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五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他沒有出家之前做泥水匠,都是不認識字、沒有念過書的;出了家,在道場裏面發心做粗重的工作,爲大衆服務,爲道場服務,任勞任怨,不與一切人計較,無論對什麼人,歡歡喜喜,自己心裏面除了一句佛號之外,什麼都沒有。這叫老實,這樣的人有成就,有大成就。你不要以爲他往生,大概是生凡聖同居土,那可不一定,這得看他念佛的功夫。他念佛的功夫,如果念到見思煩惱念掉,人家就生方便有余土;如果他偶爾聽聽佛法,觸動過去生中的善根,心量拓開了,不但是爲這個道場大衆服務,他那個心能夠擴展到虛空法界,爲一切衆生服務,那叫修真供養,這個往生生實報莊嚴土。因此我們決定不能小看了。這個沒有文化、沒有念過書不識字的這些人,往往他們的成就高,超出我們之上。這不念佛怎麼行?

  

  念佛人執持名號,功夫決定不能間斷,早晚課是訓練,養成習慣。我過去在新加坡,看到同學們,在家同學工作繁忙,有些人確確實實連做早晚課的時間都沒有,我教他用十念法;我教的十念法,十句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這樣子念十句,大概只要一分鍾,時間雖然短,與念佛法門相應,大勢至教給我們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我們符合這個條件,只要真正能符合,效果就不可思議。我教同修們,每天要念九次,這個九次,早晨起來,你洗臉漱口之後,家裏有佛像,你在佛像前面念;沒有佛像,面朝西方合掌念;念完之後,你再去吃早飯,你再辦你的事情。晚上在睡覺之前,也這樣子念十句,只要一分鍾,不耽誤你的事情。這早晚就兩次。叁餐飯叁次,吃飯之前一般是念供養咒,我們不念供養咒,我們念阿彌陀佛,也是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再吃飯,我們用阿彌陀佛做爲供養咒。這樣就五次。上午你上班做一次,下班做一次,下午上班下班也各做一次。一天九次,養成習慣,這個方法簡單容易。每天九次,當然次數愈多愈好,確確實實做到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你一般做半個小時、一個小時早晚課,做到淨念相繼那非常不容易。爲什麼?夾雜妄想,把你的功夫破壞。這個十句佛號確確實實可以保持不夾雜妄想,所以它效果殊勝,確實能做到都攝六根。因爲你時間短,你的精神力量能夠集中,産生很大的效果。

  

  如果你的心清淨,平常有修養,自私自利的念頭很薄,救苦救難的那個心願很切,能做到多少,你自己一定盡心盡力做,功德就是圓滿的。我只有這麼大的力量,我完全都付出來了,圓滿功德!念念爲衆生,念念爲社會。爲衆生有一個總方向、總目標,幫助衆生斷惡修善、轉迷爲悟、轉凡爲聖,這是佛心,這是菩薩心。我們所作所爲的事很多很複雜,方向目標決定是一個,有時候委曲婉轉,最後轉到這個目標,那就對了。有些在時間轉好多年才轉到這裏,在事相上很複雜很複雜,到最後才叫他覺悟,真的覺悟;沒有達到這個目標,絕不舍棄,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,一定要做出樣子給人看。你這個榜樣做得好,人家相信了,真的是關心他,真的是成就他,絕對沒有絲毫自己想得到什麼利益,沒有這個念頭,這樣就對了,就正確。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,常存此心,這就是我們學這兩首偈的落實。念念爲衆生,爲衆生是真正爲自己,爲什麼?我們今天在《華嚴》上學到了,自他不二,生佛不二。虛空法界是我們的心量,剎土衆生是我們自己的身量,原本就是一個清淨法身,哪有不關懷的道理!所以對一切衆生,一定是樂觀其成。

  

  我們自己的心態,對于一切衆生,決定是成人之美,全心全力成就一切衆生;成就,那就是莊嚴自己的法身,莊嚴諸佛國土。佛國土跟清淨法身是一不是二,到常寂光淨土,身土不二。這個意思稍稍能夠體會得,這兩首偈你不會有疑問,確實能在一微塵裏轉大*輪,確實能在一念當中示現一切剎中極其微細的事相;這個事相,成住壞空,都清楚都明了。真正是全知全能,佛家講萬德萬能,這是事實,這個不是妄語、不是推想,是事實。我們認真努力學習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

  

  

  

  

  偈頌第八首:

  

  【佛子衆會廣無限,欲共測量諸佛地,諸佛法門無有邊,能悉了知甚爲難。】

  

  這與前面長行第八門也相應。菩薩修學的法門無量無邊,那是菩薩根性不相同,就像一個大學一樣,這裏面有許許多多的科系,每一個科系裏面都有許許多多人在那個地方求學;佛的法門比世間的學校不知道要大多少倍,簡直沒有法子稱說。清涼大師在前面注解說得好,這些菩薩雖然多,只能知道自己所知的境界,正像學校念書一樣,他學哪個科系,他對于這一系、這一個科目裏面,他知道得很清楚,另外一個學系他就不清楚,諺語常講「隔行如隔山」。他們學的是專科。『佛子衆會廣無限』,佛子是菩薩,「衆會廣無限」,這裏頭就顯示無量無邊法門,這是菩薩們所修的,無量無邊法門。

