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二二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,座内众流,叹德能,第九句:
【已得深信广大喜乐。】
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,第八句到第十二句,这五句是讲「福智清净广大」,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不离福慧,求福求慧。第八句讲的是「善住三世平等智地」,这是说福智的基础。第九句,『已得深信广大喜乐』,诸佛如来已得。他怎么得来的?大师告诉我们:「福无不修,故生信喜」,这一段清凉大师说了很多,这一句非常重要,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修福。无论是大福小福,诸佛如来在因地里头全修,没有不修的,这一点我们要懂得,我们要记住。所以在果地上,才能生「深信广大喜乐」。
清凉大师说「三世平等」,前面说了不少,现在再简单的说。依一切众生及诸佛如来,「善住平等」。「且依佛说,佛佛平等。法身智身,不增不减」。如果就众生来讲,「生生平等」,众生与众生平等,「烦恼业苦」无一不平等。如果就佛跟众生比较起来看,凡夫现在等于佛的过去,佛过去也是从凡夫修行证果的;如果我们能够依教修行,证得无上菩提,我们跟现在的佛果平等;「成佛究竟,等佛常住」,这些意思都不难懂得。清凉大师这些话真正的用意是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了解凡夫怎样才能够证得究竟的佛果。所以修福修慧非常重要,谁肯修、能修?觉悟的人。谁把这一桩事情疏忽、大意了?即使得人身闻佛法,这一生或许又空过了。我们追究里面的原因,总不外乎业障习气太重,遇缘不足。
不是说你没遇到缘,遇到了,遇到佛法、遇到真善知识,怎么会不足?一个是亲近善知识的时间太短,熏修的力不足。另外一种,善知识说经讲道不够详细,有许许多多地方点到为止,这样的说法能利上根,中下根性就感到困难了。其他还有种种因缘,所以对于大法了解得不够透彻,他对于修行,也就是我们今天讲,把经论里面的道理教诲落实到生活当中,他疏忽了。种种因缘,我们总起来说业障深重,所以不知道修福、不知道修慧,不知道福慧是在一切时一切处、一切境缘当中修积。我常常劝勉同学,你要不懂得修积,这一天空过了,你不知道光阴宝贵。古人所谓「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」,成功的人没有别的,把握了光阴,绝不浪费;失败的人把光阴空过了,这一生即使遇到善缘,也不能成就。
「深信」跟「大喜乐」是从修慧、修福得来的果报,修慧你才能得深信,修福你才能得大喜乐。福与慧有连带关系,修福不修慧,得的福报是小福报;修慧不修福,得的慧也是小智慧,不能够大彻大悟,所以福慧要双修,福慧不能够偏废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福慧怎么修法?你看看佛门的术语「福慧双修」,把福放在前面,我们就晓得了,修慧原来不离修福,修福不着相就是修慧。修慧着相就变成邪智慧,不是真智慧;修福着相变成痴福,不是真正的福德。所以佛弟子应当学诸佛如来,应当学过去这些学长,学长就是菩萨、缘觉、罗汉,都是佛过去的学生,他是我们的学长,他们懂得修、懂得学,真的是善修善学。他们聪明,他们真的觉悟了,你要问他怎么修成的?很简单,以诸佛如来做榜样,诸佛如来像一个模子一样,我们依照这个模子来塑造自己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?
我们想着释迦牟尼佛存的是什么样的心?阿弥陀佛存什么样的心?我们的存心要像他。佛对一切众生什么样的言语?我们在经上读的,经典记载里面细心去观察,佛对于一切众生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,诸佛如来,法身菩萨,就连阿罗汉他真的做到了。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,经上称六波罗蜜,诸佛如来圆满的成就了,一丝毫欠缺都没有。他修福修慧的对象是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剎土众生,真正是了不起,我们应当要学习。学习佛陀日常的生活,日常生活当中惜福修福。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,不懂得惜福,我们过去生中修的福实在讲非常有限,糟蹋自己的福报,不知道修福,不知道惜福,智慧更不必谈了。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他们天天修,时时刻刻都不会把机缘失掉,不着相。「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这样的学习,对于如来的教诲深信不疑,佛陀教诲全都兑现,那还有什么疑惑?
