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等是佛。存什麼心就變什麼境界。

  淨土叁經中無量壽經是淨宗之基本,把西方世界圓滿介紹出來。觀無量壽經說明西方依正莊嚴之理論、修行方法、九品因果,所以觀經是無量壽經之理論說明。小本阿彌陀經勸我們求生極樂世界。淨宗修行離不了從心想生這個原則。所有一切法門均依此理而建立,佛法如此,世法亦不例外,一切世間法亦從心想生。

  叁九、大集經雲:若人但念彌陀佛,是名無上深妙禅,至心想像見佛時,即是不生不滅法。

  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,念佛無異于參禅,而且是“無上深妙禅”。要注意“但”字,即只有阿彌陀佛,沒有其他夾雜。有人勸我學禅,我也不動心,因爲我這個禅比你的高明,我這是無上深妙禅。有人勸我學密,我這個佛號就是一句密咒,比你的殊勝多了。

  凡夫無始劫來,妄想習氣很重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爲什麼不想佛呢?如果什麼都不想也不行,來生一定生無想天,那是外道。要想佛的相好,想佛的功德,想佛的發心、學道、修行、成就,以及大願普度衆生,想這些就是想不生不滅法。禅宗說: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”妄想起來要轉的快。

  四十、智覺禅師雲: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

  智覺禅師即永明延壽大師,他說這兩句話,關鍵在“相應”。中國字是很有意義,如想字,心上有一個相,就是心裏在想。在六書中應屬于會意。又如念字,上邊是今,下邊是心,就是現在的心。心裏有才相應,心裏沒有就不相應,念阿彌陀佛,心上真有阿彌陀佛就叫相應。“真有”即“諸佛正遍知海,從心想生。”

  “念相應一念佛,一念時間很短,貴在能持久。念念相繼,所以大勢至菩薩叫我們“淨念相繼”。“一念相應一念佛”就是“淨念”,“念念相應念念佛”就是“相繼”。能這樣作就不必注意六根,六根早已都攝在其中了。如會用這個秘訣,必然工夫得力,法喜充滿。

  四一、佛是本覺之理,念即始覺之智,故知正念佛時,始本會合,理智冥契。能所俱忘,自他不二。無念外之佛爲念所念,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。超情越見,離句絕非,直捷圓頓,無過此者。除卻念佛外,豈有別有妙觀可成耶?

  大師在這段文中將念佛成佛的道理說出來,如對道理不明,于修學信心很難建立。學佛人往往學了幾年,很容易被其他法門或言辭所動搖而改學其他或退轉,此皆不明念佛成佛之理所致。本覺之理即真如本性,阿彌陀佛的名號即真如本性的名號,念佛即恢複本性最好的方法。大乘佛法無量法門最後的目標即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方法有許多,在衆多修行方法中,念佛法門爲一切諸佛所稱道。

  智是能入能證,理是所入所證,能所是一不是二,只要能作到淨念相繼,就是修圓滿成佛的方法。正念佛時,能證的般若智慧—始覺智,與所證的真如本性—本覺理,融成一體。始本會合,理智冥契。念佛是大智慧,文殊普賢諸大菩薩才是真念。能念的是智,所念的是理。阿彌陀佛是理,自他不二,我與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,與佛立刻感應道交。能念所念是一,此一即本性。前面說過,一切法從心想生,心是真如自性,想是八識。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由此而來,根源是一個,盡虛空遍法界本來是一體。

  歐陽竟無大師說:佛法不是哲學。哲學中有能所,佛法雖說能所,而能就是所,所就是能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情是情識,見是見解。出世聖人如諸大菩薩,世間聖人如孔孟,他們雖然爲大智大聖,而情見仍所不免。佛則無情見,即六祖所說“本來無一物”,完全融化于真如自性之中。舉個例,百川之水,未入海前,皆有分別,如長江黃河。俟入海後,即融成一片,入了法性大海。只要有情有見即入不了大海。

  “離句絕非”,即“離四句絕百非”。“四句”是“有、無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”。此四句是根本,再展開即變成百句,這些全是情見,真如自性中沒有這些東西。能說得出的都不出這四句範圍,全不是真實的,所謂“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”。佛所說一切法都是方便法,不是真實,真實的說不出來,不但說不出也想不出,一想就錯了,一想就落到第六意識,一想就是無明。楞嚴說:“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。”所以念佛在理論上與禅宗完全相同,而方法比禅宗容易多了。禅宗用觀心參話頭,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,念佛簡單容易,效果比禅要殊勝。道理不懂,只要老實念佛一樣成功。修大乘法成佛不是直接,念佛是直接成佛,沒有五十一個階級。同時也是圓頓法門,念佛如坐電梯,其他法門如爬樓梯。華嚴會上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圓頓證入,他們的圓證如果是究竟圓滿,爲什麼還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呢?所以華藏世界的圓證即不如西方世界的圓證。如果一樣,文殊普賢沒有理由求生極樂世界,所以說超過華藏即是超過禅與密,如果知道這個道理,就死心蹋地的修念佛法門吧!