  

  『欲共測量諸佛地』,他們要來了知如來境界,能不能辦得到?辦不到!不但權教菩薩辦不到,這個佛子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,有外子、有庶子、有真子,他們所修學的法門真的是無量無邊,我們想想佛的境界,那哪能夠想得到?佛的境界叫不思議境界,前面普賢菩薩爲我們顯示的「不思議解脫門」,所以沒有辦法了解。那我們講,明心見性了,行不行?明心見性還是不行,豈不聞古大德常說,「等覺菩薩望佛境,猶如隔羅望月」,這是說的什麼?說到菩薩說到頂頭了,等覺,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。那一品生相無明,給諸位說,雖然地位都是等覺菩薩,那一品生相無明各個不相同,爲什麼?生相也是無量因緣,不是一個單純的因緣,他究竟修的是哪一個因緣?必須破這一品生相無明之後,佛的境界才能夠現前。換句話說,等覺菩薩都沒有法子想象,何況我們!這裏面給我們修學很大的啓示,正是古來宗門大德勘驗學人,常常講「你會麼?」我們都不會,爲什麼都不會?前面講的不老實,不能夠測量總是想去測量。這測量兩個字是什麼意思?就是分別,研究研究,推想推想,愈想愈錯,這就是不老實,你還想去研究研究。可是佛非常慈悲,你想研究,叫你從研究這個方法去證無上道;法相唯識宗就是教你去研究,就是教你分別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上把一切法分爲六百六十類,那就是分別。所以佛確確實實是隨順一切衆生根性。

  

  但是你要想想看,哪一種根性最利?最利的根性是老實念佛人,他在這一生當中取無上道,就是帶業往生;一品煩惱沒有斷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,都是阿惟越致菩薩,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裏頭講的。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佛哪有妄語?佛哪裏會說假話?換句話說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地位是很低,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地位;可是你的智慧、你的德能、你的道力,等于七地菩薩,這個不可思議!所以這個講法,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聽到都搖頭,都不能接受。爲什麼?釋迦牟尼佛在所有經論裏頭都沒有說過,從來沒有聽說過,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?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?釋迦牟尼佛說老實話,也怕我們懷疑,也怕我們難以相信,請十方諸佛如來來作證,才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個說法,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共同的說法。于是淨宗學人對于如來經教是什麼態度?一絲毫疑惑都沒有,不管是懂是不懂,完全接受,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;即使是不了解,歡喜合掌贊歎。要不要去研究它?不要!爲什麼?要研究,我們念佛這個清淨心裏頭又夾雜了,把我們的功夫破壞了,不純了。

  

  不研究,疑惑要不要解決?要!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!」我這個疑問放在一邊,理都不理會它,到極樂世界去,阿彌陀佛會給我解釋、說明。我們心裏疑問,不需要提出問題,阿彌陀佛知道。就像《華嚴經》,我們到底下「現相品」就看到,在介紹品題的時候,清涼大師就說得很詳細。初會裏面,菩薩有叁十多個問題,這些問題裏面,菩薩都沒有說,佛就知道了;你有疑問,雖然你沒有說出來,佛會給你講解,幫助你斷疑生信。因此我們不但現前的疑惑,過去生中無量劫前的疑問,貯藏在阿賴耶識檔案庫裏頭,自己都忘掉了,佛知道。我們自己把這問題忘掉了,佛曉得,到極樂世界佛會給我們說法,何必在這個地方浪費精神、浪費時間。淨宗學人不一樣,我在現前是因爲實在沒有法師出來講經,如果有法師講《華嚴經》,我天天給他作禮,我天天禮拜他;我老實念佛,歡喜贊歎。我也會來聽,我怎麼聽法?我在這裏念阿彌陀佛,不夾雜,不間斷,在道場裏面做影響衆,自己功夫絕對不間斷。來聽經對自己功夫決定有長足的幫助。

  

  『諸佛法門無有邊』,普賢菩薩就代表了;『能悉了知甚爲難』,實在講是做不到的,這樁事情我們應該要曉得。特別是初學的同學,涉獵佛法,佛法的宗派多、法門多,可以浏覽,不必去深究,深入研究實在講沒有必要。浏覽能夠體會得的,很好;體會不得的,不需要去研究。應當找什麼法門?適合于自己根性的,這就是四依法裏頭佛所說的「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」。什麼是了義?了義經每個人都不一樣,這部經對我了義,對你不見得是了義;對你了義,對我不見得是了義。了義的標准是什麼?決定在這一生當中,幫助我們自己成就無上菩提,這是真正了義!幫助你超越六道輪回了,你在四聖法界裏不了義,你還要費多大的力氣才能夠超越十法界,太難太難了!哪一個法門,都要斷煩惱才能夠證真。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,才能證須陀洹果;然後八十一品思惑斷盡,才能證阿羅漢果,你不斷煩惱,你怎麼能證果?這個事難,不要說別的,這是這一樁事情,我們這一生有幾個人能做到?所以想來想去,還是淨土法門,世尊在《大集經》上講得好,「末法時期,淨土成就」。密雖然也是修清淨心的,佛沒有說末法時期密成就,佛說淨土成就。我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