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一二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衆,十普菩薩偈頌第九首:
【佛于曩劫爲衆生,修習無邊大悲海,隨諸衆生入生死,普化衆會令清淨。】
這一首偈提示我們,要發大慈悲心,爲一切苦難衆生不辭辛勞,要學普賢菩薩不疲不厭。清涼在前面注解裏面有一句話很重要,「不入生死大海,則不能得一切智寶」。在中國,世俗裏面常講教學相長,決定不能夠畏難,不能夠退縮,勇猛精進,才能夠有成就。必須要懂得,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,世出世間沒有例外的。菩薩要成就無上菩提,必須要發心幫助一切衆生得智慧,諸佛如來常常爲我們示現榜樣。
『佛于曩劫爲衆生』,「曩劫」就是過去劫,過去劫裏面佛是作菩薩,現在成佛了。作菩薩的時候,一切爲衆生,『修習無邊大悲海,隨諸衆生入生死』。六道衆生,佛在經上的比喻說得好,「生死疲勞」,菩薩,特別是初學的菩薩,見思煩惱還沒斷,入生死真有生死之苦。不像法身菩薩,法身菩薩在六道叁途裏面示現,他確實沒有苦樂憂喜舍之受,六道衆生這五種受他們沒有,他們在六道裏頭是示現的。但是觀行位的菩薩,這是講六道裏面的,相似位的菩薩這是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那比六凡就好太多了。在六凡觀行位當中,最容易退轉,這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。我們現在就是在觀行位,你發的是善願善行,無條件的去幫助一切衆生,修布施供養、四攝六度,衆生用什麼眼光來看你?實在講,不領你的情,並不感激你,還要處處說風涼話,還要造作許許多多的障礙,甚至于惡意的毀謗、刁難。你會不會退心?你退心了,他在那裏笑話你,你不退心,他又懷疑你,你必有企圖,你到底目的何在?確確實實逼著你不得不退心,如果你沒有智慧、沒有善巧方便、沒有大慈悲心,敵不過魔障。
世出世間法,只要是善法,古人講得一點都不錯,「好事多磨」,磨就是折磨。你想做好人,你想做好事,那你得禁得起折磨、禁得起考驗,你才能成就。真正發好心、說好話、行好事、做好人,誰知道?自己的良心知道,諸佛菩薩知道,天地善神知道,不必要人知道。憑著良心,憑著聖賢教誨,依教奉行,決定不退墮,諸佛菩薩給我們做榜樣。「修習無邊大悲海」,你要是真正懂得這一句經文的義趣,會在你退喪的邊緣給你強而有力的幫助,爲什麼?正是我們修行的時候,正是在考驗我們自己功夫的時候,決定不退轉慈悲心。方法也就是講善巧方便很多,實在到要命的時候,決定不能避免,沒有關系,舍身之後,乘願又來了。不能說「衆生難度,算了吧!」這不是菩薩,這又退到小乘去了。大乘法裏面「難行能行,難度能度」,要有耐心。
世出世間法,論境界不外乎四種:順境逆境,順境這個境界好,一切都能夠稱心如意,好境界,對我們修學、對教化,一切都很順利;逆境,處處都有魔障,正是所謂好事多磨。人事境界裏面,有善緣,有許多善人來幫助你;惡緣,許多惡人來障礙你。你要曉得這些境界都是佛菩薩示現的,都是幫助我、成就我的,看我用什麼心去看它,用什麼態度來對它。如果我們用的是真誠的心、清淨平等心,我們用智慧、用慈悲這種心態,每一個境界都是好境界,都是來幫助我提升我自己境界的,消業障,增福慧。順境、善緣生感恩之心,這個境界成就我,逆境、惡緣同樣還是生感恩的心,它替我消業障,也增長我的福德。業障消了,福德就現前;福至心靈,智慧也現前,知道我在逆境裏面、在惡緣裏面,我應當怎樣去做。
決定記住世尊的教誨,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在這裏頭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、修慈悲心,要不然到哪裏去修?這是修清淨、平等、慈悲最好的時節因緣。如果我們在裏面生瞋恚,錯了!這是佛法。世間法裏面,賢人君子在逆境、惡緣,他懂得忍讓,但是他心沒有放下。他懂得業因果報,所以雖然吃了虧,雖然上了當,他也很歡喜,爲什麼?因果通叁世,現在看到好象我是吃虧上當,來生他要回報的,不給人結冤仇。他欺騙我,他侵占我的財産,我也不與他計較,來世他會投胎到我家裏來,當孝子賢孫,爲什麼?我有恩德給他,他來報恩,他來還債,有什麼不好?所以眼光看遠一點,什麼問題都化解了。眼光很淺,只看到現在,你要跟人家鬥爭,鬥爭結果是什麼?兩敗俱傷,結了怨。冤冤相報,那個事情就麻煩了,沒完沒了!