  四二、余光有幾,至穩至易之途,僅以六字真言勸勉,此是海上奇方,能療急病,標本齊治,緩急鹹宜,貴在深信力行專持耳。

  余光有幾,來日無多,中年以上定有感觸。最穩當容易成佛之道,只要六字真言,即大神咒,如神奇妙方,可以醫治急症。此指生死大事,標本兼治,“本”是永脫輪回,“標”是現前得到清淨自在。念佛快慢大小聲或默念均無不可,貴在深信專持。

  四叁、若其心念念厭離五欲,系想阿彌陀佛,願樂親近,如子憶母,不爲業境之所牽,不爲他歧之所惑,決之西方,定于極樂世界,蓮華化生,見佛受記。

  念佛人的心要舍離五欲六塵,心裏只挂念阿彌陀佛,喜歡親近阿彌陀佛,如小孩依靠母親,時時刻刻念著母親,不受環境或其他法門所動搖,決定會生西方,蓮花化生,見阿彌陀佛,蒙佛授記作佛。

  四四、必不雜人天渴愛,不混凡夫之濁,不沾魔外之惡,不墮二乘,不同權教,決擇善法,修習令滿,止于至善。

  不能把人間的情與愛夾雜在念佛之間,更不可被邪門外道所誘惑,墮其術中,仍存貪嗔癡慢之念。佛在世時,魔外常來擾亂。魔王波旬有一天對佛說:我將來一定要破壞你的佛法。佛說:佛法是正法,無任何力量可以破壞。魔說:到你末法時期,我叫我的徒子徒孫統統出家,穿你的袈裟,破壞你的佛法。佛聽了之後,落淚無語。

  末法時期,佛門弟子中混雜了許多魔王子孫,披上袈裟,把衆生誤導到歧路,非常難以分辨。當今之世,修福都不容易,你要到魔王子孫處修福就壞了。我曾講過楞嚴經“四種清淨明誨”,這段經文非常重要,必須熟讀之後可以辨別邪正,如照妖鏡。你認識他,你就不會上當,他也不會來纏繞你。將來滅法時期,楞嚴經先滅,楞嚴滅後,妖魔鬼怪無人認識,都把他當佛菩薩看待,就會上當了。小乘人只是自利不肯利他,權教不是圓頓法,均非究竟。至善即念佛法門。

  四五、眼常瞻佛相,耳常聞佛教,鼻常觸佛香,舌常稱佛號,身常禮佛像,意常緣佛法,六根所注,無非佛境,如是相繼,無間無雜。

  此條即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“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”的注解。眼看佛像,耳常聽經,鼻聞壇香,口稱佛號,身禮佛像,心中常想佛的相好以及經典中之教訓,這就是“都攝六根”,不夾雜就是“淨念”,不間斷就是“相繼”。

  四六、了知生佛一如,心土不二,托彼依正,顯我心性。既不迷性外有佛,亦不執彼土非心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最勝極異方便,普攝行人,歸于淨土。

  “生佛一如,心土不二”,是理。“托彼依正,顯我心性”,是事。用此法顯現自己的真如本性,如以爲心外有佛,爲我所念就錯了。雖然錯了,若真肯念心外之佛,依舊可以往生,不過品位不高。不假任何方法來幫助,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到底,乃是最殊勝、最不可思議的法門,普被叁根,利鈍全收。

  四七、爲末世對治重障,以煩惱雖多,惟淫欲爲生死根本,最能障往生法。故令行人觀凡夫身內淫火,即如來藏性空真火,循業發現,深觀得悟成智慧光,非唯不障往生,且能將送行人托上上品。所以淨名贊淫怒癡,以其體即藏性,而染淨功用,在反掌間耳。

  末法時期,煩惱最重,念佛人多,往生者少。爲何不能往生,就是淫念未放下,淫欲是六道生死輪回之根本。下面所說是很高的境界,我們可以聽而決定作不到。如果你真能作到,你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法身大士,不是凡夫。這是見性以後的境界。“令行人觀凡夫身內淫火,即如來藏性空真火,循業發現。”這幾句話若是講,兩小時也講不完,諸位可以看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義,深入淺出,說的很清楚。“深觀得悟成智慧光,非唯不障往生,且能托上上品。”

  楞嚴經將這個道理說的很明白,亦即華嚴的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很多同修也曾聽到過,密宗有修雙身法者,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修雙身法,果報在阿鼻地獄,那才可憐,所以密宗學不得。我們將來成佛修不修密宗呢?修。等我們將來修到八地菩薩再修。八地如同博士班,我們現在幼稚園一年級還不夠資格。淨土宗修行遠離淫欲,遠離貪嗔癡。密宗是在貪嗔癡淫欲中修真清淨心,那是八地菩薩以上的修行,我們開什麼玩笑。

  黃念祖居士是密宗金剛上師,他到晚年勸人念佛。說密宗修行,在中國大陸十億人口四十年中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,念佛往生者不計其數。密宗在一切汙染中修清淨心,淨宗是離開染汙修清淨心,難易之別在此。密也不貪財,金銀財寶愈多愈好,他不動心。我們不行,我們佩服他,但不敢領教,一沾邊必墮落。

  “淨名”即維摩經,維摩居士是在家佛,釋迦是出家佛,同時在世間有兩尊佛。他說“淫怒癡即戒定慧,以其體即藏性。”今天密宗說,不必斷淫即可成佛,所以很多人相信。凡以此法接引衆生皆爲妖魔鬼怪。章嘉大師,密宗活佛,是好老師,他教我由戒學起,對我說了許多密宗事,但不教我學密。

  四八、諸經廣贊淨土。曰:不可思議功德。曰:世間難信之法。曰:一切佛護念。曰:無上深妙禅…

《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地藏經的啓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