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0一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衆,普賢菩薩別顯十門,第四句:
【有解脫門,名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。】
清涼大師注解,「身普應機,演所證法」。這個「所證法」非常重要,爲我們說明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是來做什麼的,這一句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『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』,這一句裏頭最重要的是「身」,身是什麼意思?身是體的意思,我們講身體,任何一個物體都叫做身。一個微塵,在佛法裏也稱之爲身;毛端,毛端它也是身。由此可知,身的意思在佛法裏面可以說,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「物體」。這個物體是我們能看得見的,是我們可以接觸到的,像現在科學家利用儀器觀察到分子、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這都叫體。在此地,就是用個「身」,身跟體是一個意思。
普賢菩薩現「微塵數無量身」,這個意思我們懂了沒有?真正懂得了,你才曉得盡虛空、遍法界所有一切的物體,無不是諸佛如來的現身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才說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這兩句話自古至今許許多多人疑惑,這兩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?人解不開,我們在這裏看到了。所有一切的物體是如來的現身,這個身叫清淨法身,這是法身!法身何以清淨?這裏頭沒有汙染。你們想想,再小的物體,就物體本身上來說,它沒有汙染。我們人這個身體來講、從物質上來講,我們整個這一個人身,是由許許多多的細胞組成的,細胞是由原子組成的,原子是由粒子組成的,哪一個粒子有貪瞋癡慢?哪一個粒子裏頭有是非人我?別說粒子,我們講細胞,這是許許多多粒子組成的一個大的物體,這種組合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一合相」;小從微塵,大到世界,一合相,組成基本的物質是相同的,這個基本物質是清淨的,它是屬于色法,色法永遠是清淨的。
什麼東西是染汙?染汙是意。離開了意,離開這個染汙意,事事無礙,理事無礙。凡夫壞就壞在什麼?「我有意思」,就壞在這裏。意思在哪裏?你決定找不到。楞嚴會上一開端,釋迦牟尼佛跟阿難的一番問答,就是這個味道。我們凡夫講心,這個心是妄心,妄心就是染汙。法相宗裏面雖然講八識五十一心所,八識五十一心所有沒有?有!在哪裏?找不到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你細讀《楞嚴》,你就明白了,確實找不到,「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」。染汙意,阿賴耶識等于是貯藏室一樣,我們今天講電腦軟件,貯藏在這裏面。軟件是個物體,它有體,但是意沒有體,附著在人身。附著人身,我們這個物質的體也被它染汙了。但是你要曉得,迷的時候就被它染汙,覺悟的時候不被它染汙。
諸佛菩薩也現身相在九法界,清涼大師注解裏面講「身普應機」,衆生有感,佛就以身相來應化。應化的時候,譬如應化在人間,他也是個人相,而且釋迦牟尼佛是用應身,也入胎,也投胎,也有生老病死,示現跟我們完全沒有兩樣。我問,他們有沒有分別執著?有沒有意?他沒有。他爲什麼沒有?他覺。凡夫有,凡夫迷,迷了就有,覺了就沒有。有,你就離不了六道輪回,你就去搞這個把戲;覺悟了,六道輪回就沒有了。《永嘉證道歌》裏面講「夢裏明明有六趣」,夢是迷,迷的時候確實有六道輪回這個現象、幻相,這個幻相不會滅的;覺悟之後這個現象沒有了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覺悟的人了解迷惑的人,迷惑的人不了解覺悟的人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覺悟的層次高,從高看底下看得很清楚,底下望上面望不到。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,慢慢就能了解宇宙人生真相,我們才過正常的生活,正常的生活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生活。
諸佛如來憐憫一切衆生,只要衆生有這個緣分,什麼緣分?求覺的念頭。有些衆生求覺的念頭非常微薄,自己都不曉得,佛曉得,佛來幫助你,來給你種善根。因爲你覺的那個念頭,這個一般佛法叫善根,非常微薄,自己都不曉得。佛用什麼方法?佛以善巧方便,讓你見佛像、聞佛名。說實在話,如果你是一點善根都沒有,你這一輩子,佛菩薩名號你聽不到;佛菩薩的樣子,你也看不到,連塑造的、畫的樣子,你都見不到。造的這個樣子、畫的這些樣子,你們想想看,是不是此地講的「身普應機,演所證法」?是!一點都沒錯,確實如是,我們凡夫哪裏會曉得?我們提起一枝筆,在紙上寫個「佛」字,都是佛現身普應。塵塵剎剎,剎是講大的示現,微塵是講小的示現,哪一法不是佛法?不知道事實真相的人,到哪裏去找佛法?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佛法,你到哪裏去找?「會」的人,當下就是!
