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五五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最後一小段經文:
【如于此華藏世界海。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海中。悉亦如是。】
這段經文是「結華藏外」。在前面「結華藏內」最後一個小段講聞法得益,七種利益,最後一種講「修極」,我們特別強調佛的恩德、佛的智德、佛的斷德,也就是這個經中所講的「大悲」、「大智」、「自在」。自在是斷德,如果你不能夠把煩惱習氣斷幹淨,你哪裏來的自在?所以我們要想得大自在,如同我們天天念《心經》,觀自在菩薩,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,這是一位得大自在的。我們這麼多年來,總結佛陀教導我們的修行原則,看破、放下、自在;如果不能看破,你就不能放下,你要有絲毫放不下,你就不能得大自在。修學的同修,哪一個不想得大自在?大自在何以得不到?沒放下。這樁事情說實在話,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,放下兩分就得兩分自在,小自在。世出世法身心世界統統都放下了,心裏一絲毫都不執著、都不分別,連印象都沒有了,那你得的就是究竟圓滿的自在,自在到極處了;那個「極」就是大圓滿的意思。因此我們要想生活的自在,現在人講自由自在,自由自在是果報,它的因是看破放下。我們懂得修因,智是看破,沒有智慧不行,智從哪裏來的不能不知道;斷德是放下;恩德就是隨緣,隨緣利益一切衆生,爲一切衆生造福。如來叁種圓滿的大德,我們今天在因地上要懂得修學。
末後這段經文是說,以「華藏」做個例子,盡虛空法界無量無邊微塵數諸佛國土「各有此會」,像毗盧遮那佛這個華嚴法會太多太多了,不是華藏一處,周遍虛空法界,這樣是一個圓滿的「大法界會」,這才是華嚴無盡之說。上來這品經總共有五卷經文,清涼大師把它分成十個大段,總的來說「教起因緣分」;到這個地方這品經經文講圓滿了,「世主妙嚴品」。
我們這個本子采取的是《疏論纂要》,李長者在末後給我們做了一個結論,這個結論雖然從最後這一段經文說起的,「從爾時華藏莊嚴世界海」,一直到剛才所說的,說明「天地征祥」,大地都感動,「世主興供」;長者總結這裏頭有七個意思,這七個意思前面都曾經說過,略略的提一提就行了。第一個是把華藏世界的名稱說出來了;震動的因由是如來的神力,神力裏面特別是說法,講經說法;震動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,不僅是華藏世界。其次說明無量無邊的世主,凡是世主都比一般人有智慧、有福報,他要沒有福智,他就不能作世主;即使是惡趣裏面的世主,也都有聰明、都有福報。何況衆多世主之中,確實有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、緣覺羅漢示現在其中。那就是那一類的衆生修學佛法的因緣成熟,感動佛菩薩去應化,到那個族類族群裏面去示現;形相是凡夫,迹象上看他好象是凡夫、是神衆,實際上是諸佛菩薩,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。大乘經上講的「大權示現」,我們凡夫不認識,凡夫不能夠覺察。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,怎樣才能夠不得罪人?才能夠修行如法?那你就得要知道,我們這個族群當中有佛菩薩在當中示現。我也不知道哪個是佛菩薩,我把每個人都當作佛菩薩,決定沒有過失。實在講,諸佛菩薩示現在群衆當中有這個意思,教你不可以輕視一個衆生,不可以怠慢一個衆生。你不要以爲那個衆生做惡,菩薩示現的,形象是惡,心不惡,他那個示現有他的用意,這個用意很深、很微妙,我們沒有智慧,看不出來,體會不到。
所以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應當恭敬贊歎供養,自己應當常常時時處處忏除業障,我們才會有進步;如果不曉得這個道理,我們修學要想有進步、要想有成績,那不是容易事情。讀了《華嚴》冷靜去思量、去觀察,知道佛菩薩的慈悲,知道佛菩薩的恩德,佛菩薩對我們的照顧真正是無微不至。而我們錯了,錯在麻木不仁,沒有知覺,對于諸佛菩薩的恩德絲毫都體會不到。可是佛菩薩沒有責怪我們,沒有舍棄我們,依舊像日月遍照,大地普載,不嫌棄我們;他非常有耐心,生生世世無量劫中,幫助我們、覺悟我們、成就我們。世主代表我們供養,我們不知道;法喜充滿。第四段以這個例子來看許許多多的佛剎,無不如是。下面一段說佛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現在天主教徒、基督教徒也跟我說,他們宗教裏面的上帝是無形的,也是講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,這個說法好!在佛門裏面稱爲如來,在他們那邊稱爲上帝,名稱不一樣,事實是一樣的。只要他有這個認知,宗教與宗教之間就可以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可以互助合作,幫助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人民幸福。希望這個認知能夠普遍,每一個宗教的宗教徒都有這個認知就好了。下面這一段這是講得利益,「世主各隨自解」,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這十一句的聞法得益。最後一段,剛才我們念的,總結華藏世界之外,無量無邊諸佛世界跟華藏沒有兩樣,共同成就一大法界的法會。
