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都沒有,這是持戒。一心專注是修定,聽得字字句句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是修慧。你這兩個鍾點在講堂幹什麼?修行,修什麼行?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。
我教諸位同學,你們將我講經的錄像,我們一堂課一個小時,你能夠將這一堂課重複聽八次,每一次都非常認真,一點都不馬虎,你一天八個小時在修戒定慧。你要真正懂得方法,你會開悟;不懂方法那就沒辦法了,一面聽講一面還胡思亂想,這就把你叁學全部都破壞了。修行的方法非常非常多,你們要問我用什麼方法?常常有人問我:「法師,你念佛是怎麼念法的?你學佛是怎麼學法的?」我跟你們真的是不一樣,我念佛沒有念佛的形相,沒有念佛的聲音,你能跟我學嗎?但是在念佛堂跟大衆在一塊念佛,那跟大衆完全一樣。我是怎麼念佛的?我讀經,我用的是這個方法。我要解義、我要落實。我在經上看,佛是怎麼存心,原來佛的心大公無私,清淨光明,大慈大悲,利益盡法界遍虛空一切衆生,我知道我要學,我要學得跟他一樣,我用這個方法念佛,完全表現在我日常生活當中。
我學《無量壽經》,講《無量壽經》,肯定要把四十八願變成我自己的本願。我不是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念我自己的本願,我的心跟佛心相同,願跟佛的願相同,行跟佛的行相同,以前同不同不要管它,自然相同。果然完全相同了,連鬼神都說,你所說的字字句句全都是經。這樣念佛,這樣學佛,哪有不滿願的道理?我們想求生極樂世界侍從阿彌陀佛,一定能滿願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。什麼時候往生?隨時可以去。現在爲什麼不走?這個世間還有不少苦難的同學,他們也有心,那我們就有義務幫助他。現在住在這個世間不是爲自己,與自己毫不相關,是爲著緣分。這個地方衆生有緣,有緣就多住幾天,沒有緣就不住,哪裏有緣就到哪裏去。我們生活的空間無限大,盡虛空遍法界,一切諸佛微塵數的國土是我們活動的空間,是我們常常往來的場所,他怎麼不自在?決不是局限在這個地球,也不是局限在這個娑婆世界的六道。所以講經警策的作用、警衆的作用,凡夫裏面也有;毗盧遮那佛講經,那個境界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測度。
第叁,「令放逸者生覺知故」。什麼叫放逸?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很隨便、很馬虎、不認真,這都是放逸,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,你的修學不能成就。放逸,我們世俗人常講的懈怠懶散,說得文雅一點叫放逸,說得粗俗一點就是懶散,他怎麼會有成就?講經說法常常在勸導他、常常在勉勵他,引用許多例子,有正面的、有反面的;反面的例子說明懈怠懶散的人他不能成就,他墮落了,你聽了之後有所感動,要好好的精進;正面的例子是讓你看到生慚愧心,人家爲什麼能成就,我爲什麼不能成就?宋朝的瑩珂法師,大家都曉得他放逸、他破戒、他不守清規,並不是他有意惡劣,我們現在一般常講的劣根性,煩惱習氣太重;但是他還有一念善根沒斷救了他,他有自知之明,自己曉得這一生的行業必墮地獄,他自己肯定,于是畏地獄苦,畏怖之心生起來了,向同參道友們請教,有沒有方法救他,不墮地獄?
同參道友也很難得,送他一本《往生傳》,「你自己看看」,他看了之後感動得痛哭流涕,看到那些念佛人各個往生,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了;于是他發一個大願求生淨土,勇猛精進,把自己寮房門關住念阿彌陀佛。念了叁天叁夜,沒有吃飯、沒有喝水,一直念,日夜不休息,那叫真勇猛、真精進,把阿彌陀佛念來了。衆生有感,佛就來應。阿彌陀佛告訴他:「你的陽壽還有十年,你好好努力,到你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。」瑩珂確實是有自知之明,他跟阿彌陀佛說:「我的習氣太重,我禁不起誘惑,我很容易被境界所轉,那十年當中我又不知道要造多少罪業!」跟阿彌陀佛要求,「我十年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跟你走。」阿彌陀佛也接受了,他說:「叁天之後我來接引你。」瑩珂非常歡喜,「好!那就一言爲定。」叁天之後阿彌陀佛來接引他。
于是他把他的寮房門打開,告訴道場大衆:「叁天之後阿彌陀佛來接引我」,一般人都覺得他奇怪,他房門關了叁天,不知道他在幹些什麼,門打開之後口出狂言。他在道場沒有人尊重他,好在時間很短,「看看叁天你往生不往生?」到了第叁天上殿的時候,他請求大衆念佛送他往生,大衆也歡喜,看看是真的是假的,念佛念不到一刻鍾,他跟大衆講阿彌陀佛來接引他,就走了。真的不是假的!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死盡偷心,他做不到;不能夠萬緣放下,他做不到。瑩珂真的是覺悟了,怕墮地獄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求阿彌陀佛來接引,這是我們非常好的一個例子。
