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0六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衆,普賢菩薩偈頌最後一首:
【佛以妙音廣宣暢,一切諸地皆明了,普現一一衆生前,盡與如來平等法。】
這是普賢菩薩十首偈裏面的最後一首,我們讀了之後也有非常深的感觸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跟我們講前面叁句是攝因,後面一句是成果。清涼這個注解很簡單,但是他的意思實在說無限的深廣。我們修學最重視的是結果,這個地方結果結得好,「盡與如來平等法」。特別看我們今天的社會,很不太平、很不和平,原因是這個世間已經沒有平等法了。世人可以說是千萬年來哪一個人不希求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、一切衆生和睦相處;這樣的世界就是淨土,就是諸佛國土。我們要希望和平、安定、和睦能夠落實,普賢菩薩在這個地方教導我們要怎樣去修因,你才能得這個果報。
第一句就是宣揚正法,這一句話太重要了。我們仔細去觀察以往的曆史,無論是在中國、在外國,承平盛世,國家的領導人無不重視聖賢的教化,古今中外都不例外。湯恩比博士說得很好,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。諸位一定要懂得,不是中國人霸權的世紀,也不是中國人的科技、工商業、經濟繁榮的世紀,這樣想法都不是事實。是什麼?中國古聖先賢教化的世紀。誰能夠光大儒佛的教化?儒跟佛都在中國,佛教雖然是發源于印度,但是從公元六七年傳到中國來將近兩千年,在中國生根了,與中國固有的文化已經融合成一體。中國過去講儒、釋、道,主宰了中國這兩千年的文化,主宰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;所以即使我們在科技、經濟落後,中國人還是能夠站得起來,依舊沒有倒下去,這個力量非常偉大。我看過湯恩比跟日本池田大作的談話,這個書有中文譯本,一般書店都可以買得到;在這個世界上哪一個國家要是有這個認知,全心全力來推動儒佛的教誨,這個國家肯定是二十一世紀的帶頭人;所以他講,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。這是我在七十年代的時候聽說的,這是真正有學問、有眼光,他是曆史哲學家,有智慧、有眼光,他看得很清楚、看得很明白。
日本人對于中國孔孟的學說、對于大乘佛法非常尊重。這兩千年來,他們對于中國傳統的文化代代都有賢哲,一直到今天日本二次大戰之後幾乎亡國,不到半個世紀,它能成爲世界一等大國,就是靠這個。所以日本人對于鑒真和尚那樣的崇敬,這是把佛教傳到日本去的;隋唐時代,日本高僧大德在中國留學,中國文化在日本生了根。如果日本人真正能懂得湯恩比說話的意義,因爲在全世界其他國家要研究漢學確實比較困難,日本、韓國容易,他有漢學的根,他們如果認真努力、認真學習,把心量拓開,起心動念關懷全世界的衆生,他可以做二十一世紀世界的領導人,這是真的,這是事實。用文化,不是用武力,不是用經濟,不是用科技。爲什麼?那些東西都解決不了問題。那麼,這要看這個世界中國文化周邊以及中國本身,要出現大聖大賢,來挽救這個世界苦難衆生。從哪裏做起?大經上常常提醒我們,一定要從本身做起!儒佛的教誨一定要落實到自己本身思想、見解、生活、行爲。古時候中國人讀書的目的志在聖賢。聖賢人出現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的?就是「盡與如來平等法」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、轉惡爲善、轉凡爲聖,這是聖賢事業,這是真實功德。
世尊不是爲一個地區,不是爲一個國家,也不是爲我們一個地球,世尊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,一生從事于教學。『佛以妙音廣宣暢』,暢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暢佛本懷,佛的心願就是如此,沒有其他的心願,無條件的奉獻,無條件的供養。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爲最,即使有使用到財的地方都是爲了法供養,諸位想想,不難體會。從自己本身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,以身作則。這就像演戲一樣,戲演得很逼真、演得很辛苦,這種逼真、辛苦就是奉獻,就是供養,財供養;內容是如來平等法,法供養。第一句是講的發大心,大慈大悲。沒有這個慈悲,什麼力量在推動?什麼力量叫佛如此的敬業,四十九年每天八個小時給大家上課,沒有收學生的學費?除了最簡單的衣食住行四事供養之外,佛是一分一厘都不接受,怎麼不令人敬佩?那個時候的世間人感佛之恩,對這個清淨無爲、道德學問的長者,對他最低的生活,這個四事,衣、食、臥具、醫藥,都懂得照顧,佛對于學生就這麼一點點要求。衆生對佛的供養、對佛弟子們的供養都是種無涯之福,這個在一切經論裏面我們看得很多很多。所以佛這個作法,暢佛本懷。第二個意思,佛的妙音、佛的教化流通十方叁世,暢通無礙。
