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例子很多,要细心体会,反覆推敲。譬如,“则谤毁之来,皆磨炼玉成之地。我将欢然受赐,何怒之有?”我们与人相处,能不能做到别人对我恶意的毁谤,而无丝毫怨恨心,这是功夫。
有同修告诉我,某人说你的坏话,毁谤你。他一开口,我就制止他。他非常惊讶!我告诉他,我希望对那个人永远保持最好的印象,我永远记人家的好处,记人家的善处,放眼看天下都是好人。我不希望把别人不善的种种言行放在我的心里。若把别人的不善放在心上,把我的心变成不善,这个损失就太大了。那个说我坏话的人,破坏我的人,从前对我很好,我永远感恩戴德。以后种种不善,那是别有因素,多半是误会。他为什么从前对我好,现在对我不好?从利害上说,从前我对他有好处,现在我对他没有好处,所以他的心理、态度、言行都改变了。这个改变,我清楚,我过去对他好,现在对他更好。为什么?他的心目当中只有名闻利养,我在道德上已经向上提升了,名利我放下了。我对他的好,他不了解,产生误会,我应当要原谅他。说原谅他,我的心胸已经很小了,已经错了。这个事情,在别的地方可以发生,在我的心中永远没有发生过,这才能回归自然,回归天性。
所以,心地不夹杂丝毫不善之念,我的心只容纳一切众生的善心、善行、善德,这才是修养自己的道德。因此,遇到人家毁谤、侮辱、陷害,心存感激。为什么?从这个境界来勘验自己功夫究竟到什么程度。如果还有一念厌恶的心,自己要立刻回过头来忏悔,我的德行不够,为什么禁不起考验?决定是“欢喜受赐,何怒之有”。人家这样对我,我用欢喜的态度对他,慢慢传开,对方会感激,回头是岸。我救了自己,也救了别人。如果一听到别人毁谤,我就发怒,存报复心,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自害害他。多想想,多思惟,我们就能够自救救人、自度度他,何乐不为!
人在世间,希望一生都保持著真诚心、爱心,爱一切众生。人爱我,我爱他不难;人恨我,我爱他,这才是真功夫、真德行、真学问。造五逆十恶罪业的众生,我还是真诚、平等的爱他,因为我知道他有佛性。《三字经》云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我知道他的真心真性本善,我尊敬他、爱他。他染上一些不良习气,那不是真的,都是可以改的。所以,只要一念回头就是善人,恢复到本善。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,不能不知道。
又闻谤而不怒。虽谗焰薰天。如举火焚空。终将自息。
闻谤要若无其事。去年,有些人写长篇累牍的文章,刊登在报章杂志上,指著我的名字毁谤我、侮辱我,说我提倡《无量寿经》会集本是很大的罪过,误导念佛人。悟道法师把这些报纸传真给我,说要写文章来反驳。我告诉他:“随他去骂,一句话都不要说。”为什么?他骂累了就不骂了,与我不相干!文章随他写,他总有写累的一天。我们毫无反应,现在不就没事了。
要知道,两个人愈骂愈起劲。如果一个人骂,一个人不吭气,到最后他骂累了,自然就不骂了。旁观的人会说:“某人有修养,某人风度很差。”所以,哪个人高,哪个人低,不就很清楚了。由人批评,我们何必说一句话?何况骂人发脾气,对身体的伤害非常严重,三天都不能恢复。
你为什么要发脾气?他骂你,你很难过;他骂别人,你为什么不难过?他骂我“净空”,净空是假名,很多人都可以叫净空,我何必要接受?人家骂你,你就接受,是你傻、你愚痴!你听他骂像骂别人一样,与自己不相干,心平气和,冤就化解了,误会也化解了。
打架也是如此,两个人愈打愈起劲。如果一个人打,一个人不还手,那个打的人打几下就下不了台。这个方法对于喜欢打架的人很有效果。我在年轻的时候,遇到一些朋友发脾气,他打我,我不还手,他把我推倒,我就倒在地上不起来。旁边人看到,他在那里很难看,下不了台。要打,打不下手;不打,好像也没有办法收回。所以,不要跟人争,要保持好的友谊,帮助别人,成就自己,这是做人的道理。一切谗言,愈辩愈黑,不辩驳自然化解。
闻谤而怒。虽巧心力辩。如春蚕作茧。自取缠绵。怒不惟无益。且有害也。其余种种过恶。皆当据理思之。此理既明。过将自止。
这一桩事情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,自己要提高警觉,万万不可被境界所转。发一次脾气,不论时间长短,即使是一分钟,我们的心理、生理上的伤害,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恢复平静。如果每天发一顿脾气,对你的健康损失太大了,这是非常不值得。
“闻谤”,别人对我们的毁谤,在所难免。我们与大众相处,实在没有方法能令一切大众对我们的言行都感到满意;不但我们做不到,就是释迦牟尼佛也做不到。世尊在世时,常常找麻烦、毁谤侮辱、甚至于陷害的有提婆达多,内部僧团有六群比丘,外面有六师外道,这都是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的榜样。佛如何处理这些毁谤、陷害?不动心,用真诚、平等、慈悲来处理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所以,如果我们听到别人毁谤,还会发脾气,甚至于极力为自己辩护,这是自寻烦恼。因此,了凡先生在此地举了一个比喻,“如春蚕作茧,自取缠绵”。
