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三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都没有,这是持戒。一心专注是修定,听得字字句句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是修慧。你这两个钟点在讲堂干什么?修行,修什么行?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。

  

  我教诸位同学,你们将我讲经的录像,我们一堂课一个小时,你能够将这一堂课重复听八次,每一次都非常认真,一点都不马虎,你一天八个小时在修戒定慧。你要真正懂得方法,你会开悟;不懂方法那就没办法了,一面听讲一面还胡思乱想,这就把你三学全部都破坏了。修行的方法非常非常多,你们要问我用什么方法?常常有人问我:「法师,你念佛是怎么念法的?你学佛是怎么学法的?」我跟你们真的是不一样,我念佛没有念佛的形相,没有念佛的声音,你能跟我学吗?但是在念佛堂跟大众在一块念佛,那跟大众完全一样。我是怎么念佛的?我读经,我用的是这个方法。我要解义、我要落实。我在经上看,佛是怎么存心,原来佛的心大公无私,清净光明,大慈大悲,利益尽法界遍虚空一切众生,我知道我要学,我要学得跟他一样,我用这个方法念佛,完全表现在我日常生活当中。

  

  我学《无量寿经》,讲《无量寿经》,肯定要把四十八愿变成我自己的本愿。我不是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念我自己的本愿,我的心跟佛心相同,愿跟佛的愿相同,行跟佛的行相同,以前同不同不要管它,自然相同。果然完全相同了,连鬼神都说,你所说的字字句句全都是经。这样念佛,这样学佛,哪有不满愿的道理?我们想求生极乐世界侍从阿弥陀佛,一定能满愿,一丝毫疑惑都没有。什么时候往生?随时可以去。现在为什么不走?这个世间还有不少苦难的同学,他们也有心,那我们就有义务帮助他。现在住在这个世间不是为自己,与自己毫不相关,是为着缘分。这个地方众生有缘,有缘就多住几天,没有缘就不住,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。我们生活的空间无限大,尽虚空遍法界,一切诸佛微尘数的国土是我们活动的空间,是我们常常往来的场所,他怎么不自在?决不是局限在这个地球,也不是局限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六道。所以讲经警策的作用、警众的作用,凡夫里面也有;毗卢遮那佛讲经,那个境界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测度。

  

  第三,「令放逸者生觉知故」。什么叫放逸?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很随便、很马虎、不认真,这都是放逸,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,你的修学不能成就。放逸,我们世俗人常讲的懈怠懒散,说得文雅一点叫放逸,说得粗俗一点就是懒散,他怎么会有成就?讲经说法常常在劝导他、常常在勉励他,引用许多例子,有正面的、有反面的;反面的例子说明懈怠懒散的人他不能成就,他堕落了,你听了之后有所感动,要好好的精进;正面的例子是让你看到生惭愧心,人家为什么能成就,我为什么不能成就?宋朝的莹珂法师,大家都晓得他放逸、他破戒、他不守清规,并不是他有意恶劣,我们现在一般常讲的劣根性,烦恼习气太重;但是他还有一念善根没断救了他,他有自知之明,自己晓得这一生的行业必堕地狱,他自己肯定,于是畏地狱苦,畏怖之心生起来了,向同参道友们请教,有没有方法救他,不堕地狱?

  

  同参道友也很难得,送他一本《往生传》,「你自己看看」,他看了之后感动得痛哭流涕,看到那些念佛人各个往生,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了;于是他发一个大愿求生净土,勇猛精进,把自己寮房门关住念阿弥陀佛。念了三天三夜,没有吃饭、没有喝水,一直念,日夜不休息,那叫真勇猛、真精进,把阿弥陀佛念来了。众生有感,佛就来应。阿弥陀佛告诉他:「你的阳寿还有十年,你好好努力,到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。」莹珂确实是有自知之明,他跟阿弥陀佛说:「我的习气太重,我禁不起诱惑,我很容易被境界所转,那十年当中我又不知道要造多少罪业!」跟阿弥陀佛要求,「我十年寿命不要了,我现在跟你走。」阿弥陀佛也接受了,他说:「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。」莹珂非常欢喜,「好!那就一言为定。」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来接引他。

  

  于是他把他的寮房门打开,告诉道场大众:「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来接引我」,一般人都觉得他奇怪,他房门关了三天,不知道他在干些什么,门打开之后口出狂言。他在道场没有人尊重他,好在时间很短,「看看三天你往生不往生?」到了第三天上殿的时候,他请求大众念佛送他往生,大众也欢喜,看看是真的是假的,念佛念不到一刻钟,他跟大众讲阿弥陀佛来接引他,就走了。真的不是假的!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死尽偷心,他做不到;不能够万缘放下,他做不到。莹珂真的是觉悟了,怕堕地狱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求阿弥陀佛来接引,这是我们非常好的一个例子。

  