这里面讲的是因缘果报,修福得广大的喜、得广大的乐。喜是什么?法喜充满,是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喜悦,孔老夫子知道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」;乐是什么?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」,乐是得到九法界众生的尊重、爱戴、拥护,向你学习,这个乐!所以喜跟乐,这里头是有两个讲法的,喜是讲自己的成就、自己的觉悟,乐是外面的感应,如来果地上已经得到了,我们现在是在因地上,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第十句:
【无边福聚,极善清净。】
清凉大师说,后面这三句重显;第十句「净前福障,故令诸福无边清净」,这个话说得好!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间,得福报的人有没有障碍?确实有!在这个世间位尊财大,发大财,做国王、做大臣,都是福报。这些福报,不是短时间修的,至少过去三世才能修积这一点福报。若是大福,不只三世。可是福要是没有慧,福报变成障碍了,这一生当中不知道又做了多少的罪业?过去章嘉大师跟我讲过,他说做大官的这些人,往往一个政策考虑不周到,多少人受害!一个措施与社会大众不方便,又有多少人受害!所以有意无意之间,造了许许多多的障碍,这是有福没有慧。所以佛虽然重视福慧双修,但是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讲,佛总是劝我们修慧比修福重要。
许许多多经论里面佛都说了,财布施跟法布施的比较,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与人说大乘四句偈。这个话我们乍听起来,不能接受。不要说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,今天拿一亿、十亿出来布施,来救济社会一些苦难的众生;这一边有一个法师在这里讲经,讲一座经一两个小时,功德能超过他吗?这个话谁相信?经上常常这样说。我们要多想想,佛这一句话我们要如何去体会、如何来解释,才能讲得圆满?而且还要与事实真相相应,决不是强词夺理,佛说的是真的。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怀疑,现在不怀疑了,财宝的布施只能救人眼前之急、物质生活,你不能够帮助他觉悟,换句话说,不能帮助他了生死、出三界,不能帮助他得究竟解脱,问题在这个地方。法师讲这一两个钟点经典,就能够帮人得到究竟解脱吗?没错,究竟解脱不在眼前。
大乘经法,佛在经上一再的说,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」,大乘菩提种子在你阿赖耶识里面种下去了,这决不是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能够相比的,这是真正的道理、真正的事实。又何况闻法之人,人或许不多,但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九法界神灵,这里面归敬三宝、仰慕三宝、学习三宝的众生不在少数,那个数量比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这些听众,不知道要多多少倍,哪里说是没有人开悟?真有!如果闻法开悟了,他现前得利益。也许你要问,「你这个讲经的法师自己都没开悟,听的人怎么会开悟?」有,例子很多,唐朝惠能大师就是很好的例子。《坛经》记载他学佛的因缘,卖柴卖完之后,得了钱回家去了,偶尔听到一个人在念《金刚经》,可能这个人的书桌面对着窗口,他从窗外经过,听到里面有人念《金刚经》,听到很有意思,就站在那里听一会儿,他听懂了,他开悟了。念经的这个人不懂,没有开悟。读诵尚且有这样的效果,何况讲解!
惠能他在旁边听到,他悟入了,那我们想一想,九法界的神灵里面一定有不少觉悟的,闻法修行契入,必定有!只要有一个,功德确确实实超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。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不能帮助一个人作佛,四句偈这是佛举的例子最少的,四句经文,能令人悟入,悟入诸佛如来境界,这个功德不可思议,这是上根的!中根人虽然不能悟入,他听了深受感动,他能忏除业障,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,你把这个人度了、救了。这是从三恶道里头救出来了,这一生当中纵然不能往生佛国,不堕三恶道了,这不是金钱财富能帮得上忙的。于是我们逐渐能体会到、能明白到,为什么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多分都是以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身而行教化,这个道理只要我们细心去思惟,不难懂得。这样的身分,修福修慧容易,所谓是善巧方便。影响之所及,那就是你福慧的大小,如果影响得大、影响时间长,福报不可思议!
如何叫影响力扩大、影响力恒久?那你一定要懂得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我在这里读诵经典,我心里观想尽虚空、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在听,自己心地清净真诚,读诵大乘来供养虚空法界一切大众。你这个读诵的音声,随着你的心量剎那之间周遍法界,这是事实。几个人这样想?几个人能这样做?实在讲这些方法,佛菩萨在经论里常常教导我们,我们常常把它忘掉了,没有养成习惯。实在讲,不仅是读诵经典,我们每天修行,修什么行?改过修善,就是修行。把自己的过失改掉,多做利益众生的好事,点点滴滴都应当回向法界。心里头真有,这个真有就有感应,真诚心就能与九法界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。上供十方佛,下供一切众生,修普贤行,「生佛平等」,所以统统都是真诚恭敬的供养。
这个道理我在这里说,我相信许许多多同学听到,你都明白,你不只听过一次。在经论上常常读到、常常听到,习惯依旧没有养成,这个事情要赶快,愈快愈好!为什么?光阴一去不回头,我们要把大好光阴抓住,不能让它放过。念念利益社会、利益众生。仔细观察现前的社会,怎么观察法?看看社会大众身语意三业,与经论里面所说的相应不相应?去观察这些,大多数人不相应!佛教人修善、积功累德,从哪里做起?从三福六和,从十善业道做起,自自然然灾消福来。我们看今天的世界,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