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一大師文集—律學
弘一大師著述
余弘律之因緣
弘律願文
南山律苑住衆學律發願文
在家律要之開示
問答十章
征辨學律義八則
新集受叁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
佛說無常經敘
律學要略
余弘律之因緣
初出家時,即讀梵網合注。續讀靈峰宗論,乃發起學律之願。
受戒時,隨時參讀傳戒正範及毗尼事義集要。
庚申之春,自日本請得古版南山靈芝叁大部;計八十余冊。
辛酉之春,始編戒相表記。六月,第一次草稿乃訖。以後屢經修改,手抄數次。
是年閱藏,得見義淨叁藏所譯有部律及南海寄歸內法傳;深爲贊歎。謂較舊律爲善;故四分律戒相表記第一二次草稿中,屢引義淨之說,以糾正南山。其後自悟輕謗古德,有所未可,遂塗抹之。經多次刪改,乃成最後之定本。
以後雖未敢謗毀南山,但于南山叁大部仍未用心窮研;故印專習有部律。二年之中,編有部犯相摘記一卷、自行抄一卷。
其時徐霨如居士創刻經處于天津,專刻南山宗律書,費資數萬金,曆時十余年。
弘律願文
如是戒品,我今誓願受持、修學,盡未來際,不複舍離。以此功德,願我及衆生,無始已來所作衆罪,盡得消滅。若一切衆生所有定業,當受報者,我皆代受。遍微塵國,曆諸惡道,經微塵劫,備嘗衆苦,歡喜忍受,終無厭悔;令彼衆生先成佛道。我所發願,真實不虛,伏惟叁寶證知者。
演音自撰發願句叁種,行住坐臥,常常憶念,我所修持一切功德,悉以回施法界衆生;衆生所造無量惡業,願我一身代受衆苦。
誓舍身命,護持叁世一切佛法!
誓舍身命,救度法界一切衆生!
願代法界一切衆生,備受衆苦!
願護南山四分律宗弘傳世間!
南山律苑住衆學律發願文
中華民國二十二年,歲次癸酉五月二十六日。即舊曆五月初叁日。恭值
靈峰蕅益大師聖誕。學律弟子等,敬于諸
佛菩薩祖師之前,同發四弘誓願已;並別發四願:一願學律弟子等,生生世世,永爲善友,互相提攜,常不舍離。同學毗尼,同宣大法,紹隆僧種,普利衆生;一願弟子等學律及以弘法之時,身心安甯,無諸魔障,境緣順遂,資生充足;一願當來建立南山律院,普集多衆,廣爲弘傳。不爲名聞,不求利養;一願發大菩提心,護持佛法。誓盡心力,宣揚七百余年湮沒不傳之南山律教,流布世間。冀正法再興,佛日重耀;並願以此發宏誓願,及以別發四願功德、乃至當來學律一切功德,悉以回向法界衆生;惟願諸衆生等,共發大心,速消業障,往往極樂,
早證菩提!伏乞
十方一切諸佛
本師釋迦牟尼佛
極樂世界阿彌陀佛
觀世音菩薩摩诃薩
地藏菩薩摩诃薩
南山道宣律師
靈芝元照律師
靈峰蕅益大師,慈念哀愍,證明攝受!
學律弟子演音弘一 性常宗凝
照融廣洽 傳淨了識
傳正心燦 廣演本妙
寂聲誰具 寂明瑞曦
寂德瑞澄 騰觀妙慧
寂護瑞衛 廣信平願
在家律要之開示
凡初發心人,既受叁皈依,應續受五戒。倘自審一時不能全受者,即先受四戒叁戒,乃至僅受一二戒,都可。在家居士,既聞法有素,知自行檢點,嚴自約束,不蹈非禮,不敢輕率妄行。則殺生、邪淫、大妄語、飲酒之四戒,或可不犯;惟有在社會上辦事之人,欲不破盜戒,爲最不容易事。例如與人合買地皮房産,與人合做生意,報稅納捐時,未免有以多數報少數之事;因數人合夥,欲實報則人以爲愚。或爲股東所反對者有之。又不知而犯,與明知違背法律而故犯之事;如信中夾附鈔票,與手寫函件取巧掩藏,當印刷物寄,均犯盜稅之罪。凡非與而取,及法律所不許,而取巧不納,皆有盜取之心迹,及盜取之行爲,皆結盜罪。非但銀錢出入上,當嚴淨其心;即微而至于一草一木、寸紙尺線,必須先向物主明白請求,得彼允許,而後可以使用。不待許可而取用、不曾問明而擅動;皆有不與而取之心迹,皆犯盜取盜用之行爲,皆結盜罪。......(按:下文佚失,俟得全文,再續載之。)
問答十章
問:近世諸叢林傳戒之時,皆令熟讀毗尼日用切要(俗稱爲五十叁咒),未審可否?
答:蕅益大師曾解釋此義,今略錄之。文雲:“既預比丘之列,當以律學爲先。今之願偈(即當願衆生等),本出華嚴。種種真言,皆屬密部。論法門雖不可思議,約修證則各有本宗。收之則全是,若一偈、若一句、若一字,皆爲道種。撿之則全非,律不律、顯不顯、密不密、僅成散善;此正法所以漸衰,而末運所以不振。有志之士,不若專精戒律,辦比丘之本職也”。
(十誦:諸比丘廢學毗尼,便讀誦修多羅、阿毗昙,世尊種種诃責。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等。多有上座長老比丘學律。)
問:百丈清規,頗與戒律相似;今學律者,亦宜參閱否?
