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例子很多,要細心體會,反覆推敲。譬如,“則謗毀之來,皆磨煉玉成之地。我將歡然受賜,何怒之有?”我們與人相處,能不能做到別人對我惡意的毀謗,而無絲毫怨恨心,這是功夫。
有同修告訴我,某人說你的壞話,毀謗你。他一開口,我就製止他。他非常驚訝!我告訴他,我希望對那個人永遠保持最好的印象,我永遠記人家的好處,記人家的善處,放眼看天下都是好人。我不希望把別人不善的種種言行放在我的心裏。若把別人的不善放在心上,把我的心變成不善,這個損失就太大了。那個說我壞話的人,破壞我的人,從前對我很好,我永遠感恩戴德。以後種種不善,那是別有因素,多半是誤會。他爲什麼從前對我好,現在對我不好?從利害上說,從前我對他有好處,現在我對他沒有好處,所以他的心理、態度、言行都改變了。這個改變,我清楚,我過去對他好,現在對他更好。爲什麼?他的心目當中只有名聞利養,我在道德上已經向上提升了,名利我放下了。我對他的好,他不了解,産生誤會,我應當要原諒他。說原諒他,我的心胸已經很小了,已經錯了。這個事情,在別的地方可以發生,在我的心中永遠沒有發生過,這才能回歸自然,回歸天性。
所以,心地不夾雜絲毫不善之念,我的心只容納一切衆生的善心、善行、善德,這才是修養自己的道德。因此,遇到人家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心存感激。爲什麼?從這個境界來勘驗自己功夫究竟到什麼程度。如果還有一念厭惡的心,自己要立刻回過頭來忏悔,我的德行不夠,爲什麼禁不起考驗?決定是“歡喜受賜,何怒之有”。人家這樣對我,我用歡喜的態度對他,慢慢傳開,對方會感激,回頭是岸。我救了自己,也救了別人。如果一聽到別人毀謗,我就發怒,存報複心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自害害他。多想想,多思惟,我們就能夠自救救人、自度度他,何樂不爲!
人在世間,希望一生都保持著真誠心、愛心,愛一切衆生。人愛我,我愛他不難;人恨我,我愛他,這才是真功夫、真德行、真學問。造五逆十惡罪業的衆生,我還是真誠、平等的愛他,因爲我知道他有佛性。《叁字經》雲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我知道他的真心真性本善,我尊敬他、愛他。他染上一些不良習氣,那不是真的,都是可以改的。所以,只要一念回頭就是善人,恢複到本善。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,不能不知道。
又聞謗而不怒。雖讒焰薰天。如舉火焚空。終將自息。
聞謗要若無其事。去年,有些人寫長篇累牍的文章,刊登在報章雜志上,指著我的名字毀謗我、侮辱我,說我提倡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是很大的罪過,誤導念佛人。悟道法師把這些報紙傳真給我,說要寫文章來反駁。我告訴他:“隨他去罵,一句話都不要說。”爲什麼?他罵累了就不罵了,與我不相幹!文章隨他寫,他總有寫累的一天。我們毫無反應,現在不就沒事了。
要知道,兩個人愈罵愈起勁。如果一個人罵,一個人不吭氣,到最後他罵累了,自然就不罵了。旁觀的人會說:“某人有修養,某人風度很差。”所以,哪個人高,哪個人低,不就很清楚了。由人批評,我們何必說一句話?何況罵人發脾氣,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嚴重,叁天都不能恢複。
你爲什麼要發脾氣?他罵你,你很難過;他罵別人,你爲什麼不難過?他罵我“淨空”,淨空是假名,很多人都可以叫淨空,我何必要接受?人家罵你,你就接受,是你傻、你愚癡!你聽他罵像罵別人一樣,與自己不相幹,心平氣和,冤就化解了,誤會也化解了。
打架也是如此,兩個人愈打愈起勁。如果一個人打,一個人不還手,那個打的人打幾下就下不了臺。這個方法對于喜歡打架的人很有效果。我在年輕的時候,遇到一些朋友發脾氣,他打我,我不還手,他把我推倒,我就倒在地上不起來。旁邊人看到,他在那裏很難看,下不了臺。要打,打不下手;不打,好像也沒有辦法收回。所以,不要跟人爭,要保持好的友誼,幫助別人,成就自己,這是做人的道理。一切讒言,愈辯愈黑,不辯駁自然化解。
聞謗而怒。雖巧心力辯。如春蠶作繭。自取纏綿。怒不惟無益。且有害也。其余種種過惡。皆當據理思之。此理既明。過將自止。
這一樁事情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,自己要提高警覺,萬萬不可被境界所轉。發一次脾氣,不論時間長短,即使是一分鍾,我們的心理、生理上的傷害,需要叁天的時間才能恢複平靜。如果每天發一頓脾氣,對你的健康損失太大了,這是非常不值得。
“聞謗”,別人對我們的毀謗,在所難免。我們與大衆相處,實在沒有方法能令一切大衆對我們的言行都感到滿意;不但我們做不到,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做不到。世尊在世時,常常找麻煩、毀謗侮辱、甚至于陷害的有提婆達多,內部僧團有六群比丘,外面有六師外道,這都是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的榜樣。佛如何處理這些毀謗、陷害?不動心,用真誠、平等、慈悲來處理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所以,如果我們聽到別人毀謗,還會發脾氣,甚至于極力爲自己辯護,這是自尋煩惱。因此,了凡先生在此地舉了一個比喻,“如春蠶作繭,自取纏綿”。
