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一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多事很想學學不會,這不是障礙嗎?理跟事合起來障礙更多,事與事相融起來,這個障礙就複雜了。佛與法身菩薩,他們在生活環境裏沒有障礙,理一接觸就通達,事亦複如是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所以,十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,這是我們要學的。爲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字字句句,所說的都是我們自分,自分就是自己的本分,不是外頭境界,字字句句是自己本分。佛希望我們接觸到這部大經之後,讀誦聽聞,直下承當,我們就沒有白學了。這個經沒有白念,學了之後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生活得大自在!

  

  沒有見性的人,是比較苦一點,爲什麼?自性裏面的智慧德能相好,一絲毫你都享受不到,完全被障礙住。被什麼障礙住?要記住,佛在「出現品」裏面所說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一切衆生包括我們在內,就是說的我們,說的自己。如來的智慧,我們不要說別的,單單看這一套大藏經,這裏頭的東西多麼豐富!實際上,我們世間這一套大藏經,尤其是中文譯本,佛的智慧像大海,這一套大藏經是大海裏頭一滴水而已。這一滴水的智慧,已經叫我們驚訝不已,何況大海!所以叫不可思議。智慧如是,能力亦如是,萬德萬能!相好亦如是,我們看如來在世間現的相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也是相好裏頭的一毛一塵。佛只能現這個相好,應這個世間衆生的根性,要是示現得過分,這個地方衆生不敢接近。示現跟你一樣,比你好一等,你可以接受,示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都是隨順衆生的。爲什麼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好相?世間人以爲是好相,看相算命的說「那是好相」;你們認爲那是好相,佛統統具足。這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不是隨佛的意思,說實在話,佛菩薩沒有意思,有意思就不能現。正因爲他沒有意思,所以他能隨著衆生意思現相。

  

  實際上的相,這個大經上說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哪裏只有叁十二、八十種?那太少太少了,微不足道!無量相在哪裏?無量好在哪裏?十法界依正莊嚴,那是佛所現的相,在經論上講的法身,我們稍稍能體會到一些。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相好光明是如來清淨法身,我們稱相爲身,他的體就是自性。所以自性不可得,現相哪裏會真有?凡夫的相隨著自己心念,剎那剎那在産生變化;諸佛菩薩現相是隨著衆生心念,也是剎那剎那在産生變化。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曉得,凡夫是自己的妄心,佛菩薩現相是隨順衆生的心念。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他自己沒有念頭,所以他自己不會現相。他現相的因緣是感應,那個因是自性本具的德能,緣是衆生有感。所以法身菩薩跟諸佛如來現相,跟我們十法界裏面這些凡夫,十法界都叫凡夫,六道是內凡,四聖法界叫外凡,爲什麼?沒有見性,沒有見性的人現的相,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現的;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現的相,那是隨衆生心念現的,所以這個不相同。我們自分現的不自在,恒順衆生就得大自在,他沒有障礙。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明白了,真的體會到了,我們學佛就得很大的方便,菩提道上進步就快了。

  

  我常在講席裏頭勉勵大家,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隨順別人的分別執著,放棄自己的成見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這個好!但是這個話,你要聽清楚、聽明白,千萬不能錯會意思,錯會意思,麻煩、苦惱、災難就來了。恒順衆生要有真實智慧,真實智慧是什麼?清淨心根本智,「般若無知」;要有高度的藝術,佛教的名詞講善巧方便,我們現在人叫高度藝術,就是佛家講的善巧方便。你知道隨順的方式,恒順衆生,那個順的方式千差萬別,「無礙方便門」。

  

  《華嚴經》真的是一部很好的教科書,爲什麼?五十叁參裏面就給我們做出榜樣,五十叁參哪一樁事不能隨順?事事無礙。不但《華嚴經》上這麼說,《華嚴》是一切經的祖宗、根本,所有一切經裏面的理事都不出《華嚴》,但是一切經對某一方面會說得非常詳細。前天我給培訓班同學寫了幾個字,這幾個字是《正法念處經》,我節錄裏面的一段,是講菩薩修行。如何在六塵境界裏面修菩薩道?六塵境界是色聲香味觸法,眼對的是色,耳對的是聲,鼻對的是香,口對的是味,身對的是觸,意對的是法。什麼人說的?孔雀王菩薩說的。孔雀王對夜摩天、兜率天人講的,欲界第叁層、第四層天人。講的話很多,一個原則,不要執著,就是菩薩。眼不能不看,耳不能不聽,凡聖的差別在哪裏?凡夫看,看到這個色起貪染,耳聽聲也起貪染,貪染怎麼?合自己意思的,就喜歡多看幾眼,不合自己意思的就不想看,合自己意思叫做貪,不合意思的不想看也叫貪,這個意思很深。耳聞聲,舌嘗味,你只要記住這個原則,菩薩的態度是什麼?無論順自己意思、不順自己意思,平等對待。

