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五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他没有出家之前做泥水匠,都是不认识字、没有念过书的;出了家,在道场里面发心做粗重的工作,为大众服务,为道场服务,任劳任怨,不与一切人计较,无论对什么人,欢欢喜喜,自己心里面除了一句佛号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这叫老实,这样的人有成就,有大成就。你不要以为他往生,大概是生凡圣同居土,那可不一定,这得看他念佛的功夫。他念佛的功夫,如果念到见思烦恼念掉,人家就生方便有余土;如果他偶尔听听佛法,触动过去生中的善根,心量拓开了,不但是为这个道场大众服务,他那个心能够扩展到虚空法界,为一切众生服务,那叫修真供养,这个往生生实报庄严土。因此我们决定不能小看了。这个没有文化、没有念过书不识字的这些人,往往他们的成就高,超出我们之上。这不念佛怎么行?

  

  念佛人执持名号,功夫决定不能间断,早晚课是训练,养成习惯。我过去在新加坡,看到同学们,在家同学工作繁忙,有些人确确实实连做早晚课的时间都没有,我教他用十念法;我教的十念法,十句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。这样子念十句,大概只要一分钟,时间虽然短,与念佛法门相应,大势至教给我们的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我们符合这个条件,只要真正能符合,效果就不可思议。我教同修们,每天要念九次,这个九次,早晨起来,你洗脸漱口之后,家里有佛像,你在佛像前面念;没有佛像,面朝西方合掌念;念完之后,你再去吃早饭,你再办你的事情。晚上在睡觉之前,也这样子念十句,只要一分钟,不耽误你的事情。这早晚就两次。三餐饭三次,吃饭之前一般是念供养咒,我们不念供养咒,我们念阿弥陀佛,也是合掌念十句阿弥陀佛再吃饭,我们用阿弥陀佛做为供养咒。这样就五次。上午你上班做一次,下班做一次,下午上班下班也各做一次。一天九次,养成习惯,这个方法简单容易。每天九次,当然次数愈多愈好,确确实实做到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你一般做半个小时、一个小时早晚课,做到净念相继那非常不容易。为什么?夹杂妄想,把你的功夫破坏。这个十句佛号确确实实可以保持不夹杂妄想,所以它效果殊胜,确实能做到都摄六根。因为你时间短,你的精神力量能够集中,产生很大的效果。

  

  如果你的心清净,平常有修养,自私自利的念头很薄,救苦救难的那个心愿很切,能做到多少,你自己一定尽心尽力做,功德就是圆满的。我只有这么大的力量,我完全都付出来了,圆满功德!念念为众生,念念为社会。为众生有一个总方向、总目标,帮助众生断恶修善、转迷为悟、转凡为圣,这是佛心,这是菩萨心。我们所作所为的事很多很复杂,方向目标决定是一个,有时候委曲婉转,最后转到这个目标,那就对了。有些在时间转好多年才转到这里,在事相上很复杂很复杂,到最后才叫他觉悟,真的觉悟;没有达到这个目标,绝不舍弃,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一定要做出样子给人看。你这个榜样做得好,人家相信了,真的是关心他,真的是成就他,绝对没有丝毫自己想得到什么利益,没有这个念头,这样就对了,就正确。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,常存此心,这就是我们学这两首偈的落实。念念为众生,为众生是真正为自己,为什么?我们今天在《华严》上学到了,自他不二,生佛不二。虚空法界是我们的心量,剎土众生是我们自己的身量,原本就是一个清净法身,哪有不关怀的道理!所以对一切众生,一定是乐观其成。

  

  我们自己的心态,对于一切众生,决定是成人之美,全心全力成就一切众生;成就,那就是庄严自己的法身,庄严诸佛国土。佛国土跟清净法身是一不是二,到常寂光净土,身土不二。这个意思稍稍能够体会得,这两首偈你不会有疑问,确实能在一微尘里转大*轮,确实能在一念当中示现一切剎中极其微细的事相;这个事相,成住坏空,都清楚都明了。真正是全知全能,佛家讲万德万能,这是事实,这个不是妄语、不是推想,是事实。我们认真努力学习,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。

  

  

  

  

  偈颂第八首:

  

  【佛子众会广无限,欲共测量诸佛地,诸佛法门无有边,能悉了知甚为难。】

  

  这与前面长行第八门也相应。菩萨修学的法门无量无边,那是菩萨根性不相同,就像一个大学一样,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科系,每一个科系里面都有许许多多人在那个地方求学;佛的法门比世间的学校不知道要大多少倍,简直没有法子称说。清凉大师在前面注解说得好,这些菩萨虽然多,只能知道自己所知的境界,正像学校念书一样,他学哪个科系,他对于这一系、这一个科目里面,他知道得很清楚,另外一个学系他就不清楚,谚语常讲「隔行如隔山」。他们学的是专科。『佛子众会广无限』,佛子是菩萨,「众会广无限」,这里头就显示无量无边法门,这是菩萨们所修的,无量无边法门。

