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;換句話說,六道凡夫所犯的過失,你決定沒有了。哪些過失?你用六波羅蜜來檢討一下,就清楚、就明白了。悭貪是過失,惡業、瞋恚、懈怠、散亂、愚癡,過失多了!佛講這六種,六波羅蜜是對治這六種過失的;無量波羅蜜門是對治無量無邊煩惱習氣的。菩提心一發,這些粗重的煩惱習氣完全沒有了。我把菩提心的心體用兩個字來說,「真誠」,真誠心就是菩提心的本體;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,這不好懂,我說了六個字:「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」;回向發願心我說了兩個字,「慈悲」,慈悲心。所以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這五種心,合起來就是大菩提心。我們的心是不是這個心?也就是我們今天起心動念,與這五條相應不相應?果然念念都與這五條相應,我們真的是發菩提心了。發菩提心之後,「一向專念」。
現在問題在哪裏?一向專念的人很多,確實一天有念十萬聲佛號的,念叁萬、五萬我見得很多。他能不能往生?很難講,要問他有沒有淨業叁福的基礎,有沒有真正跟菩提心相應?淨業叁福十一句,我們要認真做到。叁福裏面有發菩提心,在第叁條頭一句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勸進行者是慈悲心,就是回向發願心。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問題是我們要把它真正落實,要把它真正的做到。這個樣子念佛,我們的條件、我們的標准,「信願行」叁資糧具足了,我們取西方淨土才真正有把握。在修行證果時間上來講,超過一切菩薩果位,他們要無量劫才能成就,這個法門一生就成就了。
那你要問,這個法門是什麼人提倡的?我老實告訴你,普賢菩薩提倡的,文殊菩薩同意的。普賢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文殊菩薩就跟進,以身作則,勸導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發願求生淨土。這個確確實實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我們看到這個氣象、看到這樣的事情,能不動心嗎?能不覺悟嗎?要真正修行!我把淨業叁福落實在叁部經裏頭,這叁部經要多多的讀,把裏頭最重要的教訓趕緊落實。叁福第一福落實在《十善業道經》,第二福落實在《沙彌律儀》,第叁福落實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換句話說,這叁部經就是所有大乘法門修行的基礎,你要沒有這叁部經,你修學大乘,包括念佛求生淨土,你沒有基礎。
也許有人要問,這說起來實在不是容易事情。對的,確實不是容易事情,你以爲成佛那麼容易、那麼簡單!佛講這個法門叫易行道,其他法門叫難行道,兩者比較一下,你就曉得佛講的話是真的,確實是易行道,一生能成就;你修其他的法門無量劫,「清淨勤修無量劫」。我們在這一會裏面講真實話,不是給你講方便話。「叁大阿僧祇劫」是方便話,方便話不是妄語,地前十回向菩薩修行確實是叁大阿僧祇劫登地。真實,是這麼個說法。
我讀這首偈,感慨萬千!也許有人問,確實我們看到有些老阿公老太婆,他們念佛預知時至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好象他沒有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沙彌律儀》、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這些基礎,他怎麼能往生?意思就是說他不懂發菩提心,他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老實念佛。而且念的時間不長,叁年五載他就預知時至,不生病,站著往生、坐著往生。我在講席裏面常常舉谛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鍋漏匠,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師。早年,大概總是在叁十多年前,臺南將軍鄉的一個老太婆,大概念佛都是叁年,站著往生,預知時至。這是怎麼回事情?這是世間的一等老實人,她雖然沒有學,往生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她統統具足,萬緣放下,一塵不染,心裏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她沒有一個妄念,所有一切法門統統具足;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我這個說法不是我在這裏胡說八道,蕅益大師在《阿彌陀經要解》裏面講到,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一心只緣西方極樂世界,只想阿彌陀佛,這個心就是圓滿的大菩提心」。你想想看,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是不是統統具足?果然具足!
