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恰好跟佛所說的相違背,完全相反,相反決定是招來災難。每一個人對于災難都恐怖畏懼,不知道要到哪個地方去躲避。
今天災難是全球性的,說實實在在話,沒有地方可以躲避。我常說,我的老師也常常教導我們,人活在世間沒有長生不老的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幾十年,佛這兩句話,我們看到了,我們證實了。往年跟我們一起長大的朋友、一起工作的同事、一起學習的同學,今天還有幾個人活在世間?叁分之二都不在了,豈不是世間無常嗎?「國土危脆」,我們看到這個世間,資訊裏頭常常報導天災人禍,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,佛的話都應驗了。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,要用什麼樣的心態?一定要記住佛的話:斷惡修善。我們要學佛,釋迦牟尼佛是榜樣,阿彌陀佛是榜樣,諸佛菩薩都做出最好的形象來幫助我們,我們要從改過自新下手。
第一、天天要認真反省,天天知道自己叁業所造的過惡,天天要改。記住佛陀真實教誨:「持戒念佛」、「以苦爲師」,不怕吃苦,嚴持戒律,老實念佛。不怕死、不貪生,生死對修行人來說,小事一樁!不是大事。什麼是大事?種善因得善果,這是大事。這個世間即使災難現前,我們不必躲避,歡善喜喜接受,身毀滅了,靈性不滅,有好地方去。來生決定比這一生殊勝,這就對了,你完全正確了!災難早一天來,我早一天離開這個苦難的世界;如果自己修淨土的,災難早一天來,我早一天往生,那有什麼不好?念念想見阿彌陀佛,念念求生淨土,果然如願以償!真是滿自己的心願了。還有什麼好回避的?回避那你還貪戀這個世間,這個世間是極苦的世間,你有貪戀這個念頭,錯誤了!所以真正學佛人,我們在這個世間是一切爲衆生,爲衆生做好的形象,幫助他覺悟。
第十一句:
【虛空法界,靡不觀察。】
前面所說「無邊福聚,極善清淨」,雖然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我們決定不可以疏忽,一定要認真努力福慧雙修。不管是大善小善,千萬不可以以爲小小善就不去修積,小小的惡認爲這沒有什麼了不起,也就不在意了;這個樣子我們生生世世的修行,過惡斷不幹淨,善積不起來,造成我們許許多多的過失,影響了我們的道業。我們的修行決定不是這一生這一世,生生世世,爲什麼到現前還是這個樣子,毫無進展?原因總得要清楚、要明了,只要把自己不善的因緣消失掉,我們修學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?現前這一句,是成就前面所講的智慧,『虛空法界靡不觀察』,教我們觀法界虛空。
「法界」,法是一切萬法,一切諸法都有界限,所以稱爲法界。譬如眼觀色,色是眼的界限;耳聞聲,聲是耳的界限。眼觀不到音聲,耳聽不到色相,一切諸法都有界限,稱之爲法界。法界跟虛空是一不是二,《心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每一位佛弟子都念得很熟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色是法界,空是虛空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這是佛爲我們說明虛空法界的真相,色空是一不是二。爲什麼?色性了不可得,空性也了不可得,色性跟空性是一個性,大乘經上稱之爲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是一切法的本體,虛空是它現的相分,萬法也是它現的相分。能現的理體是一個,所現的現相不一樣,森羅萬象。但是要知道,性體不可得,不可思議;性體所現的現相也不可得,也是不可思議,這是事實真相。
你以爲不可思議的虛空法界,你以爲可思議、以爲可得,這是一個錯覺,這就是妄想,這就是分別執著,于是我們把事實真相迷失了。《金剛般若》大家念得多,佛講得好,不但色相不可得,能得的心也不可得。能得的心是什麼?是妄想,妄心不是真心。《金剛經》上說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叁心不可得,那是什麼心?得失的心。給諸位說,這不是真心,正是妄想,正是分別執著,在佛法裏面講意識心。意識心在法相宗裏面講「識心」:八識心王,八識心王都不可得,五十一心所更不可得。心法不可得,色法一樣不可得。佛在此地教我們觀察,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,他們在這個現相裏面不會犯過失,不會犯錯誤。我們爲什麼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全是過失?把事實真相看錯了!