  

  『欲共测量诸佛地』,他们要来了知如来境界,能不能办得到?办不到!不但权教菩萨办不到,这个佛子前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,有外子、有庶子、有真子,他们所修学的法门真的是无量无边,我们想想佛的境界,那哪能够想得到?佛的境界叫不思议境界,前面普贤菩萨为我们显示的「不思议解脱门」,所以没有办法了解。那我们讲,明心见性了,行不行?明心见性还是不行,岂不闻古大德常说,「等觉菩萨望佛境,犹如隔罗望月」,这是说的什么?说到菩萨说到顶头了,等觉,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。那一品生相无明,给诸位说,虽然地位都是等觉菩萨,那一品生相无明各个不相同,为什么?生相也是无量因缘,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缘,他究竟修的是哪一个因缘?必须破这一品生相无明之后,佛的境界才能够现前。换句话说,等觉菩萨都没有法子想象,何况我们!这里面给我们修学很大的启示,正是古来宗门大德勘验学人,常常讲「你会么?」我们都不会,为什么都不会?前面讲的不老实,不能够测量总是想去测量。这测量两个字是什么意思?就是分别,研究研究,推想推想,愈想愈错,这就是不老实,你还想去研究研究。可是佛非常慈悲,你想研究,叫你从研究这个方法去证无上道;法相唯识宗就是教你去研究,就是教你分别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上把一切法分为六百六十类,那就是分别。所以佛确确实实是随顺一切众生根性。

  

  但是你要想想看,哪一种根性最利?最利的根性是老实念佛人,他在这一生当中取无上道,就是带业往生;一品烦恼没有断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,都是阿惟越致菩萨,《无量寿经》四十八愿里头讲的。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,佛哪有妄语?佛哪里会说假话?换句话说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地位是很低,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地位;可是你的智慧、你的德能、你的道力,等于七地菩萨,这个不可思议!所以这个讲法,声闻、缘觉、权教菩萨听到都摇头,都不能接受。为什么?释迦牟尼佛在所有经论里头都没有说过,从来没有听说过,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?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?释迦牟尼佛说老实话,也怕我们怀疑,也怕我们难以相信,请十方诸佛如来来作证,才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个说法,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的说法。于是净宗学人对于如来经教是什么态度?一丝毫疑惑都没有,不管是懂是不懂,完全接受,决定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;即使是不了解,欢喜合掌赞叹。要不要去研究它?不要!为什么?要研究,我们念佛这个清净心里头又夹杂了,把我们的功夫破坏了,不纯了。

  

  不研究,疑惑要不要解决?要!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!」我这个疑问放在一边,理都不理会它,到极乐世界去,阿弥陀佛会给我解释、说明。我们心里疑问,不需要提出问题,阿弥陀佛知道。就像《华严经》,我们到底下「现相品」就看到,在介绍品题的时候,清凉大师就说得很详细。初会里面,菩萨有三十多个问题,这些问题里面,菩萨都没有说,佛就知道了;你有疑问,虽然你没有说出来,佛会给你讲解,帮助你断疑生信。因此我们不但现前的疑惑,过去生中无量劫前的疑问,贮藏在阿赖耶识档案库里头,自己都忘掉了,佛知道。我们自己把这问题忘掉了,佛晓得,到极乐世界佛会给我们说法,何必在这个地方浪费精神、浪费时间。净宗学人不一样,我在现前是因为实在没有法师出来讲经,如果有法师讲《华严经》,我天天给他作礼,我天天礼拜他;我老实念佛,欢喜赞叹。我也会来听,我怎么听法?我在这里念阿弥陀佛,不夹杂,不间断,在道场里面做影响众,自己功夫绝对不间断。来听经对自己功夫决定有长足的帮助。

  

  『诸佛法门无有边』,普贤菩萨就代表了;『能悉了知甚为难』,实在讲是做不到的,这桩事情我们应该要晓得。特别是初学的同学,涉猎佛法,佛法的宗派多、法门多,可以浏览,不必去深究,深入研究实在讲没有必要。浏览能够体会得的,很好;体会不得的,不需要去研究。应当找什么法门?适合于自己根性的,这就是四依法里头佛所说的「依了义,不依不了义」。什么是了义?了义经每个人都不一样,这部经对我了义,对你不见得是了义;对你了义,对我不见得是了义。了义的标准是什么?决定在这一生当中,帮助我们自己成就无上菩提,这是真正了义!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了,你在四圣法界里不了义,你还要费多大的力气才能够超越十法界,太难太难了!哪一个法门,都要断烦恼才能够证真。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,才能证须陀洹果;然后八十一品思惑断尽,才能证阿罗汉果,你不断烦恼,你怎么能证果?这个事难,不要说别的,这是这一桩事情,我们这一生有几个人能做到?所以想来想去,还是净土法门,世尊在《大集经》上讲得好,「末法时期,净土成就」。密虽然也是修清净心的,佛没有说末法时期密成就,佛说净土成就。我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