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四六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雲音菩薩贊頌第四首:
【積集福德發光地,奢摩他藏堅固忍,法雲廣大悉已聞,摩尼果中如是說。】
這是贊頌叁地菩薩,也是每一句是一個意思。第一句是把他修學的法說出來了,名稱說出來了。『積集福德』,我們看到這四個字,我想每個人都非常歡喜,我們確實要修福、要修慧,福慧雙修。可是怎樣修法?佛在經典裏面給我們說了很圓滿的道理、很好的方法,如果我們如理如法的來修學,一定得到圓滿的福慧,像諸佛如來一樣。叁地名稱叫「發光地」,我們如果在一些典籍或者古人注疏裏面,看到發光地,我們就知道那是叁地菩薩。
『奢摩他藏堅固忍』,這是講要修禅定。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「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」,都是禅定的名稱。奢摩他,如果單獨的說,這個禅定是止比較多,叁摩是觀比較多,禅那是止觀均等,這都是用來對治我們煩惱習氣的,我們應當要知道。我們初學從哪裏入門?實在講確實要從奢摩他。奢摩他,你要忍耐,樣樣都要忍耐,忍是止的意思;也就是說定慧等學,我們初學的人要偏重在定,這一點不能不知道。老修行確實他有定功,偏重在觀,真正到成就那一定是止觀均等,稱之爲禅那。菩薩在此地說實在的話,是爲我們示現,這兩句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。
十波羅蜜在前面已經詳細說過,所以就不再多說了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也是簡單的帶過,每一句把它的要點爲我們指示出來。「積集福德」這句話,我們應該怎樣來學習;什麼是福?什麼是德?要有能力辨別清楚。福的反面是禍。中國古時候的這些祖先,實在講都非常了不起,創造文字,跟其他國家民族的祖先不一樣。人家發明的文字是用字母拼音,中國不是的,中國是用符號、用圖畫,這個符號裏面充滿了智慧。禍跟福這兩個字乍看非常接近,這就是教導我們是禍還是福,實際上就是心裏頭的念頭一點點差別。如果這個念頭是大公無私,是爲一切衆生,你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是福;如果是自私自利,尤其是損人利己,這個不管你做的什麼事情,是禍不是福。
昨天有位居士給我講個故事,這個故事是真的。在臺灣中部,一個種田的老農,他賣菜,自己吃的菜沒有農藥,賣給別人的菜農藥都用得很重。他自己知道農藥有劇毒不能吃,他賣給別人吃。凡是有農藥的那個菜一定都非常好看,沒有農藥的菜,蟲吃。頭一天噴的農藥噴得很重,第二天他就拿到市場去賣,不怕別人中毒,不怕別人要命。有一天他到市場去賣菜,遇到車禍被火車輾死了。這樣的行爲在今天社會裏面太多太多了,就是中國古人常講的謀財害命,你想得人家一點錢財,你把人家的命送掉了;尤其是賣假藥,那更不得了。這是同學們舉的,這都是事實,縱然說是一種巧合,實際上我們講報應。古德常講「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」,天天做虧心事,那個時辰總有到的時候,你躲不過。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警覺,爲人不能做虧心事。現在社會大衆,只知道眼前的小利,真的是蠅頭小利,造了極重的罪業,到果報現前的時候,後悔來不及了。
人在世間,要做一個義人。我早年接觸宗教,正式接觸宗教是基督教,我很認真的去讀《新舊約全書》。聖經裏面所講的義人,給我的印象非常之深,跟我們中國儒家、道家、佛家所講的沒有兩樣。人要有道義,要有仁義,要有情義,要有恩義,具足這四種大義,這個人是個義人。義人上帝保佑他,神明幫助他。眼前縱然生活辛苦一點,那是過去生中不懂得修積福德,不要緊,現在修來得及。《了凡四訓》裏面袁了凡先生自己說的,他過去生中修積一點小福,不大,命裏面沒有功名、沒有富貴,生活能過得去,我們一般講小康之家。沒有功名就是講沒有學位,參加考試沒有學位;壽命也不算長,壽命只有五十叁歲,他明白了,他知道了,所以萬念俱灰。我們一般人講消極,非常的消極,人到這個世間幹什麼來的?是來受果報的。正是佛在經典上常講的「人生酬業」,你過去生中造的業,你這一次來酬償業報。你造的善業你來享福,你造的惡業你來受苦,一生都爲命運主宰,你還能有什麼作爲?了凡先生在這種環境裏面生活了二十多年,以後遇到雲谷禅師,雲谷禅師給他講了一番大道理。什麼道理?消災集福之道。
