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們修淨土、選擇淨土,順從如來教誨。
清末民初有一些大德們,「教宗華嚴,行在彌陀」,能不能講得通?能!爲什麼?《華嚴經》裏面當機者有一種叫大心凡夫,煩惱雖然沒斷,心量大,確實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有度量,能容納一切衆生。這種大心量,能全心全力弘護正法。弘護正法的意思,諸位要懂,要真正清楚、真正明了,自己決定是「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」,這才叫弘護正法。弘護是一,不是二。護法的人也是受持讀誦、爲人演說,弘法的人也是受持讀誦、爲人演說,決定對于聖教信受奉行。所以若不深入經藏,弘護工作要做得圓滿,不是一樁容易事情。必須一絲毫的私心都沒有,一切是爲衆生,是爲佛法,爲正法久住世間。這裏面夾雜一點私心,爲自己的名聞利養,爲我這個道場興旺,那個念頭都錯了。要爲世間一切道場去想,爲世間所有修學佛法的衆生去想,這樣才能把弘護工作做好,盡心盡力去做。民初我們確實看到不少的法師居士大德,他們是一心修淨土,但是他們沒有依淨土五經一論。圓瑛法師一生是依《楞嚴經》,他是楞嚴專宗,「教宗楞嚴,行在彌陀」。江味農一生學習《金剛經》,周止庵學習《般若心經》,兩個人都有著作,一部經上用叁、四十年的功夫,真的是一門深入;但是他們念佛,「教宗般若,行在彌陀」,能不能往生?肯定往生。
《無量壽經》叁輩往生這一品裏面有四大段經文,前面叁段是講上輩往生、中輩往生、下輩往生;最後一段慈舟法師在科判裏面,判作「一心叁輩」,就是不是依照淨土經論,依其他大乘經論,都行!不管依哪一個法門,只要你能夠功夫到成片,同居土往生;真正到見思煩惱斷了,方便土往生;塵沙、無明也破了,你就是實報土往生。「一心叁輩」說得好!淨土法門廣大,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,甚至于修學其他宗教都行。修學其他宗教,到什麼程度?也到功夫成片,心地清淨,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,你把你修學的這個功夫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統統能往生。這個法門廣大,不可思議!在佛門裏講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、無論修學哪個宗派,回向,都能生淨土。
你明白這個道理,學基督教的,學天主教的,學其他各個宗教的,你的功夫也能到這個程度,到功夫成片的標准,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,最後你要是知道有西方淨土阿彌陀佛,我把我修行的這個功德回向求生西方,阿彌陀佛一樣來接引你。阿彌陀佛絕對不是說,你是基督教的,我不來接你,不是這個意思;問題你發不發心去,你只要肯去,都行!法門真的是廣大,決定沒有分別。不分,我們今天講,不分國籍,不分種族,不分宗教,一律歡迎;到西方極樂世界來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。《華嚴》就是發揚這個理念。《華嚴經》裏面,一百七十多個大團體,不同的國土、不同的色身,有菩薩身、有聲聞身、有天身、人身、鬼身、畜生身,形狀不同,都成佛道。諸位如果說是能多涉獵一些佛經,你就曉得許許多多畜生修成了菩薩,爲一切大衆講經說法。我們在經上看到,牛王,牛是畜生;鵝王,鵝也是畜生;野幹是畜生道,爲一切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講經說法,經上講得太多太多!這是爲我們示現,告訴我們九法界衆生是一體的,九法界衆生是一家人。佛說得很多,畜生修因證果的,當然這裏面有權有實,實是真正畜生修行證果的,權是諸佛如來化身示現的。應以什麼身說法,他就示現什麼身;示現畜生身,那是大權示現,但裏頭還是有真的。所以了知如來境界,是一件很難的事情。第九首:
【佛如虛空無分別,等真法界無所依,化現周行靡不至,悉坐道場成正覺。】
清涼大師在前面跟我們說明,「如來身,體同虛空,用周法界。」如來身是我們的自性,這是透露了我們自性的真相。偈頌裏面,第一句是講「智身」。通常大乘教一般講叁身:法身、應身、化身;《華嚴經》都是用十表法,所以在《華嚴經》說十種身。十種身是叁身: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開出來的,歸納我們一般講叁身。第一句講智身,『佛如虛空無分別』。真智慧是沒有分別的,分別就不是慧。分別是識,識有分別,慧沒有分別,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學不能不留意。根本智叫無分別智,必須證得無分別智,而後從根本智才生後得智。後得智是什麼?無所不知,那是慧。慧不從分別裏頭來的,凡是用分別,決定不是智慧,不是智慧叫什麼?佛法裏叫聰明,或者叫世間智慧。六道衆生他們講的智慧,不是佛說的智慧。佛說的智慧,決定是離分別、執著、妄想;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這叫世智辯聰。我們從這個地方認識,才曉得自己怎樣修真智慧,才會修!
