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二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二二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座內衆流,歎德能,第九句:

  

  【已得深信廣大喜樂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,第八句到第十二句,這五句是講「福智清淨廣大」,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不離福慧,求福求慧。第八句講的是「善住叁世平等智地」,這是說福智的基礎。第九句,『已得深信廣大喜樂』,諸佛如來已得。他怎麼得來的?大師告訴我們:「福無不修,故生信喜」,這一段清涼大師說了很多,這一句非常重要,也就是告訴我們要修福。無論是大福小福,諸佛如來在因地裏頭全修,沒有不修的,這一點我們要懂得,我們要記住。所以在果地上,才能生「深信廣大喜樂」。

  

  清涼大師說「叁世平等」,前面說了不少,現在再簡單的說。依一切衆生及諸佛如來,「善住平等」。「且依佛說,佛佛平等。法身智身,不增不減」。如果就衆生來講,「生生平等」,衆生與衆生平等,「煩惱業苦」無一不平等。如果就佛跟衆生比較起來看,凡夫現在等于佛的過去,佛過去也是從凡夫修行證果的;如果我們能夠依教修行,證得無上菩提,我們跟現在的佛果平等;「成佛究竟,等佛常住」,這些意思都不難懂得。清涼大師這些話真正的用意是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了解凡夫怎樣才能夠證得究竟的佛果。所以修福修慧非常重要,誰肯修、能修?覺悟的人。誰把這一樁事情疏忽、大意了?即使得人身聞佛法,這一生或許又空過了。我們追究裏面的原因,總不外乎業障習氣太重,遇緣不足。

  

  不是說你沒遇到緣,遇到了,遇到佛法、遇到真善知識,怎麼會不足?一個是親近善知識的時間太短,熏修的力不足。另外一種,善知識說經講道不夠詳細,有許許多多地方點到爲止,這樣的說法能利上根,中下根性就感到困難了。其他還有種種因緣,所以對于大法了解得不夠透徹,他對于修行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,把經論裏面的道理教誨落實到生活當中,他疏忽了。種種因緣,我們總起來說業障深重,所以不知道修福、不知道修慧,不知道福慧是在一切時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修積。我常常勸勉同學,你要不懂得修積,這一天空過了,你不知道光陰寶貴。古人所謂「一寸光陰一寸金,寸金難買寸光陰」,成功的人沒有別的,把握了光陰,絕不浪費;失敗的人把光陰空過了,這一生即使遇到善緣,也不能成就。

  

  「深信」跟「大喜樂」是從修慧、修福得來的果報,修慧你才能得深信,修福你才能得大喜樂。福與慧有連帶關系,修福不修慧,得的福報是小福報;修慧不修福,得的慧也是小智慧,不能夠大徹大悟,所以福慧要雙修,福慧不能夠偏廢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福慧怎麼修法?你看看佛門的術語「福慧雙修」,把福放在前面,我們就曉得了,修慧原來不離修福,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。修慧著相就變成邪智慧,不是真智慧;修福著相變成癡福,不是真正的福德。所以佛弟子應當學諸佛如來,應當學過去這些學長,學長就是菩薩、緣覺、羅漢,都是佛過去的學生,他是我們的學長,他們懂得修、懂得學,真的是善修善學。他們聰明,他們真的覺悟了,你要問他怎麼修成的?很簡單,以諸佛如來做榜樣,諸佛如來像一個模子一樣,我們依照這個模子來塑造自己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?

  

  我們想著釋迦牟尼佛存的是什麼樣的心?阿彌陀佛存什麼樣的心?我們的存心要像他。佛對一切衆生什麼樣的言語?我們在經上讀的,經典記載裏面細心去觀察,佛對于一切衆生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諸佛如來,法身菩薩,就連阿羅漢他真的做到了。菩薩修行的六個綱領,經上稱六波羅蜜,諸佛如來圓滿的成就了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他修福修慧的對象是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剎土衆生,真正是了不起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學習佛陀日常的生活,日常生活當中惜福修福。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,不懂得惜福,我們過去生中修的福實在講非常有限,糟蹋自己的福報,不知道修福,不知道惜福,智慧更不必談了。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他們天天修,時時刻刻都不會把機緣失掉,不著相。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這樣的學習,對于如來的教誨深信不疑,佛陀教誨全都兌現,那還有什麼疑惑?

