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,我們以此偈來看電視,就是修行。電視畫面看得清清楚楚,電視音響聽得清清楚楚,你在這裏面學如如不動,不要被他轉了。演喜劇,他笑,你也跟著笑;演悲劇,他哭,你也跟著哭。你就完了,自己做不了主,你被電視轉了。修行人看電視不被電視轉,能轉電視,你就成功了。《楞嚴經》雲:“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。”境界現前,你不被他所轉,你就能轉他。轉他,就能教導他、改變他,幫助他改邪歸正。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、定力、智慧,自己都保不住,如何能轉別人?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,無一不是菩薩學處,處處成就無上菩提,問題就是你會不會。

  禅宗大德測驗學生,常常問學生:“你會麼!”這個意思無盡深廣。如果你真會了,點點滴滴都是佛法,這才是真正成就。宗門講“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”,教下講“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”,宗門教下語雖有異,意實無殊。因此,所有宗派法門殊途同歸,我們都要以恭敬心對待,絕不可分高下。若認爲我念佛很高,你參禅不如我,念咒不如我,這就錯了!心不清淨、不平等。真正覺悟的人,“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”。

  假如每個人都能一心爲善,正念現前,社會上哪裏會有邪教?哪裏會有邪知邪見?古德常言:“破邪顯正”,我們今天把這句話反過來說,“顯正破邪”,正法顯揚了,邪就不能存在。邪知邪見之所以充斥社會,就是因爲沒有正知正見的教學,于是邪知見一出來,大家好奇就向它學習,這是盲從。所謂“只怕不識貨,不怕貨比貨”。如果正法能夠提倡,教人辨別哪些是邪法,哪些是正法,大家認識了,自然就會選擇了。

  儒家是正法,教人“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”,教人五倫八德。但是這個時代要打倒孔家店,正法不要了。佛法是正法,教人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。大家認爲佛法是迷信,破除迷信,打倒迷信,産生了很大的誤會。佛不迷信,佛的口號是“破迷開悟”,把破迷開悟當作迷信打倒了,那怎麼叫不迷信?當然一窩蜂都學邪教去了。因此,我們要多想想,如何能“顯正破邪”,這在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都用得上。

  “如太陽當空,魍魉潛消。此精一之真傳也”。“太陽”比作正法,“魍魉”是妖怪,比作邪法;“精”是精純,“一”是唯一。光天化日之下,妖怪自然不能存在,這個道理是相同的,這是自古以來聖賢之真傳。

  過由心造。亦由心改。如斬毒樹。直斷其根。奚必枝枝而伐。葉葉而摘哉。

  改過要從根本改,才能改得究竟徹底。譬如,砍掉一棵有毒的樹,不必尋枝摘葉,只要從根斬斷,枝葉自然就枯萎了。前面講改過的方法,從事上改,就像從樹葉上下手。從理上改,就像從樹幹上下手。從心改,就是從根下手,這是究竟改過之法。

  大抵最上者治心。當下清淨。才動即覺。覺之即無。

  我們學佛用功要抓綱領,從根本上起修就不難了。佛經浩如煙海,大藏經有叁萬多卷之多,如果這麼多典籍都要去研究學習,那就是尋枝摘葉,不知到哪一年才能入門?所以,要從根本學。

  我學佛五十年,講經四十二年,總結佛法的精髓二十個字,“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”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,用什麼心?用“真誠心”,真則不假,誠則不虛;用“清淨心”,清淨決定沒有汙染;用“平等心”,平等沒有高下;用“正覺心”,決定沒有迷惑;用“慈悲心”,愛護一切衆生,沒有自私自利。這五種心就是大乘佛法講的“大菩提心”。我們的生活行爲是“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”。佛是覺的意思,念念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就是念佛,這是念自性佛。抓住這個綱領,修行就容易了。果然能夠契入境界,所有經典都能通達、學習。因此,世出世間法都要知道根本,抓住精要綱領就容易學習。

  最上的從根本修是“治心”,效果是“當下清淨”。“才動即覺,覺之即無”,心才動,立刻覺察到;一覺察到,念頭就息了。正是古德所謂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,要覺得快,不要讓惡念相續;惡念才起,第二念就是正念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

  苟未能然。須明理以遣之。又未能然。須隨事以禁之。

  假如做不到從心而改,不得已而求其次,就是要“明理”;道理明白了,惡念邪思自然就離開了。如果其次的功夫也做不到,就只好在枝枝葉葉上下功夫。這叁種改過的方法,就是佛家講的叁種不同根性,上根的人從根本下手,從起心動念處斷一切惡;中等根性的人,用“明理以遣之”;下根之人,只有“隨事以禁之”。

 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。未爲失策。執下而昧上。則拙矣。

  上根之人雖然從起心動念處改起,但是也決定不能疏忽事相,不能認爲我的心很清淨,戒條可以不必遵守,這是錯誤的。錯在哪裏?有真功夫的人,一定慈悲;慈悲是做出榜樣,這是自利利他。引申而言,世尊所製定的戒,包括國家的法律,我們都要遵守。《梵網經》講菩薩“不謗國主”,國主就是國家領導人。《璎珞菩薩戒經》講“不漏國稅”,自古以來,不論中國、外國,國民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,不能偷稅,這些都是屬于持戒。國家的憲法、法令規章是有形的,無形的,如道德觀念、風俗習慣都要遵守。現在由于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常常有機會到國外去旅遊。到國外,他們的法律、風俗習慣跟中國不一樣,我們要入境隨俗,要遵守。因此,戒律的含義,廣大無邊。

