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八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爭,早餐非常簡單,多半都吃涼的;還有許多中國人中年以上的,對外國這些口味不太適合。我在溫哥華講經,住在柯太太家裏,柯先生從臺灣到那邊,這外國的味道吃不習慣,柯太太自己本身也不太會做菜,每一餐生菜,外國人的沙拉味道不好吃。我一動腦筋,這個生菜塗上炸醬就非常好吃,試驗試驗,這一試驗成功了,她的先生非常歡喜。炸醬有好處,做一鍋可以吃好多天,稀飯可以吃,幹飯可以吃,面可以吃、面包也可以吃,非常方便。我們用這個布施結緣,廣結善緣,讓大家都生歡喜心,福慧雙修。

  

  千萬不要忘記,修慧不修福,果報是「羅漢托空缽」。證得阿羅漢果,出去托缽沒有人供養,天天挨餓,什麼原因?沒福。如果專門修福不修慧,也麻煩,佛經上兩個比喻,「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」,沒有智慧,墮落在畜生道,投胎得個大象身,那個大象是國王的坐騎,一出來滿身璎珞,福報很大,畜生!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,這很有道理,不能不懂得,要抓住修福的機會。十七巷這邊講經,無論哪個同學上臺講經,在他還沒有上臺講經之前,聽衆陸陸續續到達,我們都可以以義工的身分接待聽衆,跟聽衆打招呼,帶領聽衆入席,給他安排座位,修福結緣。得自己幹才行,自己要懂,很熱心的去做,你的法緣將來就勝。你常常照顧別人,你所在之處自自然然有許多人照顧你,因緣果報如是。

  

  清涼大師說,這十種智力,要是對自己來說,也就是說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這個智慧能幫助你得清淨心,能幫助你消除煩惱,我們常講的轉惡爲善、轉迷爲悟、轉凡爲聖,統統幫得上忙;能幫助自己,當然你就能幫助別人。向佛菩薩學習,不再過煩惱的日子了,要覺悟。我們無量劫來墮落在生死輪回裏面,佛在經上形容得好:「生死疲勞」,死了又生,生了又死,生死疲勞,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。你不想它,糊裏糊塗這一生就過去了,你要想它就感覺得很可怕、很恐怖。如果你不想再幹這個糊塗事,你就開始覺悟。你對這樁事情還感覺得無所謂,你還在迷惑,佛菩薩不會來幫助你,爲什麼?沒有用,你還沒這個意思。如果你真的感覺得這個確實不象話,死死生生有什麼意思?在六道裏面說實在的話,累積罪業,不是累積福德。六道裏面的日子決定是叁途的時間長,罪業多,叁善道的時間短;我們的善念善行少,惡念惡行多,一定的道理。

  

  《百法明門論》講,我們六道凡夫心所法,善法只有十一個,惡法有二十六個,惡法是煩惱,根本煩惱六個,隨煩惱二十個。善法只有十一個,太少了,而且善法的力量薄弱,煩惱的力量強大,我們一看這個頭數,就會搖頭。要想在這一生出離,抓住這個機會,能不能辦到?能!印光大師教給我們的十六個字,如果我們真的掌握住了,依教奉行,這一生就能把這個事情辦好、辦圓滿,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了。他老人家告訴我們這十六個字,境界深廣無際,我們要懂: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」,這八個字就是佛菩薩標准的形象,確實簡單明了,我們學佛,學佛的形象就學到了,八個字。還是以這個爲基礎,然後教給我們「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。

  

  所以諸位同修要記住前面這八個字,如果前面這八個字你沒有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那八個字裏頭包括淨業叁福、六和敬、四攝六度,印光大師八個字:「敦倫盡分、閑邪存誠」。我們所說的虛僞、染汙、傲慢、愚癡、沒有慈悲,這是邪;閑邪,閑是防止。存誠,心裏面常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。我說正反二十個字,印光大師就四個字:閑邪存誠,但是這四個字不好懂,我把它變成二十個字大家好懂。要落實,要真正做到。「敦倫盡分」這四個字就是淨業叁福,就是六和敬。他老人家言語非常簡潔,真正說到了現前大衆學佛成敗的關鍵。說得再簡單一些、再明白一些,要學著與一切衆生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防非止惡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過,這一生就成就了。

  

  一定要做個好人,好人的標准,在佛法裏面就是十善業道,《十善業道經》我們在這之前講過一遍,講得也相當詳細,可以給大家做修行的參考。特別要記住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前面一段非常重要的開示,他告訴龍王,龍王是我們的代表,十善業道會上的當機衆,佛說:「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」,這句話了不起。《地藏經》上佛所講的「知苦樂法」,誰知苦樂法?佛知,除佛之外誰知苦樂法?「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」,這個「一切」是指十法界,佛說出來,這是什麼法?佛說「晝夜常念善法」,晝夜是不間斷,純善;「思惟善法」,你起心動念、你所想的是十善;「觀察善法」,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的言行必定與十善業相應,能令一切善法念念增長。後面還有一句,非常非常重要:「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,你就能離一切世間苦。離一切世間苦果報在哪裏?華藏世界,你就是華藏世界初住以上的菩薩。你們想想看,這個開示重不重要?十善業道通五乘佛法,五乘佛法的根本法,從人乘、天乘一直到一佛乘。修行根本的根本,就是叁福裏頭的第一福,第一福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你們想想有多麼重要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:請看第八段,法界菩薩的贊頌,他是贊歎佛往修十波羅蜜圓滿,現在證得究竟的果位。

