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0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才能夠跟他一樣。

  

  那你一定要曉得,大乘佛法修學的目的,確實是在明心見性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不例外,還是以這個爲目的。我們在娑婆世界明心見性難,到他方諸佛國土也不容易。世尊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勸勉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爲什麼?到那個地方明心見性容易,明心見性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如果人家問:你學佛爲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?你要有正確的答複:我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,是求明心見性,見性作佛,我是爲這個去的。我們這個世界障緣太多,我們很難克服,很難成就。西方世界沒有障緣,不要說障緣少了,沒有。障緣少,我們也沒有辦法,也沒有能力克服。它那裏沒有障礙,所以容易成就,往生極樂世界是爲這個原因。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你看到諸佛如來種種不思議的神通,它的道理,它的因果,你都清楚都明白了,換句話說,不難恢複。我們不說獲得,爲什麼?那是性德。恢複性德,這個能力就現前。

  

  第四,「定用自在力」。我們這個世間四禅八定能起作用,但是不自在。像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裏面所說,光目女遇到阿羅漢,她禮拜供養羅漢,羅漢接受供養之後,問她:求什麼?由此可知,過去這些出家人接受施主的供養,一定有回報。接受他的財供養,回報的法供養,這才平等,才對得起齋主。如果沒有法供養,白接受人家的,將來要還債。古德說: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,你要還債,絕對沒有白受人家布施供養的。現在出家人接受在家供養的容易,沒有想到將來還債怎麼辦,怎麼還法。所以,我們在此地修行辦道要是懈怠懶散,你道業在這一生不成就,肯定你將來要還債。你現在受用的愈多,你還的就愈多,還的時間就愈久,不好受。

  

  怎麼辦?用功努力決定成就,拿這個成績做回報,這就對了。齋主供養我們,對我們是有求的,不是無求的,希望我們成就道業。我們能以佛法幫助這個世間一切衆生,將來自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你就不需要還債了,這些布施供養的施主他就有福了,爲什麼?幫助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,這個福報大。你要是做不了佛,他就沒有種上福田,但是他不會蝕本,來生有人還他。所以,你真正了解因果的道理,你才曉得一切衆生在這個世間,說是哪一個人占哪一個人便宜,哪一個人吃了某人的虧,沒有這個事情。這是凡夫看錯,絕對沒有吃虧的,也絕對沒有占便宜的,因果通叁世。我們佛經讀多了,明白這個道理,對于佛所講的深信不疑。

  

  光目女供養阿羅漢,阿羅漢問她:求什麼?她說:「我的母親過世。她在世的時候殺業很重,不曉得她現在在什麼地方,您老人家能不能告訴我?」阿羅漢入定,出定之後告訴她:「你母親現在在地獄裏受苦。」他要不入定,他就見不到,那就是他這個定不自在。你要是問佛,佛立刻就答複你,不需要入定,定用自在力。可見得聲聞緣覺的定功,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看到,是九次第定,要辦事、要起作用,他要入定。大乘菩薩的定用,明心見性之後轉八識成四智,這個時候他的禅定作用沒有出入,就像大乘經上常講的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。法身菩薩已經能做到了,何況如來果地上,定用自在不可思議。

  

  第五,「常遍演法力」。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弘法利生,佛在經教上常常教導我們的「受持讀誦、爲人演說」,他爲九法界衆生做如是的表演,得大自在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「常」,時間不間斷,「遍」,空間遍滿,無時不在,無處不在,衆生有感,佛菩薩能現,表演說法沒有障礙。這一個果德,我們如何修學?我們一定要發心,因地上修學,爲度衆生。這個「度」,不能不講清楚講明白,說這個度,大家概念很模糊,換句話說,爲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決定不能夠說辛苦,決定不能夠懈怠,一切時一切處,遇到有緣,馬上就要去做,特別是講求機會教學。這個現在人好懂,機會教育。抓住機會,絕不放棄機會,幫助他破迷開悟,果報上就能夠得「常遍演法力」。如果我們自己怕辛苦,心裏面懈怠懶散,這個果德就不能現前,由此可知,學習修行不能不精進。

  

  第六,「德相降魔力」。這是我們常常提醒同修的,形象要好,形象能攝受衆生。諸佛如來,爲我們示現的是什麼樣的形象?法身菩薩,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,地藏菩薩示現的是出家相,文殊普賢示現在家相,彌勒菩薩我們今天供奉的是布袋和尚,我們細細觀察他們現的是什麼樣的形象?我們應當學,那是我們的榜樣。在家居士,你們看看維摩诘現的是什麼形象?再看看近代,清末民初在家的大德不少,楊仁山居士、徐蔚如居士、江味農居士、夏蓮居居士,了不起的大德。楊仁山的學生,有在家、有出家的,成就的人很多,歐陽竟無尤其是傑出。最近的,在臺灣李炳南老居士,在泰國高向如居士,都在那裏示現菩薩的形象,你仔細觀察他一生的行誼,那就是在家學佛的榜樣。這些在家大德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,最後爲我們示現都歸淨土,以身作則來勸導我們,爲我們做示範。所以相好能降魔,真誠的相降伏虛僞的魔,清淨的相降伏染汙的魔,平等的相降伏貢高我慢的魔,慈悲的相降伏自私自利的魔。性德的對面就是魔。所以德相首先降伏自己煩惱魔、五陰魔,然後能降伏外面的天魔,就是降伏一切五欲六塵的誘惑。

  

  第七個,「圓音遍徹力」。講經說法的音聲,教化衆生的音聲,圓滿遍徹,十方世界九界衆生都聽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我們要怎樣效法?怎樣學習?