  “執下而昧上”。如果執著法令規章,而不明理,又不懂得從心改過,這樣改法就很笨拙。但能這樣遵守也是好辦法,縱不能避免過失,亦能減少過失。

  下面是改過之法的第二段,“改過效驗”,就是說過改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效果。

  顧發願改過。明須良朋提醒。幽須鬼神證明。一心忏悔。晝夜不懈。經一七二七。以至一月二月叁月。必有效驗。

  “顧”,但是。“明”,明顯。凡發願改過,需要有真正的好朋友時時刻刻提醒你。爲什麼?凡夫健忘,一轉眼就忘掉了,如果有好朋友常常提醒,又會嫌啰嗦。怎麼辦?釋迦牟尼佛有聰明智慧,他用什麼方法?名號,這是藝術的教學。譬如,“釋迦牟尼佛”是梵文音譯,“釋迦”翻作仁慈,“牟尼”翻作清淨。我們處事待人接物,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,缺乏仁慈,心不清淨。所以,佛用“釋迦牟尼”這個名號來提醒我們,待人要仁慈,舍己爲人,對自己心要清淨。我們念這個名號就是提醒自己,聽到別人念也是提醒自己。所以,我們看到寺院大殿的幢幡,上面寫的都是佛菩薩名號,這都是教學工具。

  供養佛菩薩像,用意也是如此。釋迦牟尼佛代表仁慈清淨,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就是無條件愛護一切衆生。衆生有苦有難,全心全力幫助,這就是觀世音菩薩。看到觀世音菩薩像,就要想到我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,以無條件的愛心幫助一切衆生。若能如是用心效法,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。

  地藏王菩薩代表孝親。“地”是大地,“藏”是寶藏。我們生活在地球上,不能離開大地,我們食衣住行都要靠大地來供養。大地生長五谷雜糧等,供養我們所日常生活所需;地下埋藏金銀珠寶這些資源,提供我們物質資具。“地”代表我們的心地,“藏”是我們真心含藏著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需要去開采。我們用什麼方法開采?“孝親尊師”,這是供奉地藏菩薩的用意。因此,我們看到或是聽到地藏菩薩名號,就要懂得“孝親尊師”。

  文殊菩薩代表智慧,我們要求智慧。普賢菩薩代表實行,我們要把釋迦的仁慈清淨,觀音的慈悲,地藏的孝敬,文殊的智慧,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上,這就是普賢。彌勒菩薩代表歡喜心,佛法講平等、慈悲,生平等心,成呈喜悅相。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心要平,色要端莊、歡喜,這是教我們如何與大衆相處。全是表法。所以,供奉佛像功德很大,意義在此。

  既使出家人的名號都不例外,譬如我叫“淨空”,人家一提到這個名字,我就想我有沒有清淨?我有沒有放下?放下就是空。我有沒有做到名符其實?如果名實不相符,要生慚愧心,精進用功。你們看到我,這個名號也是提醒你們,聽到別人念也是提醒你們。

  佛的名號無量無邊,代表我們真心本性的性德無量無邊;菩薩名號無量無邊,代表我們的修德。我們是凡夫,迷失了自性,所以性德不顯,要靠修德。修德有功,性德就現前。這是佛教的教學,真是妙極了!所以,佛教裏所有佛菩薩形像以及護法神形像,都具有教學表法的意義,絕對不是迷信,絕對不可以當作神明來供奉。

  不僅名號、造像是表法,所有一切設施、建築無不表法。寺院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大殿,稱爲“大雄寶殿”,這個建築外面看是兩層,裏面是一層。這是教我們對外要隨俗,“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”,外面兩層代表社會秩序,可以不平等,因爲外面平等了,社會秩序就破壞了。外面一定有尊卑、有父子、有兄弟、有長幼的秩序,不能破壞;自己內心要平等。

  香代表“戒定真香”,燃香供佛,就要發願“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。”。戒定慧是自性真心之香。

  供佛最重要的是水,水代表清淨心、平等心。看到這杯水,就要想到我的心是不是像水一樣幹淨,一塵不染?是不是像水一樣平等?諸位要記住,佛前不能供茶,茶有顔色,代表汙染,一定要供清水。水代表清淨、平等,提醒我們要修清淨心、平等心。

  這是佛苦口婆心,用種種善巧教導我們。由此可知,佛對我們恩德之大,設想之周到,我們不能不佩服得五體投地。哪裏有迷信!懂得這些表法的意義,就是“明須良朋提醒”,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。所以,佛門教學的設施,真正了不起!在幾千年前,佛就用藝術的方法來教化衆生。

  “幽須鬼神證明”,“鬼神證明”就是感應,這是需要鬼神來幫助我們。感應的事情太多了,我在這…

《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如何契入佛境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