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一大師文集—修持
弘一大師著述
佛教之簡易修持法
淨土法門大意
淨宗問辨
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
勸人聽鍾念佛文
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
爲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
藥師如來法門略錄
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
藥師如來法門一斑
佛教之簡易修持法
我到永春的因緣,最初發起,在叁年之前。性願老法師常常勸我到此地來,又常提起普濟寺是如何如何的好。
兩年以前的春天,我在南普陀講律圓滿以後,妙慧師便到廈門請我到此地來。那時因爲學律的人要隨行的太多,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,不能夠收容,不得已而中止。是爲第一次欲來未果。
是年的冬天,有位善興師,他持著永春諸善友一張請帖,到廈門萬石岩去,要接我來永春。那時因爲已先應了泉州草庵之請,故不能來永春。是爲第二次欲來未果。
去年的冬天,妙慧師再到草庵來接。本想隨請前來,不意過泉州時,又承諸善友挽留,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。是爲第叁次欲來未果。
直至今年半個月以前,妙慧師又到泉州勸請,是爲第四次。因大衆既然有如此的盛意,故不得不來。其時在泉州各地講經,很是忙碌,因此又延擱了半個多月。今得來到貴處,和諸位善友相見,我心中非常的歡喜。自叁年前就想到此地來,屢次受了事情所阻,現在得來,滿其多年的夙願,更可說是十分的歡喜了。
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。我以爲談玄說妙,雖然極爲高尚,但于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。所以今天我所講的,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,約略說之。
因爲專尚談玄說妙,譬如那饑餓的人,來研究食譜,雖山珍海錯之名,縱橫滿紙,如何能夠充饑。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,即可入口。得充一飽,才于實事有濟。
以下所講的,分爲叁段。
一、深信因果
因果之法,雖爲佛法入門的初步,但是非常的重要,無論何人皆須深信。何謂因果?因者好比種子,下在田中,將來可以長成爲果實。果者譬如果實,自種子發芽,漸漸地開花結果。
我們一生所作所爲,有善有惡,將來報應不出下列:
桃李種 長成爲桃李——作善報善
荊棘種 長成爲荊棘——作惡報惡
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,消災得福,必須要厚植善因,努力改過遷善,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。如果常作惡因,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,哪裏能夠得到呢?
所以第一要勸大衆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,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。
二、發菩提心
“菩提”二字是印度的梵語,翻譯爲“覺”,也就是成佛的意思。發者,是發起,故發菩提心者,便是發起成佛的心。爲什麼要成佛呢?爲利益一切衆生。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?須廣修一切善行。以上所說的,要廣修一切善行,利益一切衆生,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?須不著我相。所以發菩提心的人,應發以下之叁種心:
一、大智心:不著我相 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,亦應隨分觀察。
二、二、大願心:廣修善行
叁、大悲心:救衆生苦
又發菩提心者,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:
一、衆生無邊誓願度:菩提心以大悲爲體,所以先說度生。
二、煩惱無盡誓願斷:願一切衆生,皆能斷無盡之煩惱。
叁、法門無量誓願學:願一切衆生,皆能學無量之法門。
四、佛道無上誓願成:願一切衆生,皆能成無上之佛道。
或疑煩惱以下之叁願,皆爲我而發,如何說是願一切衆生?這裏有兩種解釋:一就淺來說,我也就是衆生中的一人,現在所說的衆生,我也在其內。再進一步言,真發菩提心的,必須徹悟法性平等,決不見我與衆生有什麼差別,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。所以現在發願,說願一切衆生,有何妨耶!