  

  這裏面講的是因緣果報,修福得廣大的喜、得廣大的樂。喜是什麼?法喜充滿,是從心性裏面流出來的喜悅,孔老夫子知道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;樂是什麼?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樂是得到九法界衆生的尊重、愛戴、擁護,向你學習,這個樂!所以喜跟樂,這裏頭是有兩個講法的,喜是講自己的成就、自己的覺悟,樂是外面的感應,如來果地上已經得到了,我們現在是在因地上,要認真努力去學習。第十句:

  

  【無邊福聚,極善清淨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說,後面這叁句重顯;第十句「淨前福障,故令諸福無邊清淨」,這個話說得好!我們仔細觀察這個世間,得福報的人有沒有障礙?確實有!在這個世間位尊財大,發大財,做國王、做大臣,都是福報。這些福報,不是短時間修的,至少過去叁世才能修積這一點福報。若是大福,不只叁世。可是福要是沒有慧,福報變成障礙了,這一生當中不知道又做了多少的罪業?過去章嘉大師跟我講過,他說做大官的這些人,往往一個政策考慮不周到,多少人受害!一個措施與社會大衆不方便,又有多少人受害!所以有意無意之間,造了許許多多的障礙,這是有福沒有慧。所以佛雖然重視福慧雙修,但是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講,佛總是勸我們修慧比修福重要。

  

  許許多多經論裏面佛都說了,財布施跟法布施的比較,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與人說大乘四句偈。這個話我們乍聽起來,不能接受。不要說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,今天拿一億、十億出來布施,來救濟社會一些苦難的衆生;這一邊有一個法師在這裏講經,講一座經一兩個小時,功德能超過他嗎?這個話誰相信?經上常常這樣說。我們要多想想,佛這一句話我們要如何去體會、如何來解釋,才能講得圓滿?而且還要與事實真相相應,決不是強詞奪理,佛說的是真的。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懷疑,現在不懷疑了,財寶的布施只能救人眼前之急、物質生活,你不能夠幫助他覺悟,換句話說,不能幫助他了生死、出叁界,不能幫助他得究竟解脫,問題在這個地方。法師講這一兩個鍾點經典,就能夠幫人得到究竟解脫嗎?沒錯,究竟解脫不在眼前。

  

  大乘經法,佛在經上一再的說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」,大乘菩提種子在你阿賴耶識裏面種下去了,這決不是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能夠相比的,這是真正的道理、真正的事實。又何況聞法之人,人或許不多,但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九法界神靈,這裏面歸敬叁寶、仰慕叁寶、學習叁寶的衆生不在少數,那個數量比我們肉眼看得到的這些聽衆,不知道要多多少倍,哪裏說是沒有人開悟?真有!如果聞法開悟了,他現前得利益。也許你要問,「你這個講經的法師自己都沒開悟,聽的人怎麼會開悟?」有,例子很多,唐朝惠能大師就是很好的例子。《壇經》記載他學佛的因緣,賣柴賣完之後,得了錢回家去了,偶爾聽到一個人在念《金剛經》,可能這個人的書桌面對著窗口,他從窗外經過,聽到裏面有人念《金剛經》,聽到很有意思,就站在那裏聽一會兒,他聽懂了,他開悟了。念經的這個人不懂,沒有開悟。讀誦尚且有這樣的效果,何況講解!

  

  惠能他在旁邊聽到,他悟入了,那我們想一想,九法界的神靈裏面一定有不少覺悟的,聞法修行契入,必定有!只要有一個,功德確確實實超過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。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不能幫助一個人作佛,四句偈這是佛舉的例子最少的,四句經文,能令人悟入,悟入諸佛如來境界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,這是上根的!中根人雖然不能悟入,他聽了深受感動,他能忏除業障,改過自新,回頭是岸,你把這個人度了、救了。這是從叁惡道裏頭救出來了,這一生當中縱然不能往生佛國,不墮叁惡道了,這不是金錢財富能幫得上忙的。于是我們逐漸能體會到、能明白到,爲什麼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多分都是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而行教化,這個道理只要我們細心去思惟,不難懂得。這樣的身分,修福修慧容易,所謂是善巧方便。影響之所及,那就是你福慧的大小,如果影響得大、影響時間長,福報不可思議!

  

  如何叫影響力擴大、影響力恒久?那你一定要懂得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我在這裏讀誦經典,我心裏觀想盡虛空、遍法界所有一切衆生都在聽,自己心地清淨真誠,讀誦大乘來供養虛空法界一切大衆。你這個讀誦的音聲,隨著你的心量剎那之間周遍法界,這是事實。幾個人這樣想?幾個人能這樣做?實在講這些方法,佛菩薩在經論裏常常教導我們,我們常常把它忘掉了,沒有養成習慣。實在講,不僅是讀誦經典,我們每天修行,修什麼行?改過修善,就是修行。把自己的過失改掉,多做利益衆生的好事,點點滴滴都應當回向法界。心裏頭真有,這個真有就有感應,真誠心就能與九法界衆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。上供十方佛,下供一切衆生,修普賢行,「生佛平等」,所以統統都是真誠恭敬的供養。

  

  這個道理我在這裏說,我相信許許多多同學聽到,你都明白,你不只聽過一次。在經論上常常讀到、常常聽到,習慣依舊沒有養成,這個事情要趕快,愈快愈好!爲什麼?光陰一去不回頭,我們要把大好光陰抓住,不能讓它放過。念念利益社會、利益衆生。仔細觀察現前的社會,怎麼觀察法?看看社會大衆身語意叁業,與經論裏面所說的相應不相應?去觀察這些,大多數人不相應!佛教人修善、積功累德,從哪裏做起?從叁福六和,從十善業道做起,自自然然災消福來。我們看今天的世界,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