所以真正佛弟子,真正聰明人,不會跟人結怨,他真正懂得吃虧是福,來生大福報。欺騙別人、侵占別人,這是有很重的罪過;你能夠原諒他,不與他計較,減輕他的重罪。爲什麼?他反過來成就你的道業,他那個罪就輕了。他還需不需要受報?需要,爲什麼?妄語、兩舌、偷盜,占別人便宜、侵占別人財物都屬于偷盜,那是性罪,他要受。受完罪之後,來生後世再遇到的時候,他必定回報。所以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說這個世間哪個人吃某人虧,哪個人占某人便宜,這是世俗人的見解,這是只看眼前,不知道往後。聰明人有前後眼,能看到前生,能看到後世。叁世因果看清楚了,才曉得天道公平,一絲毫差錯都沒有。善因一定得善果,惡因不但折福,一定得惡報。人明白這個大道理,決定不肯做惡,爲什麼?對自己的損失太大。別人做惡,欺負我們、陷害我們,說老實話,只要不與計較,後福無窮!我們學佛如果連這一點道理都不明了,小小事情還要與人相爭,錯了!你這個佛法是白學了。
你看看諸佛菩薩在因地,這是講「佛于曩劫爲衆生」,我們自己所修的是不是爲衆生?是的,爲衆生做樣子,你們認爲在今天的社會要競爭、絕不讓人,好象才能夠在這個社會生存;如果不爭、忍讓,好象在這個社會上就不能生存,這個觀念是大錯特錯!佛菩薩做出的樣子,「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」,他過得很好,過得比一般人都好。菩薩商人,我們舉一個例子,菩薩示現經商,規規矩矩,童叟無欺,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善良的心來做買賣,絕對是貨真價實,所謂是將本求利,沒有一絲毫非法,他生意興隆,連鬼神都照顧他,他怎麼會不好?他在日常生活當中,心安理得,一生不做虧心事情,不欺負別人,不占別人便宜,這是培福,他的福報、他的智慧年年增長。愈是到晚年,福報愈大,修積的嘛!
反過來,處處與人計較,處處欺負人,處處想占別人便宜,處處叫別人吃虧,以爲自己得利了;天天用盡心機去計算別人,昧著良心,自己命中本有的福報,不曉得折損了多少,折福!不知道回頭,不知道改過,福報折盡了,他的運走完了,大概中年之後一年不如一年;進入晚年,完全衰了,公司行號倒閉了,我們在社會上看到這種現象很多很多。我看這個社會,無論大事小事,我看的都是業因果報,全在眼前!種善因必得善果,造不善因決定得不善的果報。佛在這首偈子裏頭教導我們,這是普遍的教導,無論在家出家,無論男女老少,無論是哪一個行業,都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既然到這個世間來,什麼最重要?愛心最重要,「修習無邊大悲海」,大慈悲心,希望對一切衆生的慈悲要與日俱增,不能衰退,這才是佛家真正講的「慈悲爲本」。
「隨諸衆生入生死」,那就是「方便爲門」。衆生迷惑顛倒,他怎麼樣生死,菩薩隨順他的生死,不舍棄他,生生世世都照顧他。只要有一念善心,佛菩薩看到歡喜,善緣成熟,一定來幫助你;善緣不成熟,你那個惡緣成熟了,菩薩也在旁邊照顧你。這個加持,經論上常講加持有四種,有「顯應顯加」,這個感應非常明顯,你自己會很清楚很明了;有「顯應冥加」,「冥應顯加」,「冥應冥加」,四種加持。諸佛菩薩一切善神,冥冥當中加持,我們自己粗心大意,沒有覺察到。但是心清淨的時候,我們通常講有定功的人、頭腦很冷靜的人很容易覺察到,冥冥當中有佛菩薩保佑,有善神保佑。心地愈清淨,這種感應愈明顯;心地不清淨的時候,不是沒有加持,是你自己不能夠覺察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才能體會到佛菩薩恩德之大,無論我們行善行惡,都不離開我們。佛菩薩這種作法,垂這個相給我們看,就是冥應冥加也讓我們能夠覺察到、能夠體會到,我們要效法佛菩薩,要把佛菩薩照顧我們這些恩惠,我們要學到照顧一切衆生。
包括一些小動物,包括自己的冤親債主,他給我們做冤家,我們給他做菩薩,我們才不跟他做冤家。我們要做好榜樣,讓他去覺察、讓他去體會,善根深厚的很快他就覺察到,他就回頭;善根薄的人、業障深重的人,也許要十年八年,也許要二十年、叁十年,他才會覺悟,他才會回頭。一生當中因爲自己心行不善,他在社會上一定會遇到許許多多挫折、障難,碰壁碰多了,然後想一想,「某人我對他對不起」,所謂是良心發現,良心發現他就回頭,他才曉得世間哪是好人、哪是惡人。「惡意對這個人,這個人還以善意來回報」,只要他良心一發現,這個人善根成熟了,容易得度,就能夠接受諸佛菩薩的教誨,就能夠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。
所以現在人造作種種不善,特別要原諒他,什麼原因?沒人教,從小就沒有人教。他在社會上見聞覺知所看到的就是這個樣子,以爲這些都是對的、都是正常的,積非成是,沒有能力辨別是非,沒有能力辨別善惡,這是沒有緣親近真正的善知識。偶爾遇到善知識,自己業障太重,一般講劣根性太深,敵不過外面惡緣、惡境的誘惑,隨波逐流。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,連佛門裏面出家人都在所不免。我們能夠在這個大風大浪裏面,沒有被墮落下去,是什麼原因?天天在讀經,天天跟我們一些善友在研究討論,天天拿著經教在勉勵自己、警惕自己,才度過這個風險。但是這個風險還在面前,波濤洶湧,並沒有減少一分一毫,還得要繼續努力;換句話說,我們對于經教的學習、經教的熏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