命運從哪裏來的?是自己造的,真的是自作自受,不是天地鬼神、上帝主宰的,不是的。但是世間人有幾個人明白這個大道理?又有幾個人了解事實真相?我們學佛之後這才明了,命運是自己造的。既然是自己造,自己當然可以改變,而且改變並不是很難,理通達明白了,我們的信心就有了。雲谷禅師給了凡先生啓發這一番大道理,幫助他建立信心。從今而後,天天反省。反省要有標准,我們今天學佛的同修何嘗不想改過,爲什麼改不了?沒有依標准。出家人標准是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。蓮池大師也跟袁了凡一樣用功過格,在那個時代想必是一個風氣,在家的讀書人、出家的修行人,都用這個方法認真的改過自新。蓮池大師功過格在《全集》有,不叫功過格,叫自知錄。你們看《蓮池大師全集》,自知錄我們從前曾經把它抽出來印成單行本,供養大衆。如果不用這個自知錄,用《沙彌律儀》很好,我覺得愈是初學,我們修行沒有根底,功夫不得力,用這個有好處。蓮池、蕅益大師都有《沙彌律儀》的錄要。《沙彌律儀》分量太多了,把它節錄裏頭重要的,分量就少了;分量少,我們受持方便,功夫容易得力。實際上,這些修行基本的標准,確確實實是要認真去讀誦、去研究,還要細細的去講解;否則的話,我們每天做這些形式再做上幾十年,做到一輩子,功夫都不得力,這一生又會空過了。
佛對于修福非常重視,我們在經典裏面常常贊佛「二足尊」,二就是福德、智慧,這兩種做到究竟圓滿,稱二足尊。足就是圓滿,滿足;尊,人間天上,沒有人能夠比得上。你看看佛說法,把福擺在前面,慧擺在後面,這是真的,一點不假。我們看到六波羅蜜裏面布施、持戒是修福,第叁就講到忍辱,忍辱裏面就有慧了,先修福。中國古老諺語常講「福至心靈」,福報現前,智慧也就來了,好象那個心就開竅、就靈了,你才知道福是多麼的重要。福是從布施修來的、從持戒修來的,于是積集福德我們就明了它的內容了。布施是舍己爲人、犧牲奉獻,佛法裏面講布施供養。對象要是愈廣大,你的福報就愈大;時間愈長,你享福的時間就愈久。我們要修像佛那樣的大福德,佛的對象廣大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看到,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剎土衆生是佛修福的對象,是佛修布施供養的對象,是佛修持戒的對象。持戒怎麼也爲他們修的?沒錯,持戒就是自己做個模範,自己做個好樣子給他看,用這個好樣子來供養一切衆生。
譬如持不殺生的戒,人要持不殺生的戒,樣子會變,會變得非常慈祥,這一切小動物看到你都歡喜,都不會畏懼,帶給他們安樂。這在布施裏叫無畏布施,持戒是布施、是供養。一般練氣功的人知道,他看每一個人的氣不一樣,顔色也不一樣,濃淡也不一樣。善人、好人那個氣的色彩鮮明,顔色是金色的、黃色的、白色的,好;如果心術不正,常常存著損人利己,不擇手段待人的,這個人的氣不好,氣是灰色的、暗色的、黑色的,這是氣功人能看得出來。我們平常人心要是細,你觀察人,你會覺得這個人面貌、威儀非常祥和,這個氣氛好,外國人講磁場好。如果這個人他的氣氛是很暴戾,看到叫人害怕,我們常講這人有殺氣,殺氣很重,讓人看到他都感覺到寒毛直豎。從這些地方你就能體會到,禍福是有預兆的,福報沒有現前,祥和之氣先現前了,知道這個人快要發福了;災禍沒有來,看到這個人有凶惡之氣,面門上沒有光彩,或者他那個光是灰色的、黑色的,我們就曉得他的災禍不遠了。
這些現象從哪裏來的?起心動念。你的心是清淨的、是善的,這是積集福德之道;你的念頭是凶是惡,那是招來災禍的根源。先看你起心動念,根!然後再看你言語造作。你在造業,你造善業,必得善果;你造惡業,必得惡報。我們現在講的是地上菩薩,上賢位十回向菩薩證入地上菩薩都以爲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不知道初地上面還有二地、叁地到十地、到等覺、妙覺,他不知道,以爲一切都圓滿了。地上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在積集福德,到如來果地也沒有把它放棄。哪一尊佛不是在修福修慧?哪一尊佛、哪一尊菩薩不是給九法界衆生做一個好榜樣?修行十波羅蜜,我們想想,十地菩薩不說了,如來果地上還要那麼認真去表演嗎?爲什麼?爲給九法界衆生啓發,做給他們看的,讓他們看了的時候自自然然覺悟,這叫真實功德。真實功德絕對不是從佛菩薩自身說的,自身一切都放下了,一個念頭都不生了,還有什麼功德不功德?完全是對還沒有徹底覺悟的衆生。十地菩薩沒有徹底覺悟,特別是前面六個果位,就是一地到六地不是徹底覺悟。
昨天我們舉《仁王經》這個說法供養大家,這才知道修行證果不是一個容易事。通常說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,這話什麼人講的?十回向菩薩講的。十回向從初回向到第十回向,這十個位次要修多麼長的時間?叁個阿僧祇劫,修滿了他登初地,以爲初地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錯會了意思。所以他的說法沒錯,是他們說的,不是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;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無量劫,無量阿僧祇劫,這個話一點都不錯。了解這些事實真相,才知道念佛法門之可貴。念佛法門決定不能夠少了積集福德,念佛法門首先就教給我們修淨業叁福,修淨業叁福就是積集福德;你沒有叁福,你念佛不能往生。我們在叁地菩薩這裏看到了。
「奢摩他藏堅固忍」,修福不能忘了修定。我們修叁福之後,我們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