叁、專修淨土
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,就應該努力地修持。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,深淺難易,種種不同。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,用力多而收效少。倘與根器相契合的,用力少而收效多。在這末法之時,大多數衆生的根器,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?說起來只有淨土宗。因爲泛泛修其他法門的,在這五濁惡世,無佛應現之時,很是困難。若果專修淨土法門,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,往生極樂世界,見佛聞法,速證菩提,比較容易得多。所以龍樹菩薩曾說,前爲難行道,後爲易行道,前如陸路步行,後如水道乘船。
關于淨土法門的書籍,可以首先閱覽者,初機淨業指南、印光法師嘉言錄、印光法師文鈔等。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。
近幾個月以來,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,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。這次到貴處來,匆促演講,不及預備,所以本說的未能詳盡。希望大衆原諒。
淨土法門大意
今日在本寺演講,適值念佛會期。故爲說修淨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。
修淨土宗者,第一須發大菩提心。無量壽經中所說叁輩往生者,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。觀無量壽佛經亦雲,欲生彼國者,應發菩提心。
由是觀之,惟求自利者,不能往生。因與佛心不相應,佛以大悲心爲體故。
常人謂淨土宗惟是送死法門。(臨終乃有用)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爲主。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,發救濟衆生之宏願。
修淨土宗者,應常常發代衆生受苦心。願以一肩負擔一切衆生,代其受苦。所謂一切衆生者,非限一縣一省、乃至全世界。若依佛經說,如此世界之形,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,有如此之多故。凡此一切世界之衆生,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,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。決不畏其多苦,請旁人分任。因最初發誓願,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。
譬如日。不以世界多故,多日出現。但一日出,悉能普照一切衆生。今以一人之力,負擔一切衆生,亦如是。
以上但雲以一人能救一切,是橫說。若就豎說,所經之時間,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。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,盡于未來,決不厭倦。因我願于叁惡道中,以身爲抵押品,贖出一切惡道衆生。衆生之罪未盡,我決不離惡道,誓願代其受苦。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,亦決不起一念悔心,一念怯心,一念厭心。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,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。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竟。
至于讀誦大乘,亦是觀經所說。修淨土法門者,固應誦阿彌陀經,常念佛名。然亦可以讀誦普賢行願品,回向往生。因經中最勝者,華嚴經。華嚴經之大旨,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。此經中說,誦此普賢願王者,能獲種種利益,臨命終時,此願不離,引導往生極樂世界,乃至成佛。故修淨土法門者,常讀誦此普賢行願品,最爲適宜也。
至于作慈善事業,乃是人類所應爲者。專修念佛之人,往往廢棄世緣,懶作慈善事業,實有未可。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,亦可爲生西之資糧也。
┌小乘、
┌一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。否則他人將謂淨土法門是┤消極的、
就以上所說┤複勸常讀行願品,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。 │厭世的、
└至于作慈善事業尤要。 └送死的。
因既爲佛徒,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,乃 若發心者,自無此
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、積極的。不起誤會。 譏評。
關于淨土宗修持法,于諸書皆詳載,無俟贅陳。故惟述應注意者數事,以備諸君參考。
淨宗問辨
古德撰述,每設問答,遣除惑疑,翼贊淨土,厥功偉矣。宋代而後,迄于清初,禅宗最盛,其所致疑多原于此。今則禅宗漸衰,未勞攻破。而複別有疑義,盛傳當時。若不商榷,或致诖亂。故于萬壽講次,別述所見,冀息時疑。匪曰好辨,亦以就正有道耳。
問:當代弘揚淨土宗者,恒謂專持一句彌陀,不須複學經律論等,如是排斥教理,偏贊持名,豈非主張太過耶?
答:上根之人,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,而決不應排斥教理。若在常人,持名之外,須于經律論等隨力兼學,豈可廢棄。且如靈芝疏主,雖撰義疏盛贊持名,然其自行亦複深研律藏,旁通天臺法相等,其明證矣。
問:有謂淨土宗人,率多抛棄世緣,其信然欤?
答:若修禅定或止觀或密咒等,須謝絕世緣,入山靜習。淨土法門則異于是。無人不可學,無處不可學,士農工商各安其業,皆可隨分修其淨土。又于人事善利群衆公益一切功德,悉應盡力集積,以爲生西資糧,何可雲抛棄耶!
問:前雲修淨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抛棄世緣,未審出何經論?
答:經論廣明,未能具陳,今略舉之。觀無量壽佛經雲: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。一者、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二者、受持叁歸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。叁者、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如此叁事,名爲淨業,乃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。無量壽經雲: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殖諸德本,至心回向,歡喜信樂,修菩薩行。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雲:佛告彌勒菩薩言:菩薩發十種心。一者、于諸衆生,起于大慈,無損害心。二者、于諸衆生,起于大悲,無逼惱心。叁者、于佛正法,不惜身命,樂守護心。四者、于一切法,發生勝忍,無執著心。五者、不貪利養,恭敬尊重,淨意樂心。六者、求佛種智,于一切時,無忘失心。七者、于諸衆生,尊重恭敬,無下劣心。八者、不著世論,于菩提分,生決定心。九者、種諸善根,無有雜染,清淨之心。十者、于諸如來,舍離諸相,起隨念心。若人于此十種心中,隨成一心,樂欲往生極樂世界,若不得生,無有是處。
問:菩薩應常處娑婆,代諸衆生受苦。何故求生西方?
答:靈芝疏主初出家時,亦嘗堅持此見,輕謗淨業。後遭重病,色力痿羸,神識迷茫,莫知趣向。既而病瘥,頓覺前非,悲泣感傷,深自克責,以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。志雖洪大,力不堪任也。大智度論雲:具縛凡夫有大悲心,願生惡世救苦衆生無有是處。譬如嬰兒不得離母。又如弱羽只可傳枝。未證無生法忍者,要須常不離佛也。
問:法相宗學者欲見彌勒菩薩,必須求生兜率耶?
答:不盡然也。…
《弘一大師文集—修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