  近代谛闲法师的锅漏匠徒弟,也为我们做了示范;莹珂法师三天,谛老法师这个徒弟三年。谛老法师教他的方法妙极了,就是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休息,休息好了赶紧接着念。他难得,遵守老师的教诲,百分之百的奉行,他成功了。这都是「令放逸者生觉知故」,只要一觉悟,回头是岸,这个人就得救了。第四个是「令众生知法相故」,简单的讲,佛法教义、教理、教行、教果,学佛不能不懂。教理行果各有形相,都得要清楚、都得要明了,我们修学才会有成就,才能够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。你就不疲不厌,自然就能够勇猛精进。

  

  

  

  第五条,「令众生观说法处故」。在这部大经里面,清凉大师虽然给我们说九会七处,而李长者他老人家在《合论》里面讲十会十处;大师跟长者,说法不相同,意思并没有矛盾。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,佛法的圆融自在无碍。实际上,说法处遍一切时、遍一切处,无时无处不是毗卢遮那佛的说法处。这个境界不可思议,如果我们体会得,真正是受用无穷,真的古德所说,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」,圆人学法当然也是无法不圆。问题我们如何能够养成圆顿根性?「七最胜」里头第一条菩萨种性,我们比那个还要升一级,圆顿菩萨种性。这个要培养,不是做不到,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培养,不是做不到的;培养的方法也有很多种,无量无边。像我们这种根性的人,所谓是知识分子,不是上根利智,也不是下愚,中等程度的知识分子,最殊胜的方法是依教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要知道就是为我们这一类根性的人,换句话说,我们从教下入门最为理想。对于大教首先要具足信心,「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」,没有信心不行。于经教要具足信心,于善知识要具足信心。善知识虽有不善之行,我们对他还是具足圆满的信心,我们成就了,这些话是文殊菩萨教导善财童子的。善财童子出去参学,菩萨教他参学的心态、心理态度,就说得很明白。实际上文殊菩萨教善财就是教我们,我们是凡夫,看到别人有一点小小的过失,就放在心上批评议论,对他的信心大打折扣,到最后损失是谁?损失是自己,错了,大错特错!所以文殊菩萨教善财,看到善知识有过失,我们学他的法,不学他的过,这就对了。善知识他真有法,清凉大师说得很好,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」论到中国大圣大贤,尧舜,尧舜要想做到没有过都很困难,何况是一般人?你要找到一个完全没有过失的老师跟他学,清凉大师说除佛之外你就找不到了;等觉菩萨还有过失,你到哪里去找?又何况大善知识他们通权达变,有许多过失他是故意示现的,他是特地要度某一个众生的,我们凡夫哪里知道?老师接引的大众多。

  

  我过去在台中,李炳南老居士接引大众,台中莲社登记有姓名有地址的二十多万人,那个时候他在台中教学才十几年。这二十几万人当中,你说那个根性多复杂,他老人家善巧方便,随机施教,对哪个人是哪个方法,我们看到一些,没有看到完全。我们明白了,我们从这里头学习,为什么?我自己选的是这条路,将来我接触的大众面也非常广,也非常复杂,我对哪一类众生,我要用什么方法来接引他。方法手段不相同,有正面的教化,也有负面的感召他,不是一个方法,不是一个模样。但是我们有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,帮助他破迷开悟,帮助他觉悟、帮助他回头,帮助他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。手段方式是灵活的。所以我们亲近善知识,不是看一面,要看他的方方面面,我们那个尊敬心、尊师重道的心才生起来,才会受感动,才会真正佩服。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,你在各种经典里去看,方方面面去体会,如同释迦牟尼佛就在我身边,就在面前。为什么?经典讲得太详细了,比儒家经典讲孔老夫子详细多了。我们从经教里头确确实实如同跟释迦牟尼佛在一起,时时刻刻形影不离,怎么会不得利益?

  

  第六条「令成熟者得解脱故」,这一条很重要。根性成熟的人,用现代话来说,帮助他往生,勉励他、引导他,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你帮助一个人往生,就是帮助一尊菩萨成佛。他不往生的时候,说老实话他是凡夫,他往生了,这个人肯定是菩萨。为什么?成熟者,菩萨是成熟者;成熟者他所示现的形象不相同。在我们这个世间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、要细心观察,没有善根的人帮助他种善根,这个占多数;已经有善根的人,他听到佛法,听到佛名,生欢喜心、生恭敬心,这个人有善根。有善根的人,要帮助他善根增长,换句话说,要防范不要让他退心。善根成熟的人是哪一种人?对这个世间厌倦了,有一种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,这善根成熟了,我们要帮他一把,要教给他成佛的方法。有些人不相信净土,用什么方法?《往生传》。古时候念佛往生的人,《净土圣贤录》,近代往生的人,《近代往生传》,多看这些。如果对这个,「这是记载的,未必可靠」,多多给他看因果报应的这些事迹,这个愈近愈好。所以我在台湾时期,有不少同修他们在搜集,从报纸杂志搜集不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