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行策大师净土警语精华讲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如穷愚困厄之夫,多能念佛,从冥入明,转生胜处也。

  观察现在的社会,一些有财富有地位的人,贪图名利五欲六尘的享受,不知道这些名闻利养均是苦本。只求一些虚名,如同蜗牛角上的一点虚名,言其极为短暂,如梦幻泡影,虚幻不实。有人对财富看得很重,想尽方法赚钱,一生在忙,很多大富人有亿万财产而过份吝啬,碌碌一生,我想他虽然无大罪恶,而贪心太重,将来恐堕入饿鬼道。富贵人家不足羡慕,是世间最可怜之人。眼前富贵如过眼云烟,只供人看看而已,来生三途有份。人命无常,来生转眼就到,真正妙法与诸佛刹土依正庄严,他听也没听过,更不必说念佛求生净土啦!贫穷患难中人反而能念佛求生,从冥入明。我们今天能遇到这个法门,实为生平之大幸,万勿错过。

  十七、具真实愿,发忻厌心,视三界如牢狱,视家园如桎梏,视声色如鸩毒,视名利如缰锁,视数十年穷通际迈如同昨梦,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,信宿舍离,惟以一心念佛,愿共同生净土。

  学佛一定要有真信切愿之心,表现在事项上就是忻厌,才显示真实的愿望。三界实在像一个牢狱,不过范围大一点而已,从无始以来没有办法超越,没有自由,不得解脱。叫我们把家庭看作枷锁,也确是事实。至于物质享受,一定勾起贪嗔痴的三毒烦恼,所以佛教诫弟子以苦为师。清苦容易提高警觉,如为富有,贪图享受,可能觉得这个世界也还不错,吃喝玩乐,舍不得离开。

  唐朝庞居士,家庭富有,学佛开悟以后,把家中财宝装在船上,驶至江心,沉于江底,而自己的生活靠编草鞋为生,过的相当自在,六道众生无法出轮回,即被名利所害,如同缰锁。人生几十年穷通,到后来都是一场空。这一生如同住旅馆一样,旅馆内的设备用品没有一样是自己的,虽然暂时使用,而一样也得不到。不但身外之物得不到,就是身体也得不到,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,自己作不了主。佛说众生愚痴,颠倒妄想,把虚妄的当作真实的,又把真实的当作虚妄的,是非、利害,真妄都把它颠倒。

  十八、念佛令功行不虚者,勤策身心,寸阴是惜,况命在呼吸,岂能长久,如囚赴市,步步近死,直需孜孜昼夜,矻矻暑寒。一句洪名,无时间歇,净土决定可生,慎勿锐始怠终。

  念佛一定要工夫落实,“功”是功夫,“行”是动词,即用功修持。勤是勤奋,要勉励自己,认真努力,寸阴是惜,把宝贵光阴用在道上。惟有念佛真实,其他均非究竟。大势至菩萨叫我们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”看往生传、净土圣贤录可以看出,一般大约三年功行即可圆满。有人问我,往生传

  旨中那些人三年往生是否都是念三年佛,他的寿命就到了?我的答覆是:并不是念佛三年寿命就完了,若有真信切愿,念三年,工夫就能成就,想去就去。念佛人如工夫圆满,那有不愿意去的道理,还有谁肯再留在这个苦恼世界多待些日子呢?如果还想在这个世界多住几年,他是要再度些有缘的人,否则随时可以往生。他如果再来,就不是业报身。人生呼吸间,一般人并不觉察,人一生下来,一分一秒的走向死亡,如死囚之赴刑场。如何解决此一严肃问题?只靠一句洪名,念不绝口,心中有佛,没有其他任何杂念,净土决定得生,千万不要有始无终。

  十九、专求出离,不求世间福报,亦不求功德智慧辩才悟解,与夫世世为僧,兴显佛法等愿。惟愿命终得生彼国,脱生死苦,此愿直须刻刻现前,专念弥陀,自然得生。所贵谛信力行,惟专惟一,始克有济。

  许多有才气的人,对佛法理解很深,而依然不能脱离轮回,毛病就出在对世间功名利禄放不下,不肯一心一意求成佛。六祖坛经上说,惠能赴黄梅求法,五祖问他:你来作什么?他说:我来作佛。有这么大的口气,我只见六祖一人。今天学佛人很多,大概都是求世间福报,或功德智慧辩才悟解,并未发决定心要作佛。世间福报是过去生中所修,今生得到果报。过去修财布施,今生得财富。过去生中修法布施,今生得聪明才智。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,今生得健康长寿。过去未修,今生想也想不到。因缘果报,丝毫不爽,自作自受,绝不可怨天尤人。