心是虛空,實際上虛空還是心變現出來的相分,虛空之內所有一切的法相,都是唯心所現。心現這麼多相,哪一個相跟心的體最接近?那應當是虛空,正是《六祖壇經》裏面所說的,「本來無一物」。虛空裏頭本來無一物,所以這個相分與性體貼近。心包太虛,那是更深一層;我們現在是心等太虛,我們雖然不包太虛,我們跟太虛相等,跟它平等,那就跟性體很貼近了。要有這樣的心量,決定沒有分別,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才能生智慧,這就是根本智。
『等真法界無所依』,這一句清涼大師說「智身等法身」。真法界就是法身,「等真法界」,所以他起作用的時候才無所不知。「無所依」這一句,決定不能夠疏忽;我們這個世間人,不但是六道凡夫,十法界裏面的有情衆生,都沒有法子避免要找個依靠,找個依靠是錯了。但是我們今天這樣說法,那些聽的人說:「法師,你錯了,找個依靠是對的。」凡夫必須要找個依靠,沒有依靠他心不安,一定要找個依靠。
聖人了解事實真相,你看看禅宗的故事,達摩祖師到中國來,在少林寺面壁九年,總算不負他的苦心,來了一個慧可;慧可就是找依靠,知道達摩是真正的大德,向他請教。達摩祖師在那裏打坐,理也不理他。那個時候正好是冬天下雪,他在雪地上站了很久,達摩祖師沒有理他;最後慧可用自己的戒刀,出家人身上都帶個戒刀,把自己手臂砍下來,供養達摩。達摩看到這個樣子,「哎呀!你何苦來?你爲什麼這樣做?你爲什麼來找我?」他把他的心裏話說出,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;心不安,沒有依靠。達摩祖師伸出一只手來,我們現在看很多達摩祖師的像,都是一個手伸出來。伸出來時,就跟他說:「你把心拿來,我替你安。」這句話的提示,慧可回光返照,沒錯,我心不安,祖師替我安心,那心現在要拿出來給他看看;這一回頭去返照,他說了,「覓心了不可得」。我找不到,我仔細去找我的心,不可得。正是《楞嚴經》一開端,釋迦牟尼佛對著阿難「七處征心」;阿難的智慧沒有慧可高,阿難還是落在分別執著裏頭,到處找,找了七處都被世尊否定,沒有慧可這樣子幹淨俐落。那我們曉得,楞嚴會上阿難跟釋迦牟尼佛是大權示現,如果像達摩跟慧可一樣,《楞嚴經》就沒有了,還有什麼《楞嚴經》好說?那是表演給我們看的。達摩跟慧可,那是真的。慧可這一回光返照,達摩祖師就告訴他:「與汝安心竟」,我把你的心安好了,沒事了。慧可在這一句話裏頭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于是達摩祖師就把衣缽傳給他,這是中國禅宗二祖。
要曉得無所依、不可得是真的,你什麼時候真正明白了,心不可得,不管你是真心是妄心,都不可得;妄心也不可得,真心也不可得。真心妄心在哪裏?遍虛空法界。真心遍虛空法界,「等真法界無所依」,妄心也是「等真法界無所依」。真妄是一不是二,悟的時候叫真,迷的時候叫妄。實在講,心哪有什麼真妄?有真妄它變成二心,那不是一心。心沒有真妄,只有迷悟不同;覺悟我們叫它做真,迷了我們叫它做妄,都是等虛空法界,都是不可得,都是無所依。所以佛家修行人,古時候又名無依道人,無所依!你要看到無依道人,他是佛子,那個心才真正清淨,真正沒有牽挂。還有得失,還有依靠,妄心!你看看我們一般凡夫,進佛門不是要歸依嗎?歸依是什麼?找個依靠,歸是回頭,依就是找個依靠。佛非常善巧,叫你從迷惑回頭,依覺悟,這叫歸依佛;從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頭,依正確的想法看法,這就對了,這叫歸依法;從一切染汙回過頭,依清淨心,這叫歸依僧。覺正淨是自性叁寶,佛說得多好!從迷邪染回歸到覺正淨,這問題不就解決了!但是你要曉得,迷邪染這是妄想,等虛空法界;覺正淨是覺悟,也等虛空法界,都不可得,都無所依,你這才容易契入。著了相不行,著相你沒有辦法契入。
『化現周行靡不至,悉坐道場成正覺』,這兩句清涼大師說,它的作用也等虛空法界,也「等法身之周遍」;經文「略舉正覺,實通一切」。覺正淨周遍法界,迷邪染周遍法界,覺性周遍法界,迷性也周遍法界,實通一切!前面長行裏面講的「以神通力化現種種身」,「化現周行靡不至,悉坐道場成正覺」,我們把這個意思稍稍能體會得一些,要知道落實到我們現實生活當中。如何落實?一切隨緣,絕對不攀緣,連攀緣的念頭也無,這叫積功累德;還有一點攀緣的念頭在,就錯了。真正做到看破放下,宇宙人生的理事、性相、因果,總名稱叫實相,諸法實相。我們雖然沒有辦法徹底明了,你能夠瞭一分,你就有一分受用,你看破一分;你能夠瞭兩分,你就有兩分受用。什麼受用?放下了!瞭一分你決定能放下一分。放下是修行,放下是功夫。你爲什麼放不下?你沒有透徹了解。了解之後,你就真放下,你真的有智慧,真有善巧方便,真正能夠利益九法界衆生,不可思議的功德!「悉坐道場成正覺」,這是清涼大師講得好,略舉一種,成正覺這是最難的,都是輕而易舉的示現,其他的那就更不必說了,統統包括了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五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