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六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業四十叁年沒有中斷過。從我上講臺到今年是四十叁年了,才能夠得這麼一點利益。

  

  如果沒有真誠心,真誠心一定要學《普賢行願品》;縱然沒有機會去讀整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至少最後的那一卷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別行的本子。這個別行的本子,清涼大師他老人家的真實智慧、大慈大悲,他參加《四十華嚴》的翻譯;這部經翻成之後,德宗皇帝請他給這個經做一個注解,四十華嚴的疏,他是奉命注經。注完之後,把最後的這一卷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總結這一卷特別抽出來單獨流通,這是他的真實智慧、大慈大悲。他爲什麼這麼做?經的分量太大,在從前沒有印刷術,經都是手抄本,流通量很少,這麼好的經書,佛法裏面真的是第一經,不能夠大量流通,你想想這是多麼遺憾;但是大量流通事實上不可能,現在沒有問題了,現在印刷術發達,所以只好用這個方法把它最精彩的、最重要的這一部分單獨流通。我們看看古人的用心,在他當時那個環境,他已經盡心盡力做得很圓滿,圓滿功德了。自己在五臺山顯通寺華嚴講堂把這個大經講五十遍,這真正是傳法善知識最好的榜樣,不辭辛勞,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。

  

  釋迦牟尼四十九年每天講經八個小時;清涼我們想他講五十遍,我給他估計,每天一定要講八個小時,一年講一部,一生講五十遍,確實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實弟子。清涼以後再找不到第二個人了。所以至誠感通就比什麼都重要。我們要想學大乘佛法,從哪裏學起?確確實實從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學起,這部經裏頭奠定了根基,叁藏十二分教無論你修學哪一部經綸、哪一個宗派,都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。修學念佛法門,我常講,肯定只取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。我們確實有這個信心,所以要成就自己的德行,成就自己的道心,成就自己的智慧;不得諸佛如來加持,做不到。

  

  第叁句『普現一一衆生前』,這是教化衆生對象,教化的對象;一切衆生,我們常講九法界衆生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。普是平等,決定沒有差別示現在衆生前。『盡與如來平等法』,給一切衆生最殊勝的大法。「平等法」是什麼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不是給其他的小法。確確實實古人的話說得很好,「不讀《華嚴》,不知道如來的心量」;換句話說,如果不能夠契入《華嚴》,我們沒有辦法拓開心量,我們永遠是小心量,然後你才曉得這部經的重要性。拓開心量是我們做人頭一樁大事情,不要再小心量,不要再跟人斤斤計較,真的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我們對人,我們修的布施、修的供養都是最好的,絕對不是說最好的自己享受,自己不要的再去布施給別人、供養別人;那個你也算是不錯,你修的是世間有漏的福報,不是功德,不是第一殊勝的功德。第一殊勝的功德是把最好的供養一切衆生。但是你要記住,如果供養衆生不是給他如來平等法,你所修的絕對不是究竟圓滿。「盡與如來平等法」,這是大方廣佛華嚴。

  

  大方廣佛華嚴我做不到,有辦法,可以跟大方廣佛華嚴同等的,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。爲什麼?《華嚴經》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《無量壽經》,所以我們能與一切衆生無量壽,那是平等法。你看看經題,夏老居士會集得好,諸佛都贊歎。經題前面一半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」是果德,後半句「清淨平等覺」是修德。平等法、清淨法,平等法是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。這在全世界應當是普現一切衆生前,大量的流通,盡心盡力的供養,這是普賢心、普賢願。我們能夠引導一切衆生深信淨土、願生淨土、弘護淨土,普賢菩薩的願就圓滿了。

  

  

  

  同生衆第二個單元「十普菩薩各得一門」,每一位菩薩名號裏頭都有一個普字,我們現在看第一位:

  

  【複次淨德妙光菩薩摩诃薩,得遍往十方菩薩衆會莊嚴道場解脫門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這十普菩薩的地位。前面列名當中沒有普字,「淨德妙光」。「以前與普賢共爲十普」,名號上沒有,意思上有,在前面他曾經跟普賢菩薩一起共爲十普。「今普賢別說」,所以把他加在這個地方,這就圓滿,就十位了,在十位當中他排名第一。「嚴處說法,皆名爲嚴」,這個地方只講莊嚴道場,偈子裏頭有說法,都是莊嚴道場的意思。莊嚴道場,諸位要記住,這是護法,我們前面講的弘法跟護法,弘護正法。弘護正法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是智慧跟福德;「淨德」,這是他有福,清淨的福德,「妙光」是智慧。護法重要,一個大護法主持道場,在一般講這個寺院的住持、當家,這些執事是道場的大護法;加上我們現在所講的義工,在道場服務的,都是屬于淨德妙光菩薩摩诃薩一類的人物。他們的地位很高,列在十普菩薩的第一位,十普後面都屬于弘法的,他是護法的;護法排在弘法的前面,我們想想這個意思。無論是出家人的道場或者是在家人道場,護持正法不具備這兩個條件,很容易走錯路,很容易做出偏差。稍有偏差,那就不是護持正法了,障礙正法。

  