  学佛的人如有福报,要把福报舍掉,舍福不要享福。不必学庞居士的作法,把财宝沉在江里。有人对他说:你既然这些财宝不要了,为什么不作些好事?他说:“好事不如无事。”留此一句话给世人,值得警觉,行策大师这一段意思亦如是,他说“不求功德智慧辩才悟解,与夫世世为僧。”在台湾有一位很有名气的法师,他告诉大家,他不到西方世界,将来世世作法师,弘法利生。弘法利生是好事,兴隆佛法,显扬圣教是好事,但不能有这个愿,有这个愿即不能往生,极乐世界无份。今生出家勤苦修行,修的很好,来生再作出家人,能否保持不退,殊无把握。古时有一个例,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,十世为高僧,第十世为国师,作皇帝的老师。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,他接受之后,颇为得意,心生憍慢。此一念傲慢心起,护法神离开,冤家债主找上门来,生了一个人面疮,几乎送命。三昧水忏有详细记载,各位可以参考。我们此时此刻不能发此世世度生弘愿,因为贪嗔痴慢与生俱来。你看悟达国师世世为高僧,降伏烦恼已降伏了九次,第十次坐了沉香座降不住了。应知弘法利生兴隆道场的事,自有大菩萨来负责,我们凡夫不是菩萨,先要求生西方,到了西方之后再回来,发这个心,可以。未到西方,不先度自己,无有是处。

  二十、共住同行,宜防身护口,谦恭随顺,互相砥砺,互为标榜。每日恒课,不得懈怠废缺。行住坐卧,不忘念佛。恒课外,勿放身心空过,不得闲谈杂话,放逸戏笑,误己妨人。不得披览外书,吟咏诗偈,非唯唐丧光阴,亦乃孤负檀越,应当自严自重,努力精进。

  大师创办莲社,建念佛堂,集志同道合者一齐共修。道场中的规矩一律平等,虽为住持当家,亦应共同遵守。最易犯的过失为口过,所以要护持身口,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,对人要谦虚恭敬,随顺大众。恒课即早晚课,不可废缺。在家人如工作太忙,采用十念法。慈云灌顶法师教的十念法,尽一口气为一念,时间很短,再忙的人早晚各作一次应无问题。只要一生中不缺,一样可以成就。我建议大家的十念法更容易作,一句佛号为一念,十句

  念中没有一个妄想,即符合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”一天至少念九次:早晨起来念一次,吃早饭时念一次,以念佛号代替供养咒,上午上班工作前念一次,下班时念一次,午饭时念一次,下午上下班各念一次,晚饭时念一次,睡觉前念一次,共九次。

  恒课之外,在念佛堂中,心中要念佛号,不必与人闲话家常。言多语失,言者无心,听者有意,往往产生不愉快情事。经典以外的书籍不必去看,以免妨害道业。把精神浪费在世间俗事嗜好,于生死毫不相干。出家人的生活是由在家人供养,他们希望出家人早日成佛,而出家人把自己修行放在一边,一天到晚搞世间的诗词歌赋,甚至放逸闲谈,如何对得起施主。佛门中常说:“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带角还。”将来要还债的,应当警策自己,努力精进。

  二一、持名贵在一心不乱,无间无杂,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。但不缓不急,密密持名,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。著衣吃饭,行住坐卧,一句洪名,绵密不断,如是持名,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矣。

  念佛目的即在一心不乱,不夹杂是净念,不间断是相继。不必以快以多为胜,要不缓不急,念得心里很清净舒服,绵绵密密,行住坐卧,佛号不断。在工作冈位不要想念佛,专心作事,工作完毕后,把佛号提起。

  二二、体究万法皆如,无有二相,所谓生佛不二,自他不二,因果不二,依正不二,净秽不二,苦乐不二,欣厌不二,取舍不二,菩提烦恼不二,生死涅槃不二,是诸二法,皆同一相。一道清净,体究之极,与自本心,忽然契含,方知著衣吃饭,总是三昧。嬉笑怒骂,无非佛事,一心乱心,终成戏论。二六时中,觅毫发许异相不可得。如是了达,方是真正学道,一心精进持名也。此两种一心,皆是凡夫边事,凡有心者,皆可修学。

  体是体会,究是世人所说研究,研究是意识心,有分别执著。佛法说究是参究,离心意识,即禅宗说的参。万法皆如,“如”是“真如”,万法皆是真如本性。禅宗有不少公案,祖师大德测验一个初开悟的人,随拈一法,无不是心性。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金为性,器为相,性相一如,理事不二,一切法是一相,无有二相,一切万法从体性上看是一个。行策大师这一段话,我们在大师传记中曾经详细谈过,不再叙述。所说的境界与心经上所说,“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是一样的意思。这一段道理,如果真正明了,心就定了。

  二三、念佛一门,藉彼佛胜愿力故,不论有智无智,上中下根,但执持名号,一心不乱,七日乃至一日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。即蒙弥陀圣众接引,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护念,是为不思议异方便,惟其异故胜也。

  此段大意是说,念佛法门仰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同时又得到十方一切诸佛的护念,与其他法门比较,确实不一样,所以无论有智无智,上中下根,上至等觉菩萨,下至造作极重罪业地狱众生,只要回心,真信真愿执持名号,一心至诚,一日至七日均能成功。昨天向大家提到的廖居士,临命终时回头,遇到善知识赖居士的指点,得以安祥往生。这是最近几天的真实感应事。廖居士真幸运,生到西方就是菩萨而不是凡夫。

  二四、凡圣同居土,权实圣贤,与博地凡夫共居。惟此净土,仗诸佛摄受力故,不须断惑,带业往生。上智即能顿净四土,下愚亦可三界横超,无烦九次第修,不俟三僧祇证,是为不思议异方便,故胜也。

  十方世界皆有凡圣同居土,一切同居土以西方同居土最为殊胜。娑婆世界也是凡圣同居,但凡圣之间有隔阂,很难相见。西方凡圣同居…

《行策大师净土警语精华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地藏经的启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