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0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小朋友下課會去敲他阿公阿婆的門,跟他玩個幾分鍾。老人對小孩很喜歡,時間長就討厭了。十分鍾,下面打鈴上課了,趕緊把他送下去上課,真好。所以,這個地方要是建個念佛堂,建個講堂,很難收效果。我彌陀村的概念,是從那裏生的。小孩跟老人確確實實是度化的對象,是佛法教學的當機者,用這兩面,就影響當中這一代:他的兒子、他的媳婦。老人學佛了,小孩學佛了,影響當中這一代。

  

  這是我二十多年前在美國看到這個情形,我想到二十一世紀的佛教道場,應該是這個樣子的。所以這幾十年當中我到處都在宣揚,來傳播這個理念。我自己沒有能力去做,爲什麼?我如果去做,就不能講經了。衡量一下,講經比做這個事情重要,爲什麼?這些事情只要有人真正肯發心,一般人都能做,講經沒有人能做。講經這個事情,我們講最普通的話,經驗的累積,我畢竟是四十四年沒有離開講臺。正如中國大陸茗山老和尚所說的,茗老在中國大陸對一些年輕法師常講,他說:「我們談到講經說法,我們比不上淨空法師,人家幾十年沒間斷,而且是專業。我雖然講經,我又要管寺廟,又要傳戒,又有許許多多活動,不能專心。」這個話是正確的,發心講經弘法的人,你要想真的有一點成就,講得好,講得如法,要把世出世間的緣統統斷掉,專心,我們才能把這個事情辦好。又想作住持,又想作當家,又想做什麼會長,又要搞這些應酬,你分心太多,你怎麼能講得好?我們不是佛菩薩再來的,再來人行,他有智慧神通道力,我們沒有,完全這一生當中修學的,你要是不專,你怎麼能成就?

  

  所以我勸導我們的同修同學,自己在這個時候,就要確定自己一生的方向路線:我是走弘法的路子?還是走護法的路子?要走護法的路子,那你就要學辦事,學應酬,來住持道場,你做道場裏面的執事。我們這邊建立的是淨宗學院,你就作院長、副院長,裏面所有一切執事,這是護法。護法,不是護這個道場,道場雖然要護,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護持在這個道場修行的人。哪些人?他們發心專門走弘法路子的這些人。道場所有一切設施都是爲他們的,爲他們服務,希望在這個地方發心弘法的這些大德們,沒有後顧之憂。衣食住行四事供養,我們都給你提供,讓你一點都不要操心,專心研究經教,將來在全世界各個地方講經說法,我們爲你服務,我們全心全力照顧你。現在就要確定我們一生走哪一個路子,弘護的功德平等。佛在《大涅槃經》裏面說到,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,爲什麼?沒有護法,你想學弘法,沒有機緣。就跟世間求學一樣,你的學業成就,誰幫助你的?學校幫助你的,校長老師們幫助你的,那些是你的護法,沒有這些人護持,來協助,你成就不了。你成就之後,還離不開這些護法,爲什麼?那些護法,作住持、作會長的,邀請你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,他要不請你不邀請你,你就沒有這個機緣。一生都離不開護持的大德,我們一定要認清護法的大恩大德。

  

  今天我們攝影棚裏面一些道具,這個貨櫃到達了,本來想馬上裝上,時間來不及,今天晚上他們會發心把它裝好,明天早晨講經,諸位就能看到新的背景。同時,我這一次在香港參觀西藏的一些佛像,非常名貴,這是國寶,有二十多件在香港展覽,非常難得,他們把這些珍貴的佛像,照像照下來,放大做成大張的,我向他們請了一套,大概有十幾二十張,現在統統都鑲成鏡框,我們懸挂在佛堂,挂在佛堂的兩邊。佛堂的正當中,我們供養的是本師阿彌陀如來,阿彌陀如來的兩邊,我們所供養的是李炳南老師、韓瑛護法,他們的照片比從西藏帶來的佛像還要大,這是我們特別強調知恩報恩。現在的世間人不懂得恩義,我們把對我有恩惠的人,跟一般佛像完全平等了,我自己深深相信,我這樣的作法,一切諸佛都鼓掌,我沒有做錯。