  

  

  

  第五句:

  

  【雲何是諸佛力。】

  

  在前面我們依「不思議品」裏面說廣大力這十種力,接著給諸位介紹的是「大那羅延幢勇健法」,說十種力,我們說了七種,講到「圓音遍徹力」。這樁事情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跟一切大衆交往,言音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。如何讓我們的言音全是佛法,換句話說,非佛法不開口,開口都是佛法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看的是佛的經文,是佛的形象,聽的是說法的音聲,讓我們整個生活都遍融在佛法大海之中,用這個來修心,讓我們把凡心轉變成佛心,把凡夫的妄念變成佛的正念,自自然然你的音聲就能得到佛力加持。這要求加!

  

  第八個,「心無障礙力」。我們今天說到心,起心動念,我們起心動念有障礙,佛的心沒有障礙,爲什麼?永遠不會起心動念,永遠不再有妄想分別執著,障礙沒有了,于是心性全體大用現前,我們常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,究竟圓滿的德能,究竟圓滿的相好,這叁種圓滿現前。我們現在知道這其中的因果真相,佛說我們都有。我們爲什麼不能現前?不能現前的原因是我們迷失了自性。怎麼迷的?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這是障礙。佛把這叁種障礙斷得幹幹淨淨,一絲毫都沒有了,所以他的心顯示出來是無障礙的。由此可知,煩惱我們都知道有,也知道很重,不能不斷,這不斷怎麼行!我們學佛同修,哪一個不想斷煩惱?心裏是真想斷煩惱,而煩惱是真的斷不了,什麼原因?日常生活,你要隨順煩惱,那怎麼行!你要想斷煩惱,你就不能隨順煩惱,貪瞋癡慢是煩惱,不要再隨順它了。

  

  修行到底從哪裏修起?我常常勉勵我們同學們,從放下自私自利修起。因爲你只要有自私自利這個執著存在,佛菩薩來都幫不上忙,爲什麼?你肯定依舊是隨順煩惱習氣,煩惱是魔,換句話說,你脫離不了魔掌。你要常常想到《八大人覺經》上講的四種魔,第一個五陰魔,第二個煩惱魔。破魔從哪裏破起?從煩惱魔破起,所以你發心要斷煩惱,那是破魔。佛教給我們,用什麼方法斷煩惱?持戒。戒律裏所訂的東西,跟你的煩惱習氣完全相反,換句話說,戒行是我們自己的性德,是本有的,業障是本來無的。佛爲菩薩提綱挈領的說,常講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是性德,一切衆生自性本來具足的,本有的。六度,對面的對象那是業障,本來無的。布施對什麼?對貪欲、對悭吝。貪欲、悭吝,自性裏頭本來沒有,本來沒有是假的,假的當然可以斷掉,本來有的性德當然可以恢複,所以我們學著喜歡布施,喜歡放下。布施波羅蜜什麼時候圓滿?對于世出世法,貪欲的心斷掉了,沒有了,悭吝的心斷掉了,你布施波羅蜜圓滿了,是這麼個意思。

  

  持戒守法是性德,你要不相信,你仔細觀察,兩叁歲的小朋友,你教他守規矩,他真守,他真能做到,很容易做到。楊老師教小朋友有這個經驗,教他《弟子規》,他不但背得滾瓜爛熟,他句句落實,他做到。爲什麼小朋友做到,大人做不到?小朋友煩惱輕,一提示,他的性德自然就流露出來。大人長年累月被煩惱侵蝕,自性透不出來。所以教學,不管是世法、出世法,都要從年少,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,愈年輕愈好教。現在的人,十七、八歲之後難了,太難太難了,要到什麼時候?六十、七十,回頭了,他逐漸覺悟了,知道這一生造的業障不少,來生要墮叁途,他著急了。所以,現在我們傳播佛法,哪些人最容易接受?十歲以下的小朋友,六十以上的老人,這兩種人好度。一個是年輕人,煩惱輕,一個是老年人,他知道來日不多,而且知道一生造的罪業,將來必定去叁途,他畏懼,回頭得快,回頭是岸。

  

  我早年,這是在一九八叁年,我在舊金山老人公寓裏面講經,我體會到了。那個老人公寓是猶太人辦的,辦得很好,居住在這一棟大樓裏面的老人有四百多戶,有許多都是單身的,少數是老夫妻住在裏面,都是退休的老人。這個老人院,他們叫「老人公寓」,它附設了一個幼稚園,幼稚園的小朋友,大概都是這些老人的孫子,我看到非常贊歎。這些老人,每天都會跟家人見個面。他的兒子媳婦去上班,把小孩送到幼稚園來,晚上下班,把小孩接回家去,每天跟老人都打個招呼,難得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