學佛的可貴處沒有別的,就是說你做一個明白人,這就可貴了。明白人稱之爲菩薩、稱之爲佛陀,不一定要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;你要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你還是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在經教裏面,佛把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形相,稱爲藏頭佛,藏教裏面的佛。天臺四教「藏通別圓」的藏教,藏教、通教都沒有離分別執著。這個佛在佛法裏面是相似位,果報沒有出離十法界,這是在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個佛就是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,沒有離開十法界。天臺大師六即,六即佛位,這是屬于相似即位,不是真的。真的佛不著相,沒有相,那是真的。
沒有相,能現一切相,所以給你說真話,真佛是什麼?真佛是自性,真如本性。禅宗說得好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大乘佛法裏面講佛,不是講形相,是講心性,明心見性這個人就叫成佛。什麼人明心見性,什麼人就成佛了。明心見性又有差別,也就是說你所明的、你所見的,有程度上的差別。究竟圓滿我們稱之爲究竟位,沒有達到究竟圓滿,我們稱他爲分證位。分證位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四十一個位次,《華嚴》大乘圓教超越十法界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十一個位次是分證位,這是真的,統統都是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,分證即佛。他不是假的,他用的是真心,他所顯示出來的是性德,性德裏面本具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無明漸漸破,性德的般若智慧、法身、解脫,分分往外面透。真正學佛目的在此地。
佛法之所求,這個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求世間名聞利養,不求世間榮華富貴,不求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。爲什麼?只要你對于這些東西稍稍有一點貪求,你就迷失了自性。所以初學的人,爲什麼佛教你嚴持戒律?戒律的作用,是遠離塵勞煩惱,沒有別的!萬不可以捷徑,你要捷徑,沒有不上當的,這些東西具足強大的誘惑力。這種強大的誘惑力,在佛法裏面稱爲「魔所攝」,這是魔的力量,魔攝受衆生的力量。你要是敵不過,跟著他走,你就學魔了,跟著魔走了。必須要認識清楚,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好,在第四卷末後,佛說「四種清淨明誨」,這一大段經文裏面教我們認識妖魔鬼怪。哪些是妖魔鬼怪?教導你殺盜淫妄的就是!這個教導有有意的、有無意的,有明顯的、有暗示的,只要叫你起這個念頭,魔道!
諸位一定要知道,內無始劫來有煩惱習氣的種子,我們內不淨;外面有這麼強大的染汙、強大的誘惑,這是外緣,內外一集合,你怎麼能不造業?既然造業,哪有不受報的道理?麻煩來了!所以對于虛空法界的觀察,智慧,真實智慧!這一點你不能不學觀自在菩薩。天天念《心經》,《心經》念了有什麼好處?好處就是這一句,「觀察虛空法界」。叫你常常覺悟,了解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受想行識,亦複如是」,跟《金剛經》一對照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「如露亦如電」,說明它根本不存在;電是講閃電,露是說露水,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,所以總結一句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
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,順境一切稱心如意,善緣遇到都是好人好事,心裏起了歡喜、起了貪戀,錯了!你應當想到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個境界可以受用,不可以貪戀;換句話說,不可以分別,不可以執著,這好境界!稍稍有一點貪戀,那個境界是魔境界,魔來引誘你了。所以境界裏頭,告訴諸位,「無佛亦無魔」,魔從哪裏生的?魔從自己心裏頭生的,妖魔鬼怪都是自己心裏頭生的、心裏頭變現出來的。我們遇到逆緣,什麼都不順利,處處都有障礙,遇到一些惡人總是來找麻煩,這種境界現前,一絲毫瞋恚的念頭都沒有,心裏面生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對了!這樣就正確了。
這是你觀察虛空法界,像觀自在菩薩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,照見,我們換這個話來說,「照見虛空法界」,性相理事因果,你統統照見了,「度一切苦厄」,就跟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所說的,「菩薩有一法,能離一切世間苦」。這個觀照也是一法,這是對于老修人講的。《十善業道經》是對初學人講的,心裏頭只有善法,沒有惡法,純善;對于老修行人來講的,純淨,心地清淨,不容毫分不淨夾雜。純善純淨,這人就成佛,就成就了。第十二句:
【十方世界一切國土所有佛興鹹勤供養】
這一句我們要學。諸佛如來因地上修學,所以他成就圓滿功德;法身大士們現在正在修學,我們肯定他們成就究竟圓滿。我們現前是什麼境界?看到別人的勝事善事,心裏頭總是有嫉妒,從嫉妒就生障礙,縱然你沒有去破壞,你心裏感覺得難過,已經造業了。這一句要怎麼學?在心裏要懂得「常作如是觀」,那就是十方世界叁世諸佛,我供養的心願決定沒有中斷,供養的心願,時時刻刻修供養,用什麼東西去供養?「如教修行供養」。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的,我們相信,信心供養;我們能解,深解供養;我們能行,依教修行供養,念念都在供養,念念記住佛陀的教誨,念念思惟佛陀的境界,無一不是供養!
然後最重要的是要把你這個供養的心願落實,不是一個虛願。如何落實?首先我們在這個世間,所有一切正法道場,我們要盡心盡力的供養,決定沒有嫉妒障礙。道場一定要記住,這個場裏頭有道,如果沒有道就不能叫道場。早年我追隨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師常說:「有廟無道,不能興教」,他老人家說的話很含蓄,點到爲止。有廟,廟裏頭沒有道,不能興教就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