  

  我教人,人在世間,要知道道德,要知道仁德、恩德。平常我常常教人,人與人之間,要懂得道義、仁義、情義、恩義,這是人道,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佛法。今天我們把這個基礎毀掉了,所以佛法沒有根。我在攝影棚裏面,坐下來講經之前,我還是要禮佛叁拜,跟我在講堂裏面講經沒有兩樣。我拜佛也許跟諸位不一樣,我第一拜是拜本師釋迦牟尼佛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第二拜,南無本師阿彌陀如來,第叁拜南無本師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。我的本師。第四拜南無老師護法菩薩。教我的老師:章嘉大師、李炳南居士、方東美居士(方東美最後也皈依了,他皈依廣欽老法師),護法:韓瑛菩薩。最後一拜,是拜九法界一切尊神。我知道這些神衆,也跟我們一起在學習,熱心護持道場,弘護正法。我升座下座,我都禮拜,要把自己煩惱習氣淘汰盡,要求契入無障礙的法界,無障礙法界是華嚴境界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

  

  第九,「法身微密力」。這一句的意思很深,我們很不容易理解,等到講到第四十七卷經,就是「不思議法品」,每一條我都會詳細的來報告,與我們修持關系太密切了,我們所修、所求、所證,不能不知道。第十,「具足行智力」。「行」是講行門,包括我們日常生活,處事待人接物,這個境界深廣沒有邊際。佛在這個經裏面講,這十種力,每一種力義理都說不盡。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細心去觀察,更重要的是要學習,我們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受用。第六句:

  

  【雲何是諸佛無所畏。】

  

  無畏就是沒有恐怖,沒有畏懼。「離世間品」裏面講有十種,通常我們講四種,四無畏。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提到,我們把「離世間品」這十種無畏的名稱,略略的提一提。第一種,「聞持無畏」。這個不容易。我們現在在聽經,有些人不敢聽經,爲什麼?聽不懂,怕別人見笑。有些人不敢入佛門,爲什麼?感覺得自己造的業障很重,怕見佛菩薩。實在講,這種人可度,爲什麼?他還有良心,他知道自己做錯事情,不敢見大人,善根還沒有滅。我們一定要幫助他,遇到他,說佛大慈大悲,特別要給他講,佛在經上常說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讓他敢入佛門,讓他漸漸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誨。所以,我們遇到這些都是機緣。聽經不要怕人見笑,聽不懂沒有關系,哪有人一遍就聽懂?一遍聽懂,他是再來人,不是普通人,那是多生多劫修學佛法,根性已經成熟了,我們不可能。

  

  李老師常常在聊天的時候,給我們學生談起,學經學得很順利,好象沒有太大的困難,講經也還講得不錯,老師在下面聽聽也很滿意,這些人不是一生的善根,過去生中可能有好幾生,都是發心講經說法的,非常可能這些在家的居士前生是講經說法的出家人,這一生又來了,來了沒有機緣出家,以居士身弘法利生,或者他能觀機,以出家身分弘法利生不如在家方便。李老師常給我們講,我們兩個在一起他就提過好幾次,多生多劫的善根,不是一生就能有這樣殊勝的成就,這不可能。所以不怕,我們要累積善因,生生世世發心學習,一世比一世殊勝,這肯定的。發這種心,必定得佛力加持。

  

  第二,「辯才無畏」。辯才無畏,最重要的是不怕別人來問難。有人提出問題,我們答不出來,感覺得很難爲情。這樁事情要發心,真的要求叁寶加持。而且我們面對一切提問題的人,不要害怕,不要恐懼,縱然問到我們答不出來,也沒關系,孔老夫子說得好:「知之爲知之,不知爲不知,是知也」,這是做學問良好的態度,決定不可以強不知以爲知,那你就犯過失了。天下之大,事物之繁,我是凡夫,哪裏能盡知?佛法浩如煙海,我也沒有把叁藏十二部統統都念通,不可能,我知道的很有限。人家來問我,我盡我的能力爲你解答,幫助你。我解答不了,希望你另外去參訪高人。自己總是要謙虛,這樣就對了,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。