“怒不惟无益,且有害也”,这是至理名言。因此,我们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满,就要记住,如何能在一生中不发脾气,这是修养功夫到家了。发脾气,对自己身心有害,对方也有害。如果我们能够忍受,能以不动心来处理,自他都得利益。自己得什么利益?定慧增长。定慧增长就是福德增长,定慧是因,福德是果。我们没有怨恨心,没有报复心,不跟他结冤仇,所以自他两利。这是菩萨道,这是菩萨学处,我们应当努力学习。当然,初学时有一定的困难,但是一定要懂这个道理,最初是极力的忍耐,若干年后就趋于自然。
“其余种种过恶,皆当据理思之。此理既明,过将自止”。我们日常生活,对人对事对物种种的过失、恶行,总得要想想道理,原因明白了,过失自然就消失。这是改过的第二个方法,比前面殊胜多了。
何谓从心而改。过有千端。惟心所造。吾心不动。过安从生。
这是究竟改过的道理,从心上改。人的过失,说之不尽!过失不必等到造作,起心动念时,过失已经形成了。我们从早到晚起了多少个妄念,多少个自私自利、损人利己的念头?这些过患都是唯心所造。所以,佛法的修行枢纽就是禅定。
无论是大乘小乘、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,无量法门,总而言之,都是修禅定。禅定是佛家修行共同的原则,只是修禅定的方法不相同。譬如,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禅定;净土宗是以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禅定,有持名、观想、观像的方法;教下用读诵经典的方法,有用持戒的方法。方法很多,无一不是修禅定。如果不是修禅定,那就不是佛法。何谓“定”?心在一切境界里,无论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就是禅定。
“吾心不动,过安从生”。起心动念就是过失,所以要在一切境界里,对人对事对物练习不起心,不动念。实在讲,在所有方法里,念佛的方法最方便、最容易。为什么?念头才动,立刻“阿弥陀佛”,用阿弥陀佛把念头打下去,念佛的用意在此地。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,就全错了。念佛无非是用佛号把妄念打掉,也就是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。念头不会不起,如果念头不起,你就是圣人了。凡人面对境界,哪有不起念的道理?古德常讲: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”你要觉悟得快,就是要把念头制止。不要管念头是善、是恶,立刻用“阿弥陀佛”取而代之,让心里只有这一念,不容许第二念,这叫念佛,这叫功夫。久而久之,念头自然不起,功夫就得力。如果念头还会起,功夫就不得力。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、行为,因此我们采取持名念佛的办法,在一切时一切处保持清净心。
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。不必逐类寻求。
“学者”,学佛的人,释迦牟尼佛的学生。释迦牟尼佛现在虽然不在了,他的经典还留在世间,我们依照经典的理论、方法来学习,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。“货”,物质享受。这些事情,凡人在所难免。这种境界现前,我们贪心起来了,贪色、贪名、贪享受;嗔恚心起来了,发脾气。贪嗔痴现前,就是过失,就是造业。这时怎么办?才有这个念头,马上换成“阿弥陀佛”,把好色的念头打掉,好名的念头打掉,贪图享受的念头打掉,发脾气的念头也打掉,念佛的功德在此地。用其他的方法当然也可以,但是念佛的方法最方便、最简单,也最有效果。许多的宗派法门,我也稍微涉猎,最后还是选择念佛法门,就是把妄想念头用一句佛号取而代之,把它换过来,逐渐妄念就少了。
境界现前,不是眼不看耳不听,而是眼看耳听,接触之下不动心。所以,种种过失不必一桩一桩去想,一桩一桩去改,那个多麻烦、多费事!六根接触境界,就如同看电影,“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,这就是佛教给我们从理上观,从心上改,非常有效。
但当一心为善。正念现前。邪念自然污染不上。如太阳当空。魍魉潜消。此精一之真传也。
我们要保持“一心为善”。什么是“为善”?念念为利益众生、利益社会、利益国家,就是一心为善。如果夹杂著利益自己的念头,你的善就不纯。自己的心纯善,行为当然纯善;要做到纯善,决定不能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。
“正念现前”,正念是对邪念说的,邪念就是错误的思想、错误的见解、错误的行为,这一种错误伤害社会,对自己也非常不利。伤害社会,伤害别人,将来果报在三途。眼前纵然得一点小利,与往后所受的果报相比,得不偿失!你得到的太少,付出的代价太大了,不值得!所以,时时保持著正念。纯正之念就是前面讲的“吾心不动”,外面境界了了分明,这是正念。
如何修正念,举例来说。现在每个家庭都有电视,看电视能不能修行?能。《金刚经》教导我们,“一切有…
《改造命运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训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