“怒不惟無益,且有害也”,這是至理名言。因此,我們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滿,就要記住,如何能在一生中不發脾氣,這是修養功夫到家了。發脾氣,對自己身心有害,對方也有害。如果我們能夠忍受,能以不動心來處理,自他都得利益。自己得什麼利益?定慧增長。定慧增長就是福德增長,定慧是因,福德是果。我們沒有怨恨心,沒有報複心,不跟他結冤仇,所以自他兩利。這是菩薩道,這是菩薩學處,我們應當努力學習。當然,初學時有一定的困難,但是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最初是極力的忍耐,若幹年後就趨于自然。
“其余種種過惡,皆當據理思之。此理既明,過將自止”。我們日常生活,對人對事對物種種的過失、惡行,總得要想想道理,原因明白了,過失自然就消失。這是改過的第二個方法,比前面殊勝多了。
何謂從心而改。過有千端。惟心所造。吾心不動。過安從生。
這是究竟改過的道理,從心上改。人的過失,說之不盡!過失不必等到造作,起心動念時,過失已經形成了。我們從早到晚起了多少個妄念,多少個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的念頭?這些過患都是唯心所造。所以,佛法的修行樞紐就是禅定。
無論是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無量法門,總而言之,都是修禅定。禅定是佛家修行共同的原則,只是修禅定的方法不相同。譬如,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禅定;淨土宗是以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禅定,有持名、觀想、觀像的方法;教下用讀誦經典的方法,有用持戒的方法。方法很多,無一不是修禅定。如果不是修禅定,那就不是佛法。何謂“定”?心在一切境界裏,無論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是禅定。
“吾心不動,過安從生”。起心動念就是過失,所以要在一切境界裏,對人對事對物練習不起心,不動念。實在講,在所有方法裏,念佛的方法最方便、最容易。爲什麼?念頭才動,立刻“阿彌陀佛”,用阿彌陀佛把念頭打下去,念佛的用意在此地。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,就全錯了。念佛無非是用佛號把妄念打掉,也就是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。念頭不會不起,如果念頭不起,你就是聖人了。凡人面對境界,哪有不起念的道理?古德常講: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”你要覺悟得快,就是要把念頭製止。不要管念頭是善、是惡,立刻用“阿彌陀佛”取而代之,讓心裏只有這一念,不容許第二念,這叫念佛,這叫功夫。久而久之,念頭自然不起,功夫就得力。如果念頭還會起,功夫就不得力。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、行爲,因此我們采取持名念佛的辦法,在一切時一切處保持清淨心。
學者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。不必逐類尋求。
“學者”,學佛的人,釋迦牟尼佛的學生。釋迦牟尼佛現在雖然不在了,他的經典還留在世間,我們依照經典的理論、方法來學習,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。“貨”,物質享受。這些事情,凡人在所難免。這種境界現前,我們貪心起來了,貪色、貪名、貪享受;嗔恚心起來了,發脾氣。貪嗔癡現前,就是過失,就是造業。這時怎麼辦?才有這個念頭,馬上換成“阿彌陀佛”,把好色的念頭打掉,好名的念頭打掉,貪圖享受的念頭打掉,發脾氣的念頭也打掉,念佛的功德在此地。用其他的方法當然也可以,但是念佛的方法最方便、最簡單,也最有效果。許多的宗派法門,我也稍微涉獵,最後還是選擇念佛法門,就是把妄想念頭用一句佛號取而代之,把它換過來,逐漸妄念就少了。
境界現前,不是眼不看耳不聽,而是眼看耳聽,接觸之下不動心。所以,種種過失不必一樁一樁去想,一樁一樁去改,那個多麻煩、多費事!六根接觸境界,就如同看電影,“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,這就是佛教給我們從理上觀,從心上改,非常有效。
但當一心爲善。正念現前。邪念自然汙染不上。如太陽當空。魍魉潛消。此精一之真傳也。
我們要保持“一心爲善”。什麼是“爲善”?念念爲利益衆生、利益社會、利益國家,就是一心爲善。如果夾雜著利益自己的念頭,你的善就不純。自己的心純善,行爲當然純善;要做到純善,決定不能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。
“正念現前”,正念是對邪念說的,邪念就是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行爲,這一種錯誤傷害社會,對自己也非常不利。傷害社會,傷害別人,將來果報在叁途。眼前縱然得一點小利,與往後所受的果報相比,得不償失!你得到的太少,付出的代價太大了,不值得!所以,時時保持著正念。純正之念就是前面講的“吾心不動”,外面境界了了分明,這是正念。
如何修正念,舉例來說。現在每個家庭都有電視,看電視能不能修行?能。《金剛經》教導我們,“一切有…
《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