雲音菩薩偈頌第二首:
【清淨勤修無量劫,入于初地極歡喜,出生法界廣大智,普見十方無量佛。】
這一首頌我們雖然說了很多,意思沒有盡,還要做一個補充。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明了修行證果有易方便,古德講的淨土念佛法門是易方便,確確實實是門余大道,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一條修行證果的捷徑。讓我們在一生當中,正是古德常說的「不曆僧祇證法身」,無量阿僧祇劫不需要經曆,我們在一生當中就能證得法身。但是經論裏面所說必須具備的條件,我們一定要做到。然後你確實有把握往生,你才真正得法喜充滿,你才會做出真正念佛人的好榜樣。這個好榜樣最明顯的地方,就是與一切衆生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。你想想看,西方世界這樣的菩薩,七地以上的菩薩,六和敬還說什麼?不必說了,圓圓滿滿的做到了。所以你要是有把握往生,你處事待人接物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改變,你對待一切衆生,甚至于冤家債主,你對他都非常歡喜、非常愛護、非常照顧,就像諸佛菩薩對于九法界一切衆生一樣。
第叁句『出生法界廣大智』,真的,初地菩薩的「廣大智」,我們雖然是念佛人,沒有契入這個境界,有相似的。「出生廣大智」,清涼大師說,菩薩「生如來家,見法實性」,見法實性就是禅宗裏面講的明心見性,「得妙觀察、平等性智故」,這個時候真正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,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,真的轉了,初地菩薩才真的轉了。由此可知,叁賢位的菩薩雖然講轉識成智,是相似位,我們用天臺大師的六即位來說就很容易理解。我們今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是在什麼地位?在觀行位,也就是說我們很認真努力在學習的這個地位,「觀行」是學習,就能夠降伏煩惱習氣。我每天念佛,我每天誦經,每天拜佛,每天斷惡修善,爲什麼?爲法界一切衆生,包括我的冤親債主,我不爲自己,這叫觀行位。心量自然就拓開了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是地上菩薩;我們在前面第一首偈裏讀到的「神通境界等虛空」,神通就是六根,六根的境界跟虛空法界一樣,就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他是真的得到了。叁賢位的菩薩是相似的得到。
我們今天沒有得到,沒有得到就要學習,觀行位。不能不學,要認真努力來學習。而且我們修學的成績得要天天有進步、年年有進步,保持著不退轉。怎麼能保持得住?要讀誦大乘你才能保持得住,你要不讀誦大乘你就保不住,你就會被煩惱習氣所轉。大乘經典不必太多,專修淨土的這幾種,如果沒有時間、沒有能力讀誦這些大乘,你就依靠「十善業道」。十善業道就依十條,這個好辦,「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」,你就依這十條。這十條,叁輩往生裏頭有,往生正因裏頭有。由此可知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就夠了,淨業叁福都在裏頭。我一生就依這一部經,每天讀誦、受持、爲人演說,淨業叁福統統具足了,菩提心也具足了,念佛肯定往生。
這個時候,你雖然沒有妙觀察智,看到你,有一點像,爲什麼?你把世緣看淡了,你不再分別、不再執著了,一心向往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在這個世間是做客的,是來觀光、旅遊的,我何必認真?過幾天我就走了,我到極樂世界去了。自然看淡了,看淡了你什麼都放下了。別人毀謗我,不計較,放下了,侮辱我、陷害我,統統放下了;恭維我、贊歎我,我也不會生歡喜心,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。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好,不再計較、不再執著,你們大家說怎麼好就怎麼好,我沒有意見了。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不再起心動念、不再分別執著,什麼都好,你們大家覺得怎麼好就怎麼好,有一點點像平等性智,有一點點像妙觀察智。
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,「由破分別我執」。你要曉得,我執有兩種,一種叫分別我執,一種叫俱生我執。你破了一部分,分別我執這個「我」的執著,你放下了;換句話說,不再分別執著這個身是我,第七末那跟四大煩惱常相隨的脫節了。末那識,哪四種煩惱常相隨?時時刻刻結合在一起,真的一剎那都不會中斷。第一個我見,見就是見解、就是分別執著,你分別執著有個我,實在講是末那識的一分,你把這個執著是我,我見。《金剛經》前半部破四相,「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;後半部破四見,「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」。哪些人破我相?叁賢位菩薩破我相了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什麼人破我見?初地以上,登了地,我見破了。所以叁賢位破四相是相似位,登了地破四相四見是分證位,境界不一樣了。我見破了放下了,我愛也放下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有我愛的;我癡放下了,不再有我癡。我癡放下了,智慧就現前,自性般若智慧就往外透了;我慢沒有了。這是四大煩惱,我見、我愛、我癡、我慢。
我們念佛人在現前雖然沒有這個功夫,要知道如何破我執;你只要把這四大煩惱放下了,可以說你是觀行位中的破我執,你在做了。我見沒有了,你對于一切衆生你能生平等心,我們常講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。爲什麼我們做不到?所以我常講,修行功夫從哪裏看?看你處事待人接物,什麼樣的人你都能跟他處得好,你修行算是功夫得力,功夫得力是觀行位。這個人不能相處,那個人跟他處不好,你完全是凡夫,一點功夫都沒有。爲什麼?一分一毫你都不肯放下,這個對于往生産生嚴重障礙。心裏想往生,實際上你去不了。所以我常常教人爲什麼那麼樣強調「六和敬」?六和敬是你功夫剛剛得力,你所表現的決定是六和敬的境界。見和同解,他跟我解不同,我跟他解同;換句話說,我不再攀緣、不再執著,我可以隨緣。那有什麼不好相處?很好相處了。我不再執著我的成見、我的想法、我的看法,「我覺得怎樣怎樣」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