  

  實在講,法身菩薩沒有意思,你看看《壇經》裏面永嘉跟六祖的對話,永嘉大徹大悟,六祖給他印證。印證之後,六祖問他:「你還有分別嗎?」他的回答好:「分別亦非意!」六祖點頭肯定他:「你如是,我亦如是」,絕不落在心意識裏頭。心意識是什麼?心,你心裏頭落印象;意是末那,執著;識是第六意識,分別。換句話說,六根可以接觸六塵境界,只要你做到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這就是菩薩,這就無礙了,「如來無礙方便門」,無礙的原則原理就是這個。『此光普照難思剎』,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,「剎」是講廣大法界藏,他在這裏面得大自在。

  

  第七首:

  

  【如來往劫在世間,承事無邊諸佛海,是故一切如川骛,鹹來供養世所尊。】

  

  這一首偈與前面的長行,都是教導我們要廣修供養,諸佛如來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。『往劫在世間』,這是說示現作佛之前;作佛之後,果報現前,佛智慧圓滿、福德圓滿,我們稱他爲二足尊,叁皈依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足就是滿足、圓滿的意思,智慧、福德兩種圓滿。這兩種圓滿怎麼來的?當然有因有緣,因是自性本具,這因有了,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福德,這是真因,因不在外頭。可是久遠劫以來,我們迷失了自性,于是自性裏面智慧德能不能夠現前,我們變成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報。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好好的修行,也就是說我們以修德開發我們的性德,修德是緣,我們的因有了緣,果報自然就現前。果報不可思議,因跟緣都不可思議。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。

  

  修學的方法就在第二句,這首偈的中心是在第二句,『承事無邊諸佛海』,這一句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裏面「廣修供養」。「諸佛」: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「海」是比喻太廣太大,這個境界廣大到沒有邊際,我們要知道承事供養。對于過去現在諸佛,如何承事供養?普賢菩薩教給我們,最重要的「如教修行供養」,也就是唐朝時候善導大師教導我們:佛教我們做的,我們認真努力去學習,把它做到;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遵守,不會去違犯,這就是對于過去佛的供養,對于現代諸佛的供養。過去現在諸佛,真的是千叮咛萬囑咐,囑咐我們一句話,對于一切經教「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」,這是真供養,圓滿的供養,究竟的供養。換句話說,就是要把佛在經教裏面講的那些道理落實,變成我們自己對于宇宙、對于一切人事物的思想見解;把經教裏面的教誨,落實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爲,這是供養諸佛。

  

  諸佛裏面還有未來佛,這非常重要,未來佛在哪裏?一切衆生就是未來佛。不僅是一切人,這個衆生是講九法界衆生,九法界裏面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諸天、修羅,當然也包括我們人在內,還有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這些統統都是未來佛。不但包括有情衆生,還有無情衆生,無情衆生是山河大地、樹木花草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由此可知,哪一法不是諸佛如來?情與無情全是未來佛,這個道理深!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。一般大乘經只講到有情衆生,「有情衆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皆當作佛」;這部經跟《圓覺經》尤其說得好,「一切衆生,本來成佛」,這是從佛性上說,從法性上說的;要是包括無情衆生,是從法性上說的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。

  

  現在我們對于叁世諸佛,要知道如何去供養。真正供養過去、現在諸佛,給諸位說,未來一切諸佛也就統統都供養到了,爲什麼?我們做出佛弟子最好的形象,這個形象決定能夠感化一切衆生,這就是供養衆生,供養未來佛。具體的綱領,佛要我們做出孝親尊師、忠君愛國,教我們遵守倫理道德,以四攝六度承事未來的一切諸佛。無論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地位,都要作好學生、好子弟想,看一切衆生,佛在戒經裏面說得很明白,「一切衆生皆是我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」,我們以孝順心、恭敬心去修承事供養,自己覺悟了。在供養方式上有千差萬別,這就是佛在經上講的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隨心應量,你要做到恰到好處,要讓自他都得真實利益,決定不起副作用,不會産生反效果,這叫正法;正法如果産生反效果就變成邪法,古德所謂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,不能不知道。

  

  但是慈悲、方便是佛菩薩度化衆生的大根大本,佛家常講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但是用得不恰當,就變成禍害、就變成下流,變成墮落,所以要用得很恰當。東方持國天王,爲我們顯示這個形象,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,教我們看這個形象,琵琶是弦樂器,這個弦要調到恰到好處,音色就美;松了音色就不好,緊了它就斷掉了,一定要調到恰好。就是慈悲跟方便要用到恰到好處,無過無不及,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到,這就是智慧,這就是藝術。首先你要會用在家裏,你一家都相處不好,你就不能學佛。學佛,自己本身是一切衆生的好榜樣。我們自己是什麼身分?譬如我現在是個出家身分,我在所有出家身分大衆當中,要做出最好的榜樣。我的行業是什麼?這個要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