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窮愚困厄之夫,多能念佛,從冥入明,轉生勝處也。
觀察現在的社會,一些有財富有地位的人,貪圖名利五欲六塵的享受,不知道這些名聞利養均是苦本。只求一些虛名,如同蝸牛角上的一點虛名,言其極爲短暫,如夢幻泡影,虛幻不實。有人對財富看得很重,想盡方法賺錢,一生在忙,很多大富人有億萬財産而過份吝啬,碌碌一生,我想他雖然無大罪惡,而貪心太重,將來恐墮入餓鬼道。富貴人家不足羨慕,是世間最可憐之人。眼前富貴如過眼雲煙,只供人看看而已,來生叁途有份。人命無常,來生轉眼就到,真正妙法與諸佛刹土依正莊嚴,他聽也沒聽過,更不必說念佛求生淨土啦!貧窮患難中人反而能念佛求生,從冥入明。我們今天能遇到這個法門,實爲生平之大幸,萬勿錯過。
十七、具真實願,發忻厭心,視叁界如牢獄,視家園如桎梏,視聲色如鸩毒,視名利如缰鎖,視數十年窮通際邁如同昨夢,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,信宿舍離,惟以一心念佛,願共同生淨土。
學佛一定要有真信切願之心,表現在事項上就是忻厭,才顯示真實的願望。叁界實在像一個牢獄,不過範圍大一點而已,從無始以來沒有辦法超越,沒有自由,不得解脫。叫我們把家庭看作枷鎖,也確是事實。至于物質享受,一定勾起貪嗔癡的叁毒煩惱,所以佛教誡弟子以苦爲師。清苦容易提高警覺,如爲富有,貪圖享受,可能覺得這個世界也還不錯,吃喝玩樂,舍不得離開。
唐朝龐居士,家庭富有,學佛開悟以後,把家中財寶裝在船上,駛至江心,沈于江底,而自己的生活靠編草鞋爲生,過的相當自在,六道衆生無法出輪回,即被名利所害,如同缰鎖。人生幾十年窮通,到後來都是一場空。這一生如同住旅館一樣,旅館內的設備用品沒有一樣是自己的,雖然暫時使用,而一樣也得不到。不但身外之物得不到,就是身體也得不到,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,自己作不了主。佛說衆生愚癡,顛倒妄想,把虛妄的當作真實的,又把真實的當作虛妄的,是非、利害,真妄都把它顛倒。
十八、念佛令功行不虛者,勤策身心,寸陰是惜,況命在呼吸,豈能長久,如囚赴市,步步近死,直需孜孜晝夜,矻矻暑寒。一句洪名,無時間歇,淨土決定可生,慎勿銳始怠終。
念佛一定要工夫落實,“功”是功夫,“行”是動詞,即用功修持。勤是勤奮,要勉勵自己,認真努力,寸陰是惜,把寶貴光陰用在道上。惟有念佛真實,其他均非究竟。大勢至菩薩叫我們“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”看往生傳、淨土聖賢錄可以看出,一般大約叁年功行即可圓滿。有人問我,往生傳
旨中那些人叁年往生是否都是念叁年佛,他的壽命就到了?我的答覆是:並不是念佛叁年壽命就完了,若有真信切願,念叁年,工夫就能成就,想去就去。念佛人如工夫圓滿,那有不願意去的道理,還有誰肯再留在這個苦惱世界多待些日子呢?如果還想在這個世界多住幾年,他是要再度些有緣的人,否則隨時可以往生。他如果再來,就不是業報身。人生呼吸間,一般人並不覺察,人一生下來,一分一秒的走向死亡,如死囚之赴刑場。如何解決此一嚴肅問題?只靠一句洪名,念不絕口,心中有佛,沒有其他任何雜念,淨土決定得生,千萬不要有始無終。
十九、專求出離,不求世間福報,亦不求功德智慧辯才悟解,與夫世世爲僧,興顯佛法等願。惟願命終得生彼國,脫生死苦,此願直須刻刻現前,專念彌陀,自然得生。所貴谛信力行,惟專惟一,始克有濟。
許多有才氣的人,對佛法理解很深,而依然不能脫離輪回,毛病就出在對世間功名利祿放不下,不肯一心一意求成佛。六祖壇經上說,惠能赴黃梅求法,五祖問他:你來作什麼?他說:我來作佛。有這麼大的口氣,我只見六祖一人。今天學佛人很多,大概都是求世間福報,或功德智慧辯才悟解,並未發決定心要作佛。世間福報是過去生中所修,今生得到果報。過去修財布施,今生得財富。過去生中修法布施,今生得聰明才智。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,今生得健康長壽。過去未修,今生想也想不到。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,自作自受,絕不可怨天尤人。
學佛的人如有福報,要把福報舍掉,舍福不要享福。不必學龐居士的作法,把財寶沈在江裏。有人對他說:你既然這些財寶不要了,爲什麼不作些好事?他說:“好事不如無事。”留此一句話給世人,值得警覺,行策大師這一段意思亦如是,他說“不求功德智慧辯才悟解,與夫世世爲僧。”在臺灣有一位很有名氣的法師,他告訴大家,他不到西方世界,將來世世作法師,弘法利生。弘法利生是好事,興隆佛法,顯揚聖教是好事,但不能有這個願,有這個願即不能往生,極樂世界無份。今生出家勤苦修行,修的很好,來生再作出家人,能否保持不退,殊無把握。古時有一個例,慈悲叁昧水忏悟達國師,十世爲高僧,第十世爲國師,作皇帝的老師。皇帝送他一個沈香寶座,他接受之後,頗爲得意,心生憍慢。此一念傲慢心起,護法神離開,冤家債主找上門來,生了一個人面瘡,幾乎送命。叁昧水忏有詳細記載,各位可以參考。我們此時此刻不能發此世世度生弘願,因爲貪嗔癡慢與生俱來。你看悟達國師世世爲高僧,降伏煩惱已降伏了九次,第十次坐了沈香座降不住了。應知弘法利生興隆道場的事,自有大菩薩來負責,我們凡夫不是菩薩,先要求生西方,到了西方之後再回來,發這個心,可以。未到西方,不先度自己,無有是處。