那我們要問,「當下就是」,我們還要不要生西方極樂世界?還要。爲什麼?普賢菩薩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。什麼原因?我們雖然現在有這麼一點訊息,知道當下就是,沒有親證。當下就是,沒錯,是的!得不到受用。爲什麼得不到受用?我們煩惱習氣還是跟著一起來,我們的覺性現在還不能當家。隨著我們自己修行的功夫,就好象什麼?你已經參與你家裏事情。這個不太好懂,我們從比喻來說。你是一家之主,這個家業是你的,但是你雇了不少傭人,讓這些傭人給你管家,你不管事;時間久了之後,賓主顛倒,傭人當家,傭人管你的家事,你自己被他管,他下達命令叫你幹什麼,你乖乖的去幹什麼。誰下達命令?傭人下達命令,主人就奉命行事。
六道凡夫就是這樣的,自己完全迷失了自己的身分,反而把傭人看得很高,聽他命令行事,好象是理所當然,已經成習慣。傭人多,傭人裏頭也有頭,也有次一等的,也有叁等的,自己變成末等,這就是迷失了自性,六道凡夫!誰當家?心意識當家。心意識本來是傭人,自性才是主人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六根的根性是主人,六識是傭人。眼,見性是主人,眼識是傭人;耳,聞性是主人。主人不當家了,眼識當家,耳識當家。識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是造輪回業。妄識造輪回業,妄識也叫妄心,造輪回業怎麼出得了輪回?輪回是它製造的,它怎麼能出得了輪回?這一個事實真相,佛清楚,佛明了。
普賢菩薩是佛,《華嚴經》裏面說普賢有叁種,「當位普賢」是等覺菩薩;「位後普賢」是諸佛如來,諸佛如來已經證得圓滿的佛果、無上正等正覺,爲了教化衆生,示現爲菩薩這個地位,這就是普賢菩薩;「位前普賢」,位前普賢是九法界的衆生發心修普賢行的這些人,他們現在或者是十信位,或者是十行位,或者是十回向位,或者是十地位,都叫位前的普賢菩薩,是在修普賢行,功夫沒到家。而位前普賢菩薩,嚴格的來說,要圓教初住以上,這是真正位前菩薩。十信位是相似,還不是真實的普賢菩薩,那是什麼?塵沙無明沒破,但是他學普賢菩薩,確確實實能夠放下自己妄想分別執著,隨順經典教誨。
這就好象雖然傭人是家裏頭的大老板,主人現在變成家裏頭的小傭人,現在這個主人慢慢覺悟了,雖然老板的權還沒有交給他,准許他參與家裏面的事情。逐漸逐漸把他的地位向上提升,提升到一定的程度,家裏面這些傭人要把家裏面的權統統交還主人,他們退居一邊。這是什麼地位?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。初住以上我們叫法身大士,自己真心本性當家了,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家裏面的傭人,奴婢聽命了。當你主人參與家裏頭正事的時候,這是四聖法界:聲聞、緣覺,十法界裏面的菩薩、佛;傭人把權全部交出來,完全聽話、完全服從,這是圓教初住。我用這個比喻講,大家就好懂了。然後想想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現在是什麼身分、什麼地位,就清楚就明白了。清楚明白最大的好處,貢高我慢沒有了,有什麼值得貢高我慢?大權在別人手上。要認真努力修行,轉煩惱爲菩提。
四弘誓願裏面第二願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斷就是轉的意思,轉煩惱爲菩提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學也是轉,轉愚癡爲智慧,這是學法門。轉煩惱是德行,轉迷爲悟是學問,沒有德、沒有學,怎麼能成就自己?怎麼能成就衆生?很重要!所以普賢這一個法門,普賢是一切法門統統具足,把無量無邊法門歸納爲十個法門,每一門裏頭都無量無邊。
「現身說法」,要知道沒有一個物體不是諸佛如來、普賢大士的現身,我們也可以講法身大士的現身。爲什麼?法身大士沒有不修普賢行的。在華藏世界,只要你一生到華藏世界,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,離十法界就入華藏。華藏上首菩薩是普賢、文殊,你接受他們的教誨,當然是修普賢行;以自性本具般若智慧(這是文殊菩薩的),修普賢行。普賢行是什麼?這個十門就是普賢行門,每一門裏頭具足一切法門。說,沒有辦法總得有先後秩序,實際上是圓融的,實際理地不可思議,你怎麼說法?凡夫離開言說色相就不得其門而入,所以諸佛菩薩示現言說色相攝受衆生,幫助你契入境界。第五句:
【有解脫門,名演說遍一切國土不可思議數差別名。】
清涼大師注解,「國土不同,所敬各異,故隨宜立稱。成益不空,如名號品」。這裏頭有很深的意思,此地「國土」是剎土,十方諸佛剎土不同,衆生沒有不敬仰佛菩薩的。在我們娑婆世界,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,提到釋迦牟尼佛,娑婆世界衆生無比的恭敬。也許有人要問,現在對釋迦牟尼佛沒有禮貌的人很多,甚至于不久之前在阿富汗幾百年曆史的佛像都被炸毀,這什麼原因?佛了解衆生、知道衆生,佛愛護衆生;衆生不了解佛、不認識佛,對佛産生誤會、産生不敬,他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所以當時有鳳凰臺記者來問我,我就說得很明白:「這是誤會,他要是了解事實真相,他會尊敬。」
十方世界這個境界太大,我們把範圍縮小,縮小到我們這個地球來說,地球在過去一個世紀之前,科技沒有現在這麼發達,交通資訊還是相當閉塞。一百年前人們的視野窄小,于是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