  道場無論是什麼形式的道場,你要記住,這個場的上面還有一個道字。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的時候常講,「有廟無道,不能興教」。由此可知,正法常住、正法久住,什麼是正法?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表演出來了,正法就是上課、就是教學;所以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教育。我學佛的時候就把這個看法提出來,當時我住在臺北,我把這個看法提交給「中國佛教會」,希望他們做正名的工作;孔老夫子常講「名不正,則言不順」。中國在從前沒有問題,佛教大家都知道是佛陀的教化、佛陀的教育,從前講教化的多,現在人講教育,沒有說它是宗教。它跟其他一切宗教確實不一樣,你們看看全世界哪一個宗教創教的人是天天給大家上課,一天上八個小時,四十九年沒有休息?沒有看到。宗教有許多宗教的儀式、祈禱的儀式,佛教裏頭沒有。佛教裏面所有這些儀規都是後來祖師大德們定的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。就是皈依,皈依都非常簡單。我們現在用的這個皈依誓詞、傳授五戒的誓詞,都是弘一大師從經典裏面、律藏裏面節錄出來的,告訴我們佛陀當年在世給在家人傳授叁皈就用這個儀式,你看多簡單!真的是簡單而隆重,誠心誠意發願從迷邪染回頭依覺正淨,它是教育,它是教學。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這個寺院就是學校。

  

  第一個佛教的道場大家都曉得,洛陽的白馬寺。那個時候,洛陽是國家的首都。建這個道場稱之爲寺,爲什麼稱爲寺?諸位現在要是到北京去旅遊,你可以到故宮裏面去看看,你就明白了。你在故宮裏面看到很多單位,那個辦公的單位都稱之爲寺。所以寺原來是國家常設的辦事機構,直接歸皇帝管的。國家行政部門有總理大臣,總理是宰相;總理大臣下面辦事的機關稱部,現在還稱部,沒有改變。皇帝下面辦事的機關到民國就改了;這個辦事的機構、常設機構可以說,從漢武帝建立這個製度之後一直到滿清,都沒有改變,還稱之爲寺。寺的意思是什麼?寺的意思是承嗣的意思,就是永久設立的,一代一代傳下去,不會改變,也不會被撤銷的,這個機構才稱之爲寺。總理衙門那個部可以常常改變、可以常常撤銷的,唯獨寺不能撤銷,是帝王永久設立的機構。佛教傳到中國來,國家把它正式成立一個機構,也稱之爲寺,尊重到極處了。

  

  諸位要知道寺這個字的來源,它是國家辦事的機構,直接受皇帝管轄的,它不是宰相管轄的。寺的長官、主管稱卿,所以從前皇帝底下有九個辦事機關稱九卿,叁公九卿。叁公是什麼人?是皇帝的國策顧問、元老,多半是前朝的元老,是皇帝的顧問。九卿是他辦事的,主管某一個機構辦事的人員,現在講長官。佛教成立一個機構稱之爲寺,這個機構辦什麼事情?在那個時候,主要的工作是翻譯經典、講解經論;是學校,真的是佛陀的教育,是佛教的學校,現在叫學校,那個時候叫寺。住持就是這個學校的校長,首座是這個學校主管教學的、主管教務;維那是主管秩序,就像現在的訓導一樣;監院是主管總務的,跟現在學校裏面的綱領執事名稱不一樣,業務完全相同。學校裏有教務、有訓導、有總務,佛寺也是這樣設施的。所以,它是教學。

  

  裏面供奉佛像是尊師重道,所以寺院裏頭有講堂,供奉佛像這個大殿那是禮堂,重大會議在這邊舉行。接待外賓先在大殿禮堂行禮,然後客廳裏面招待。講堂這是講經的,講堂不只一個,看這個寺院規模大小,講堂愈多,我們就曉得它規模愈大。爲什麼那麼多?它開的課程不一樣。所以你到那裏去學佛,你想學習佛陀的教誨,你歡喜選哪個法門你就進入那個講堂,那個講堂有老師在那裏講解,教你怎樣修行,那叫道。佛寺從來沒有給死人念經超度的,沒有!超度這個事情是從哪裏來的?我們年輕學佛比較晚,親近善知識少。當年在臺北我往來比較多的是道安老法師;因爲道安法師在臺北辦了大專佛學講座,邀請我給學生們上課,我跟他老人家就比較接近。我曾經把這樁事情提出來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:寺院裏面原來沒有經忏佛事,沒有超度的,這到底什麼時候興起?什麼原因興起?

  

  他告訴我,這個興起大概是唐朝中葉安史之亂。唐明皇大家曉得,唐明皇興起的,國家遭受這樣一個大的變故,安祿山造反,楊貴妃是內應,鬧到皇帝都逃難,幸虧郭子儀平定了這個動亂。動亂雖然平定,死亡的軍民很多,所以唐明皇晚年就在每一個戰場、跟叛軍打仗的這個戰場,建立一個寺,這個寺都叫做開元寺,開元年間建的,所以開元寺就很多。開元寺當然還是佛教的教學道場,不過這裏面就做追悼死難軍民的法會,做這個追悼會。皇帝提倡,于是民間就仿效,經忏佛事是從這裏開始的;民間如果有家裏老人過世,也請法師來做超度的佛事。在這以前沒有,在這以後也很少,因爲民間這些習俗沒有開,所以從追悼會開始的。這是唐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