二十、共住同行,宜防身護口,謙恭隨順,互相砥砺,互爲標榜。每日恒課,不得懈怠廢缺。行住坐臥,不忘念佛。恒課外,勿放身心空過,不得閑談雜話,放逸戲笑,誤己妨人。不得披覽外書,吟詠詩偈,非唯唐喪光陰,亦乃孤負檀越,應當自嚴自重,努力精進。
大師創辦蓮社,建念佛堂,集志同道合者一齊共修。道場中的規矩一律平等,雖爲住持當家,亦應共同遵守。最易犯的過失爲口過,所以要護持身口,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,對人要謙虛恭敬,隨順大衆。恒課即早晚課,不可廢缺。在家人如工作太忙,采用十念法。慈雲灌頂法師教的十念法,盡一口氣爲一念,時間很短,再忙的人早晚各作一次應無問題。只要一生中不缺,一樣可以成就。我建議大家的十念法更容易作,一句佛號爲一念,十句
念中沒有一個妄想,即符合“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”一天至少念九次:早晨起來念一次,吃早飯時念一次,以念佛號代替供養咒,上午上班工作前念一次,下班時念一次,午飯時念一次,下午上下班各念一次,晚飯時念一次,睡覺前念一次,共九次。
恒課之外,在念佛堂中,心中要念佛號,不必與人閑話家常。言多語失,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,往往産生不愉快情事。經典以外的書籍不必去看,以免妨害道業。把精神浪費在世間俗事嗜好,于生死毫不相幹。出家人的生活是由在家人供養,他們希望出家人早日成佛,而出家人把自己修行放在一邊,一天到晚搞世間的詩詞歌賦,甚至放逸閑談,如何對得起施主。佛門中常說:“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帶角還。”將來要還債的,應當警策自己,努力精進。
二一、持名貴在一心不亂,無間無雜,非必以快念多念爲勝也。但不緩不急,密密持名,使心中佛號曆曆分明。著衣吃飯,行住坐臥,一句洪名,綿密不斷,如是持名,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矣。
念佛目的即在一心不亂,不夾雜是淨念,不間斷是相繼。不必以快以多爲勝,要不緩不急,念得心裏很清淨舒服,綿綿密密,行住坐臥,佛號不斷。在工作岡位不要想念佛,專心作事,工作完畢後,把佛號提起。
二二、體究萬法皆如,無有二相,所謂生佛不二,自他不二,因果不二,依正不二,淨穢不二,苦樂不二,欣厭不二,取舍不二,菩提煩惱不二,生死涅槃不二,是諸二法,皆同一相。一道清淨,體究之極,與自本心,忽然契含,方知著衣吃飯,總是叁昧。嬉笑怒罵,無非佛事,一心亂心,終成戲論。二六時中,覓毫發許異相不可得。如是了達,方是真正學道,一心精進持名也。此兩種一心,皆是凡夫邊事,凡有心者,皆可修學。
體是體會,究是世人所說研究,研究是意識心,有分別執著。佛法說究是參究,離心意識,即禅宗說的參。萬法皆如,“如”是“真如”,萬法皆是真如本性。禅宗有不少公案,祖師大德測驗一個初開悟的人,隨拈一法,無不是心性。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金爲性,器爲相,性相一如,理事不二,一切法是一相,無有二相,一切萬法從體性上看是一個。行策大師這一段話,我們在大師傳記中曾經詳細談過,不再敘述。所說的境界與心經上所說,“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是一樣的意思。這一段道理,如果真正明了,心就定了。
二叁、念佛一門,藉彼佛勝願力故,不論有智無智,上中下根,但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,七日乃至一日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。即蒙彌陀聖衆接引,即爲十方一切諸佛護念,是爲不思議異方便,惟其異故勝也。
此段大意是說,念佛法門仰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同時又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,與其他法門比較,確實不一樣,所以無論有智無智,上中下根,上至等覺菩薩,下至造作極重罪業地獄衆生,只要回心,真信真願執持名號,一心至誠,一日至七日均能成功。昨天向大家提到的廖居士,臨命終時回頭,遇到善知識賴居士的指點,得以安祥往生。這是最近幾天的真實感應事。廖居士真幸運,生到西方就是菩薩而不是凡夫。
二四、凡聖同居土,權實聖賢,與博地凡夫共居。惟此淨土,仗諸佛攝受力故,不須斷惑,帶業往生。上智即能頓淨四土,下愚亦可叁界橫超,無煩九次第修,不俟叁僧祇證,是爲不思議異方便,故勝也。
十方世界皆有凡聖同居土,一切同居土以西方同居土最爲殊勝。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,但凡聖之間有隔閡,很難相見。西方凡聖同居…
《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