  

  第叁種,「二空無畏」。「二空」是人空、法空,不會佛講人空法空自己感覺得恐怖。一切都空,那怎麼辦?我學佛,學了有什麼用處?空義,實實在在講,不容易體會,果然能體會得到,好!爲什麼?你不會在乎妄念,妄念再多你也不會感到恐怖。爲什麼?妄念性空,放到一邊,根本不要理它,時間久了,你心完全在正念正道上,妄想煩惱習氣不要斷,自自然然就沒有了,這是大乘法裏面斷煩惱、開智慧、證菩提的妙法。妄想分別執著,你斷它幹什麼?你作意去斷它,你又加了一個妄想,別理它就算了。初學的人,妄想雜念多,一個念頭一個念頭起,不理它就好了,把我們全部精神集中在佛號上,專念阿彌陀佛。初學的人,一面念佛,妄想一面起,不要緊,沒有關系,只照顧佛號,不要去理會妄想,這樣去念佛有個兩叁年的功夫,自自然然你會感覺到妄想少了,佛號功夫漸漸得力。時間愈久,效果愈顯著,對二空無畏,對于《般若經》上講的,你不害怕了。

  

  第四,「威儀無缺無畏」。這是我們講儀表。我們跟大衆接觸的時候,儀表非常重要,特別是出家衆。出家衆在大庭廣衆之下,大威德長者在一起,就感覺得坐立不安,不知道怎麼坐好,手不曉得放到哪裏好,這是什麼?平常不注重修養,不懂威儀。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,沙彌十戒、二十四門威儀不能不講究。這個書今天找出來了,是悟道法師那個地方新印的,今天發給我們學院每一個出家人都拿一冊,在家同學也可以學,只要是常住在這個道場,每一個人都要拿一冊。悟行法師常常在外面講經,我們請他在學院把《沙彌律儀增注》講一遍,在我們這個地方講一遍給大家聽,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。這個經在佛經裏面,佛經有四種:教、理、行、果,這個經是行經,行經讓悟行法師來講,這裏頭有感應的,一定要做到,要是不能夠落實,你就不是個出家人了。特別要著重威儀無缺,我們對得起世尊,對得起父母,對得起護法施主。如果這一部行經不能落實,那就真的披毛戴角還,我們出家就真的錯了。所以道場一定要有道風,要有學風,這是屬于道風。

  

  今天我們的道場,每天在這裏有四個小時講《華嚴》,學風。講究威儀,著重戒律,我們的戒律就著重在沙彌十戒與十善業道,我們專修這個,這是我們道場的道風。同學們,你們或者是專攻《無量壽經》,或者是專攻《阿彌陀經》,專攻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或者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都是屬于學風。等我們道場工程一切完工,我們要分組。道風是一致的,學風分組,喜歡專攻哪一部經的人,成立一個小組,這個小組將來居住是一棟房子。所以到那個時候,我們居住的房舍要重新分配。你住的這個房舍裏面都有客堂,那個小客廳就做爲你們自己這個小組裏面的教室,你們自己選一個組長,專修專弘。我們的行門,每天八個小時念佛,在念佛堂共修。解門各人分組,但是每天一定有一堂是公開對大衆講演的。

  

  現在逐漸從外地來參學的同修多了,他們到這邊參學,你們要拿出東西供養他們。拿什麼供養?上臺講經給他們聽。你學《無量壽經》的,你就講《無量壽經》,學《地藏經》的講《地藏經》,我們把課程安排好,把自己的修學成績拿出來供養大衆,報施主恩,報護法恩。我們修學的期間,我不敢采取像祖師大德盡形壽,但是我要求九年,你在這個地方學九年,九年之後你下山,你到各個地方去弘法利生,如果有緣你也可以建立道場,我們采取這個方法。所以威儀要注重,不能夠欠缺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0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