下」,我們要真放下,才能勸導別人放下;我們放不下,如何能勸別人放下?一切都是要從本身做起。佛家的規矩,日常生活晚上睡眠四個小時,日中一食,釋迦牟尼佛一生就是這樣的表現。古印度把一晝夜分作六個時辰,晝叁時夜叁時,白天叫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;晚上叫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。你們在戒經裏面讀到,佛帶領大衆晚上休息是中夜分,中夜分是現在什麼時候?現在我們把一晝夜分作二十四個時辰,所以叫小時。爲什麼稱爲小?古代中國把晝夜分作十二個時辰,我們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,用這個來代表。中國古時候一個時辰是現在兩個時辰,所以現在這個時辰跟中國比小,我們稱它作小時。中國跟印度比,印度的時辰大,印度的時辰比我們大一倍,印度的一時是我們中國的二時,是現在的四小時。中夜分十點鍾睡覺,兩點鍾就起床,他精神飽滿,他沒有妄念。
我們現在知道,我們爲什麼比不上他?妄想雜念多,所以容易昏沈。妄想雜念消耗能量大,所以飲食要多餐,道理在此地。佛當年他們那個團體,每一個人心都清淨,妄想雜念少,所以他飲食少,他消耗的少;他不昏沈,所以他睡眠時間少。時間是人生第一寶貴,而且人人是平等的。凡是有成就的人,沒有別的,他時間掌握得好,沒有空過,沒有浪費。人生在世,浪費時間是第一可惜,爲什麼?其他一切,你浪費還可以能得到,時間沒有辦法,時間浪費了是決定不能夠再得到。兩千零二年,再不可能有兩千零二年了,這一分這一秒過去了,就再不回頭了。所以一切法失而複得,唯有時間失掉之後不可複得。聰明人、有智慧的人,愛惜光陰。古人所謂「寸金難買寸光陰」,黃金一寸立方,一寸是一斤重,這是比喻,一斤重的黃金買不回來一寸的光陰。不要說是一斤的黃斤,億萬斤的黃金也沒有辦法把一寸的光陰買回來,不可能的事情!不知道愛惜光陰,把光陰這樣子浪費掉了,那比什麼都可惜!過分的睡眠是浪費光陰,不知道用功是浪費光陰。我們講到畏懼,這的確是值得畏懼的,比什麼都可怕。希望我們讀到這個經文,要用心體會,要認真學習。
大家同修在一起,最大的好處是什麼?我們天天在講堂講經,天天在提醒大家,我們依衆靠衆,大家在一起互相勉勵,互相警策。因爲一個人實在說,不容易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自己對待自己總是寬大爲懷,總是常常原諒自己,于是養成一個懈怠懶散的習氣,這個習氣就造成我們生生世世的輪回,出不了叁界。大衆在一起看到別人都精進,我不精進不好意思,道理在這裏。這個辦法,是馬祖、百丈兩位大師提倡的「依衆靠衆」。如果在這個環境之下還要享受特權,那他就完了,這是什麼?自甘墮落。團體裏面不允許這種人,爲什麼?他影響別人,他可以特權,我也可以特權。我們兩點鍾起床,他可以五點鍾起床,我也可以五點鍾起床。一個人享受特權就把整個團體破壞了,這是大衆不容許的。所以我實實在在沒有辦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我離開這個團體,這個團體每一個人對你都尊敬。爲什麼?你擁護這個團體,你不忍心破壞這個團體,這個功德就不得了,你不會墮落;但是你在這個團體,那你的罪過就無量無邊。佛法真的通人情,實實在在講真正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爲別人想得很周到,爲自己想得也周到,這是佛法令人敬佩的地方。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被九法界衆生尊稱爲世尊?道理在此地。世尊用現在的話說,這個世間最值得尊敬的人,他爲一切大衆設想面面周到。
第八,「方便無畏」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,特別給我們說明「不畏生死」。生死苦,生死疲勞。不畏生死是什麼意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