第二句是講他的德行,『一切諸地皆明了』,如果你自己沒有智慧、沒有學問、沒有能力,你怎樣去教化衆生?你的智慧、德能都在你形象裏面表達出來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問問自己,不要去到處看別人,天天要認真的反省:「我是什麼個形象?是不是真的在學佛?」想想看佛是什麼心,再回過頭來想我自己存的是什麼心。佛心清淨,一塵不染,我們心裏還有疑慮、還有牽挂,這不是佛心,勉強的講,夾雜,你已經夾雜得夠多了。什麼叫精進?什麼叫用功?把你夾雜這些東西淘汰,恢複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就對了。不但世間法不夾雜,出世間法也不夾雜,一切隨緣就好。衆生沒福,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;衆生有福,這個世間就有大聖人出現。但是我們要知道替衆生培福、教衆生培福。從哪裏教起?從自己教起。孟夫子講的話好,「反求諸己」,回過頭來一切求自己;求自己就是真正替衆生培福,真正教導衆生培福。衆生確確實實迷在一時,他爲什麼迷得這麼嚴重?沒有人開導他。
現在年輕人十幾二十歲,可以說從生下來就沒有看到好樣子,他怎麼會學好?那要學好,那是天生的聖人,佛家講是諸佛菩薩乘願再來。要知道佛菩薩乘願再來,也有迷的時候,所謂是隔陰之迷;但是他善根深厚,一接觸到聖賢教誨,他很容易就覺悟。所以我們不要去想這個世間人造業很重,那我們想錯了,我們肯定這個世間人確實有大聖大賢乘願再來,有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、大阿羅漢,只是缺少一點「緣」。我們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,得人身聞佛法,很幸運的遇到真善知識,承蒙善知識的指導,自己對于如來的教誨認識得少分,自己深受利益,感恩之心油然而生。感恩一定要圖報,如何報佛恩?唯有依教奉行,我們要代佛宣揚甚深微妙法,這才是真正報佛恩。要想宣揚大法,你不入境界怎麼行?「一切諸地皆明了」,這是教我們要入境界。「諸地」範圍講得太廣了,包括大小乘,包括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這個事情難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早年我在臺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有一天,老居士問我們這些學生,二十多個學生,也有一點像孔老夫子叫學生「各言爾志」,問問大家你們的志向。問到我,我只有一句話:弘法利生,那個時候說的話。老師聽了之後先歎一口氣:不容易!發心弘揚正法,你對于世出世間法要通達明了,就是「一切諸地皆明了」。他老人家舉個例子,世間法其他的我們不談,只說一部《四庫全書》,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夠通達?這是世間法裏頭的一部分。單單通達世間法還不行,不能解決問題,還要通達佛法。佛法,中文翻譯的典籍現在彙成一部叢書,《大藏經》,我們這一生時間有限,怎麼能夠通達?不通達就沒有法子弘法利生。我聽了,當時的態度也非常嚴肅,這個是事實。
于是老師傳我一個方法,怎麼辦?我們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通,但是又非通不可,老師講了,只有求感應、感通,求諸佛如來加持,求古聖先賢他們的威神加持,這樣才能通達。我聽了:「有指望了」。用什麼方法求?誠,古人常講的「誠則靈」。什麼是誠?不夾雜絲毫的私心就是誠,有一點點私心夾雜在裏頭,不誠。「不誠無物」,這個意思是講不誠你就不能夠感通。完全是爲衆生、爲社會、爲一切古聖先賢的正法。這個誠還要誠到極處,所以老師送我四個字,至誠感通,至誠是真誠到極處,你才能夠感通。弘法利生,那個時候的願望。現在曉得弘護利生,要弘法還要護法,才能把這一樁事情做好、做得圓滿。圓滿的標准是盡心盡力,我已經盡到自己的心力,這個功德就是圓滿的;我有十分的力量,我只用了七分八分,不圓滿。要盡心盡力,沒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。
迷惑的時候,人就是爲自己,到這個世間來是爲自己活著的,這是六道衆生裏頭的人。如果這個人覺悟了,「我生到這個世間來不僅是爲自己,我要爲社會服務、爲國家服務、爲全世界的人類服務」,這個人是天人,他不是普通人,但是不是佛菩薩。佛菩薩服務的念比這個大多了,佛菩薩是爲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服務,沒有自己,自己這個身是屬于虛空法界一切衆生的,自己的心是虛空法界,自己的身是剎土衆生。這樣發心,你就能得感應道交,佛經裏面常講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保佑你。李老師的教誨,我一生受用不盡。早年我親近叁個老師,方東美先生教我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他引導我入佛門;一入佛門,我親近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教我也是六個字:看得破,放得下,我們把當中這個字省掉,看破、放下,菩薩道。從初發心怎麼成菩薩、成佛的?就是看破、放下。看破,六波羅蜜裏面般若波羅蜜,智慧;前面五種從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都是屬于放下。布施,放下悭貪;持戒,放下惡業;忍辱,放下瞋恚;精進,放下懈怠;禅定,放下散亂。章嘉大師教我的。李炳南老居士教我至誠感通。我跟這叁位大德得的法就是這個。我跟章嘉大師叁年,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,這十叁年奠定佛法的根基,滿足自己一生的願望,走弘法利生的道路;真的得諸佛的護念,常常遇到好的護法,使我教學上課這個事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