  

  【爾時法界普音菩薩摩诃薩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道場衆會海已,即說頌言。】

  

  這是說偈儀。請看第一首偈:

  

  【佛威神力遍十方,廣大示現無分別,大菩提行波羅蜜,昔所滿足皆令見。】

  

  這一段總有十一首頌,第一首是總說,後面十首是別說。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裏面注得很豐富,因爲這是菩薩主要的修行綱領,在一般大乘經裏面講的是六波羅蜜,《華嚴經》上把它展開說爲十波羅蜜,十波羅蜜是在後面加上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。十跟六只是數字上不同,內容沒有兩樣,講六波羅蜜,方便、願、力、智都包括在般若波羅蜜裏面,講十波羅蜜就是把般若波羅蜜展開,這一條變成了五條。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、實智,後面這四種就是方便智、權智,也叫後得智,兩種智慧圓滿,這才能圓成佛道。所以這個開合我們要懂得,實在講是展開不增,把它減縮也沒有減少。

  

  『佛威神力遍十方』。清涼大師注解「威神力略有叁類」,第一個是「俱生力」,「謂風不動衣等」。我們沒有這個威力,我們穿這個衣服,風一吹衣服就飄起來;再大的風暴,佛的衣角都吹不起來,顯示佛的威神力,風不能動衣。我們在許多古時候雕塑繪畫裏面看到,佛菩薩穿的衣都很薄,好象很薄的絲織品,绫羅綢緞,當然它不是絲織品,爲什麼?絲織品要傷害多少衆生的生命?不是絲織品,是天衣,天衣很輕,風吹不動,你想想看這個威力。第二個是「聖威力」,對于種種功德通達明了。什麼叫功?什麼叫德?「功德」兩個字實在講是因果,功是因,德是果。佛門裏面最明顯的例子說:「持戒有功,叁昧是德」,叁昧就是禅定,因戒得定,「修定有功,開慧是德」。由此可知,功是修行的功夫,這個功夫是不浪費的,功不唐捐,必定有果德。世出世間修因證果這些事情,佛通達明了,這叫「聖威力」。

  

  第叁個是「法威力」,菩薩的贊頌,法界普音菩薩的贊頌是屬于第叁種,法威力,這是講波羅蜜圓滿的法力。十波羅蜜,下面的贊頌、後面十首按這個順序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如來果地上這十種波羅蜜都圓滿,所以稱爲威力。清涼大師有一些小注,我想這個小注我就不必說了,諸位同學如果有機會,古人的這些注解,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、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學《華嚴》不能不細心的去參究。

  

  注疏裏面接著跟我們說「波羅蜜圓滿法力,令五根當中一切清淨」,就是我們常說的純淨純善。菩薩修學這十個綱領,真正做到圓滿,你的心純淨,你的行純善,這個時候感得的果報,大師在此地講得好:「四支百節,有無量力」,四支是手足,整個身體,你要是把十波羅蜜修到家,修圓滿了,你第一個所感受到的,你的身體就成金剛不壞身。它後面講到了,你的身體有無量力,「故名堅固不可壞法身、常身、無邊身」,金剛不壞身從哪裏修來的?從波羅蜜裏頭修來的。「般若波羅蜜」稱爲金剛,大家念《金剛經》,金剛是比喻,法是什麼?法是般若波羅蜜。在《華嚴》裏面我們必須要理解,任何一法決定圓滿包括一切法,這十波羅蜜亦複如是。任何一個波羅蜜,決定包融其他九個波羅蜜,這一波羅蜜才叫圓滿。到底下「別說」,下面這首偈就講到了。

  

  「布施波羅蜜」,布施裏頭有持戒、有忍辱、有精進、有禅定、有般若、有方便、有願、有力、有智,這個布施波羅蜜才圓滿,少一條就不是純淨純善;它是淨是善,沒錯,不純,還缺少一條。我們要想相貌端嚴、身體健康,你總找到修學的方法了。諸佛菩薩、緣覺羅漢,跟諸位說,個個都是金剛不壞身,他們怎麼修的?令心純善,令行純淨。這兩個可以互融的,說令心純淨、令行純善都是一樣的,純善純淨,你就得金剛不壞身。

  

  他的境界遍虛空法界,所以第一句裏面講「佛威神力遍十方」,遍十方就是無邊身。『廣大示現』是變化身,對于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所有一切衆生,衆生心裏面有感,佛就有應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,這叫無邊身,同時可以現百千萬億的身相,而且告訴我們百千萬億種不同的身相,不只叁十二應。觀世音《普門品》裏面講的叁十二應,我們知道了,略略舉幾個例子,哪能細說?細說說不完,舉幾個例子來說吧!《無量壽經》第二品裏面舉一個例子,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,舉八相成道的例子,我們要懂。佛身都能夠隨意的現,其他一切菩薩衆生身,那還有什麼問題?當然可以現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