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一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今天學佛,我做佛弟子,我要做能夠容受一切給社會大衆看。容受是福,容受是慧,容受是無量功德;做功德不必要花什麼金錢,不一定要有財富,無比殊勝的大智大福就在這個地方獲得的。

  

  我們常常看到,畫的佛像頂頭上有叁個字「唵、阿、吽」,那就是一切陀羅尼咒,表示身口意,這是叁業。「唵、阿、吽」是叁業,統統能容受虛空法界剎土衆生,沒有一法不能包容的,你說它多自在!多圓滿!怎麼學法?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常常講,常常勸大家放下對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製的念頭,爲什麼?煩惱的根。放下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占有的念頭。爲什要放下一切控製、占有的這些念頭?要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,它的真相,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既是虛妄,你有什麼好控製、有什麼好占有的?你再仔細觀察,中國的曆史在全世界,記載算是最完整的,至少叁千年沒有中斷,你看看這叁千年曆史當中,幾個人他真的控製住了?幾個人真的占有到了?活在世間那幾十年當中,拼命在搞控製占有,死後兩手空空,一樣都帶不去,一樣也控製不了,你說冤不冤枉?

  

  而一生當中所造的這個罪業,感受得叁途苦報。你要問:叁途怎麼來的?爲什麼會到叁途去受罪?就是因爲控製占有,現在人講欲望。欲望的根是控製跟占有,我們修行,修正行爲要從根本上下手,知道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錯,「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把控製占有這個念頭從內心裏頭拔除,你自然就能夠容受一切。容受一切,你必定得一切人一切物,這個物包括九法界衆生,用這一個物來代表;十法界裏頭除人之外,還有九法界衆生,得九法界衆生的歡喜心,對你尊重、歡喜、愛戴,這個福報不可思議!我們要不要爭取?你再有福分,過去你修的福不少,你確實能夠做上帝王,你能夠控製一個地區,能夠占有這個地區,做上幾十年皇帝;說實在話,在近代時間最長久的無過于康熙、幹隆,幹隆做了六十年皇帝、四年太上皇,六十四年,希有!可是六十四年比起曆史的場合,很小短暫的一部分!真的能控製嗎?真的能占有嗎?死了還不是兩手空空,什麼都帶不去。

  

  這些曆史事實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再要不相信,再要看不懂,那可以說是從前李老師常講的麻木不仁,你沒有能力、沒有條件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。你看了,你接觸到了,你聽了,你要覺悟,要回頭,回頭是岸!你要曉得你覺悟、回頭,放下了,放下好!放下,你的智慧增長了,那個利益之大,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現前了,雖不是完全現前,現前一部分。德能現前,相好也現前;相隨心轉,體質也隨心轉。它都在變,剎那剎那在起變化;變化依據你的心想,佛在大經上講得很多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第八句:

  

  【善住叁世平等智地】

  

  我們要學!『叁世』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『平等』就把叁世圓融了。大乘經教裏面所說的,十方叁世是一不是二。爲什麼有十方?爲什麼有叁世?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裏頭生的。你一定要曉得,妄想不是真的;分別從妄想生的,分別不是真的;執著從妄想分別生的,執著哪裏會是真的?你要不懂、你要不舍棄,你有得受!叁途六道,苦海無邊,永遠沒有中止的時候,你要受。你要是有智慧,你明白了,你相信佛陀的教誨,你把這個放下,你得大自在,你得真解脫。真解脫、大自在從這個地方來的,我們要懂。

  

  這一句裏面最重要的一個字「善」,善住!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『善住』。「善」用什麼方法來形容它?我們世間人所說的活活潑潑,這才叫善住;而不是死住在句下,那就錯了。住與不住是一不是二,不住空有兩邊,這是善住;不住善惡兩邊,這是善住。由此可知,佛法裏面講的善住,教你住中道第一義谛,住中道!換句話說,在「叁世平等智地」裏面。生活,你示現在其中,你離不開生活、離不開工作,就像釋迦如來當年示現在這個世間,他有他的生活方式,他有他的工作。他的工作用我們現在人的話來說,他是從事于多元文化的教學,每天給學生、給大衆們上課,我們佛門裏面所說的講經說法,現在人叫上課。講講經說法,大家馬上就會想到是迷信、是宗教。孔老夫子講「名不正,則言不順」,大家對于講經說法已經産生誤會,錯解了,我們就得換名稱、換名詞,我們說教學上課,這個大家好懂。教學上課,是老師學校裏幹的事情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每天跟大家上課教學,四十九年如一日,從來沒有放過假,現在我們講敬業,世尊給全世界各行各業的人做了一個敬業的好榜樣。他對他的事業多麼尊重,認真努力,不論這個環境是順境、是逆境,他都不受影響,他的課照常上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從這裏面去學習。個人生活是我們生活上的好榜樣,他的生活用中國人的話來說「安貧樂道」,中國在古時候顔回給我們示現了,在西方釋迦牟尼佛爲我們做非常具體的示現,好!顔回家裏貧窮,想過好的日子他沒有條件;釋迦牟尼佛家庭富裕,舍掉富裕的生活,過貧窮的生活,這個難!爲什麼這樣作法?讓一些極其貧苦的人,樂意跟他學習,看到釋迦王子,「哎呀!他過的日子跟我們一樣」,平易近人,一點架子都沒有,和藹可親,得到社會一切大衆的尊敬信仰。樂意聽他教誨,接受他的教訓,所以他的法緣非常殊勝,「住叁世平等智地」。

  

  諸位要曉得,這個十二句,後後勝于前前,他要不得「如來普門之地」,要不得「一切陀羅尼」,「容受一切法海」,怎麼能住平等地?住平等地,平等性現前!從理上講,末那識「四大煩惱常相隨」,轉末那爲平等性智,才叫做「善住叁世平等智地」。轉末那爲平等性智,就是這個意思,那真的叫善住。四大煩惱,我見放下了,見思煩惱頭一個我見;我愛,我愛是貪,貪煩惱;我癡,我慢,我慢是瞋煩惱。貪瞋癡!我見是執著身是我,這是個錯誤見解;不執著這個身是我,貪瞋癡放下了,這樣才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,就這麼個道理。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,給諸位說,第六意識就轉成妙觀察智,當然能夠「容受一切法海」。下面講「深信廣大喜樂,無邊福聚」,都現前了!求福求慧不要向外求,要向內求,就對了!所以佛教導我們,佛法是內學,不向外求。凡是向外求叫「心外求法」,佛稱他作外道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