答:百丈于唐時編纂此書,其後屢經他人增刪。至元朝改變尤多,本來面目,殆不可見;故蓮池、蕅益大師力诋斥之。蓮池大師之說,今未及檢錄。唯錄蕅益大師之說如下。文雲:“正法滅壞,全由律學不明。百丈清規,久失原作本意;並是元朝流俗僧官住持,杜撰增飾,文理不通。今人有奉行者,皆因未谙律學故也。”又雲:“非佛所製,便名非法;如元朝附會百丈清規等”。又雲:“百丈清規。元朝世谛住持穿鑿,尤爲可恥。”按律宗諸書,浩如煙海。吾人盡形學之,尚苦力有未及。即百丈原本今仍存在,亦可不須閱覽;況僞本乎?今宜以蓮池、蕅益諸大師之言,傳示道侶可也。.
問:今世俗衆,乞師證明受皈依者,辄稱皈依某師,未知是否?
答:不然!以所皈依者爲僧伽,非唯皈依某師一人故。蕅益大師雲:“皈依僧者,則一切僧皆我師也。今世俗士,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,竊竊然矜曰:吾爲某知識、某法師門人也!彼知識法師者,亦竊竊然矜曰:彼某居士、某宰官皈依于我者也!噫!果若此,則應曰: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結交一大德可也。可雲皈依僧也與哉!”
問:近世弘律者,皆宗蓮池大師沙彌律儀要略,未知善否?
答:沙彌戒法注釋之書,以蕅益大師所著沙彌十戒威儀錄要,最爲完善;此書揚州刻版,共爲一冊,標名曰沙彌十法並威儀。價金僅洋一角余,若與初學之人講解沙彌律者,宜用此書也。蓮池大師爲淨土大德,律學非其所長。所著律儀要略中,多以己意判斷,不宗律藏;故蕅益大師雲:“蓮池大師專弘淨土,而于律學稍疏”(見梵網合注緣起中。今未檢原書,略述其大意如此)。又雲:“律儀要略,頗有斟酌,堪逗時機,而開遮輕重忏悔之法,尚未申明。”以此諸文證之,是書雖可導俗,似猶未盡善也。
問:沙彌戒第十,,不捉持金銀;今人應依何方法,乃能不犯此戒?
答:根本有部律攝雲:比丘若得金銀等物,應覓俗衆爲淨施主;即作施主物想捉持無犯。雖與施主相去甚遠,若以後再得金銀等,應遙作施主物心而持之。乃至施主命存以來,並皆無犯。若無施主可得者,應持金銀等物,對一比丘作是說:“大德存念!我比丘某甲得比不淨財,當持此不淨財,換取淨財”。叁說已;應自持舉,或令人持舉,皆無犯也(以上錄律攝大意,非全文也)。
問:今世傳戒,皆聚集數百人,並以一月爲期,是佛製否?
答:佛世,凡受戒者,由剃發和尚爲請九僧,即可授之;是一人別授也。此土唐代雖有多人共受者,亦止一二十人耳。至于近代,唯欲熱鬧門庭,遂乃聚集多衆;故蕅益大師嘗斥之雲:隨時皆可入道,何須臘八及四月八。難緣方許叁人,豈容多衆至百千衆也。至于受戒之時,不足半日即可授了,何須多日。且近代一月聚集多衆者,亦只令受戒者,助作水陸經忏及其他佛事等,終日忙迫,罕有余暇。受戒之事,了無關系;斯更不忍言矣。故受戒決不須多日。所最要者,和尚于受前受後,應負教導之責耳。唐義淨叁藏雲:豈有欲受之時,非常勞倦。亦既得已,戒不關懷,不誦戒經,不披律典。虛沾法伍,自損損他;若此之流,成滅法者!蕅益大師雲:夫比丘戒者,乃是出世宏規,僧寶由斯建立。貴在受後修學行持,非可僅以登壇塞責而已;是故誘誨獎勸宜在事先,研究討明功須五夏。而後代師匠,多事美觀。遂以平時開導之法,混入登壇秉授之次;又受時雖似殷重,受後便謂畢功。顛倒差訛,莫此爲甚。(菩薩戒,另受)
問:今世傳戒,有戒元、戒魁等名,未知何解?
答:此于受戒之前,令受戒者出資獲得;與清季時,捐納功名無異。非因戒德優劣而分也。此爲陋習,最宜革除。
問:末世授戒,未能如法,決不得戒。未識更依何方便,而能獲得比丘戒耶?
答:蕅益大師雲:“末世欲得淨戒,舍此占察輪相之法,更無別途”。蓋指依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所立之占察忏法而言也。按占察經雲:“(先示忏法大略)未來世諸衆生等,欲求出家,及已出家,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衆,其心疑惑,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。但能學發無上道心,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已。(禮忏七日之後,每晨以身口意叁輪叁擲,皆純善者,即名得清淨相)。其未出家者,應當剃發,被服法衣,仰告十方諸佛菩薩,請爲師證。一心立願稱辯戒相。先說菩薩十根本重戒,次當總舉菩薩律儀叁種戒聚。所謂攝律儀戒(五、八、十具等)、攝善法戒、攝化衆生戒。自誓受之,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,名爲比丘、比丘尼”。故蕅益大師于叁十五歲退爲沙彌,遂專心禮占察忏法,至四十七歲正月初一日,乃獲清淨輪相,得比丘戒。
已前:
約有戒論 退爲出家優婆塞,成時、性旦並受長期八戒。
約無戒論 自誓受叁皈、五戒。長期八戒,菩薩戒少分。
授比丘戒緣,第四心境相應。
或心不當境、或境不稱心、或心境俱不相應;並非法故。
問:若已破四重戒者,猶得再受比丘戒耶?
答:在家之人,或破五戒、八戒中四重。出家之人,或破沙彌、沙彌尼、式叉摩那、比丘、比…
《弘一大師文集—律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