李長者在這個地方設一個問答爲我們解答,爲什麼這個地會動?他說,他也是依據經論上所講的,「其地動,大意有五」,第一個是這個法會裏面有不少人聞法開悟證果,感動地神,歡喜踴躍,這地動了。第二個,智人出現,我們講如來出世;第叁,如來入滅,地會動。第四種因緣,世間有災變,這是非常可怕的。第五種是修行證果的時候,自己法喜充滿。無論是哪一種,佛弟子決定推崇老師,這是自性裏頭敬德流露,唯佛神力,把所有一切功德都推崇到本師佛陀。
其次又設問,他說「何故于此段中地動興供」,主要的是供養,爲什麼這些世主在這個時候大家都來供佛?他的解答是經文從開端到這個地方,說明「初會中常隨佛衆」,《華嚴經》清涼大師判作九會七處,這是第一會,李長者判的是十會十處,第一會這第一處菩提場完全相同,沒有疑議的,初會裏面常隨佛衆,「當境之內神天衆」,我們稱他爲雜神衆,以及「如來師子寶座裏面古今諸佛同因衆」,前面我們都讀過。如來的寶座是什麼?寶座是虛空法界,所以這一類的大衆不是變化的,都是真正修行證果,從如來寶座當中流出。寶座流出是表法的,寶座是如來講經的處所,說明這些大衆、這些菩薩聞法得益,修行證果,從這裏流出來的。還有「菩提樹內流光衆」,這一類也開悟、也證果了,是從佛陀所有一切建樹設施之中感悟的。
這個話諸位同修聽了不太容易明了,我們要就現實環境來說,這個寶座裏面古今諸佛同因衆,是剛才所說的,佛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,他們是聽衆,聽經開悟、修行證果了,是這一類的大衆。菩提樹內流光衆,是指哪一類?這個道場的建樹,樹是樹立,是建樹,建設這個道場,建設這個講堂,這裏頭許許多多的工作人員。現在我們常講的義工,這些義工是爲大衆服務的,長年服務,長年的熏修,他們雖然沒有坐在講堂聽經,在周邊照顧,這就是菩提樹內流光衆。他只要誠心誠意幫助大衆服務,隨緣聞法,聞久了他也開悟,他也修行證果了,這是屬于護法的,弘法護法都得利益。以及我們末後所看到的,「如來宮殿內大悲衆」,這些統統都是這一個道場範圍之內,或者是這尊佛教化境內,說的是這些大衆。結華藏外面的這些大衆,那就是佛陀教化對于四面八方影響的,在佛法講十方,還有上方下方,他的影響所及,讓遠方不是境內的大衆看到、聽到都受到感動。
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個段落,然後佛從面門放光,召集他方世界的大衆也來參加這個法會。李長者在這裏說得很好,他說這是「無自他中他也」,我們換句話說,無差別當中的差別。這個意思我們要能體會得到,無差別是說的自性,自性沒有差別;無差別中的差別,那個差別是講現象。換句話說,相有差別,性無差別;事有差別,理無差別,我們不能不懂得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要想契入法界,也就是要想明心見性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所以心性是平等的,心性是清淨寂滅的,心性的德用是永遠利益衆生的;心性的現相,現出的形相,永遠是爲一切衆生服務的,也就是普賢菩薩十願裏面的第叁願,廣修供養。廣的境界有多大?盡虛空界、盡法界,十方叁世一切微塵數諸佛國土,一一佛國土裏面又有無量無邊的衆生,這是一個真正覺悟修行人服務的對象、服務的範圍,你想有多大!所以心量小的人不行。修行人不能不拓開心量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只有衆生沒有自己,你才會有成就,你才能有悟處,你才會契入。
長者後面有幾句話也說得很好,「以真法性,塵剎普周,一剎那之中,叁世同際」,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,我們應當學,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。什麼是真心?利益衆生的心是真心,利益自己的心是妄心。真實到什麼程度?那個利益的心要包含到虛空法界,這從空間上講;從時間上講,一剎那等同叁際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。你看這個心多麼純,不僅是廣大,純淨純善到極處!這是我們不能不去細心體會,不能不認真學習的。學習的初步,大乘經上常講的「最初方便」,我們從哪裏做起?大乘經論裏佛教給我們,從發心做起。你還沒做,先教你發心,發菩提心。我們今天所講的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就是菩提心,要從這個地方做起。大菩提心表現在事相上,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,念佛是圓滿功德;不念佛,你的功德很難圓滿,那個圓滿要很長很長的時間。這樣的落實,我們完全是隨順華嚴教義,《華嚴經》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所以念佛這兩個字是隨順《華嚴》。
學佛決定要相信因果,因果是世出世間的真理,一切諸佛如來都不能夠違背。不但世法不出因果定律,佛法亦複如是,所以佛門中有所謂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古時候的人,不論他學佛或是不學佛,大概從小就接受因果的教育,所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