近代谛閑法師的鍋漏匠徒弟,也爲我們做了示範;瑩珂法師叁天,谛老法師這個徒弟叁年。谛老法師教他的方法妙極了,就是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休息,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。他難得,遵守老師的教誨,百分之百的奉行,他成功了。這都是「令放逸者生覺知故」,只要一覺悟,回頭是岸,這個人就得救了。第四個是「令衆生知法相故」,簡單的講,佛法教義、教理、教行、教果,學佛不能不懂。教理行果各有形相,都得要清楚、都得要明了,我們修學才會有成就,才能夠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。你就不疲不厭,自然就能夠勇猛精進。
第五條,「令衆生觀說法處故」。在這部大經裏面,清涼大師雖然給我們說九會七處,而李長者他老人家在《合論》裏面講十會十處;大師跟長者,說法不相同,意思並沒有矛盾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,佛法的圓融自在無礙。實際上,說法處遍一切時、遍一切處,無時無處不是毗盧遮那佛的說法處。這個境界不可思議,如果我們體會得,真正是受用無窮,真的古德所說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圓人學法當然也是無法不圓。問題我們如何能夠養成圓頓根性?「七最勝」裏頭第一條菩薩種性,我們比那個還要升一級,圓頓菩薩種性。這個要培養,不是做不到,如果我們懂得怎樣培養,不是做不到的;培養的方法也有很多種,無量無邊。像我們這種根性的人,所謂是知識分子,不是上根利智,也不是下愚,中等程度的知識分子,最殊勝的方法是依教。
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,要知道就是爲我們這一類根性的人,換句話說,我們從教下入門最爲理想。對于大教首先要具足信心,「信爲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沒有信心不行。于經教要具足信心,于善知識要具足信心。善知識雖有不善之行,我們對他還是具足圓滿的信心,我們成就了,這些話是文殊菩薩教導善財童子的。善財童子出去參學,菩薩教他參學的心態、心理態度,就說得很明白。實際上文殊菩薩教善財就是教我們,我們是凡夫,看到別人有一點小小的過失,就放在心上批評議論,對他的信心大打折扣,到最後損失是誰?損失是自己,錯了,大錯特錯!所以文殊菩薩教善財,看到善知識有過失,我們學他的法,不學他的過,這就對了。善知識他真有法,清涼大師說得很好,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」論到中國大聖大賢,堯舜,堯舜要想做到沒有過都很困難,何況是一般人?你要找到一個完全沒有過失的老師跟他學,清涼大師說除佛之外你就找不到了;等覺菩薩還有過失,你到哪裏去找?又何況大善知識他們通權達變,有許多過失他是故意示現的,他是特地要度某一個衆生的,我們凡夫哪裏知道?老師接引的大衆多。
我過去在臺中,李炳南老居士接引大衆,臺中蓮社登記有姓名有地址的二十多萬人,那個時候他在臺中教學才十幾年。這二十幾萬人當中,你說那個根性多複雜,他老人家善巧方便,隨機施教,對哪個人是哪個方法,我們看到一些,沒有看到完全。我們明白了,我們從這裏頭學習,爲什麼?我自己選的是這條路,將來我接觸的大衆面也非常廣,也非常複雜,我對哪一類衆生,我要用什麼方法來接引他。方法手段不相同,有正面的教化,也有負面的感召他,不是一個方法,不是一個模樣。但是我們有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,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覺悟、幫助他回頭,幫助他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。手段方式是靈活的。所以我們親近善知識,不是看一面,要看他的方方面面,我們那個尊敬心、尊師重道的心才生起來,才會受感動,才會真正佩服。所以我們看釋迦牟尼佛,你在各種經典裏去看,方方面面去體會,如同釋迦牟尼佛就在我身邊,就在面前。爲什麼?經典講得太詳細了,比儒家經典講孔老夫子詳細多了。我們從經教裏頭確確實實如同跟釋迦牟尼佛在一起,時時刻刻形影不離,怎麼會不得利益?
第六條「令成熟者得解脫故」,這一條很重要。根性成熟的人,用現代話來說,幫助他往生,勉勵他、引導他,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你幫助一個人往生,就是幫助一尊菩薩成佛。他不往生的時候,說老實話他是凡夫,他往生了,這個人肯定是菩薩。爲什麼?成熟者,菩薩是成熟者;成熟者他所示現的形象不相同。在我們這個世間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了、要細心觀察,沒有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,這個占多數;已經有善根的人,他聽到佛法,聽到佛名,生歡喜心、生恭敬心,這個人有善根。有善根的人,要幫助他善根增長,換句話說,要防範不要讓他退心。善根成熟的人是哪一種人?對這個世間厭倦了,有一種懇切的願望求生淨土,這善根成熟了,我們要幫他一把,要教給他成佛的方法。有些人不相信淨土,用什麼方法?《往生傳》。古時候念佛往生的人,《淨土聖賢錄》,近代往生的人,《近代往生傳》,多看這些。如果對這個,「這是記載的,未必可靠」,多多給他看因果報應的這些事迹,這個愈近愈好。所以我在臺灣時期,有不少同修他們在搜集,從報紙雜志搜集不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