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叁者所觀人爲善友,十四者隨所聞是正法,十五者所觀人爲惡友,十六者隨所聞非正教,十七者所觀人有實德,十八者所觀人無實德,十九者所觀義不錯謬,二十者所觀義是錯謬,二十一者有所誦不錯謬,二十二者有所誦是錯謬,二十叁者所修行不錯謬,二十四者所見聞是善相,二十五者有所證爲真實,二十六者有所學是錯謬,二十七者所見聞非善相,二十八者有所證非正法,二十九者有所獲邪神持,叁十者所能說邪智辯,叁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(謂妖鬼通,非道眼也),叁十二者應先習觀智道,叁十叁者應先習禅定道,叁十四者觀所學無障礙,叁十五者觀所學是所宜,叁十六者觀所學非所宜,叁十七者觀所學是宿習,叁十八者觀所學非宿習,叁十九者觀所學善增長,四十者觀所學方便少,四十一者觀所學無進趣,四十二者所求果現未得,四十叁者求出家當得去,四十四者求聞法得教示,四十五者求經卷得讀誦,四十六者觀所作是魔事,四十七者觀所作事成就,四十八者觀所作事不成,四十九者求大富財盈滿,五十者求官位當得獲,五十一者求壽命得延年,五十二者求世仙當得獲,五十叁者觀學問多所達,五十四者觀學問少所達,五十五者求師友得如意,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,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,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,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,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,六十一者觀所慮得和合,六十二者所觀人心懷恚,六十叁者求無恨得歡喜,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,六十五者所觀人心歡喜,六十六者所思人得會見,六十七者所思人不複會,六十八者所請喚得來集,六十九者所憎惡得離之,七十者所愛敬得近之,七十一者觀欲聚得和集,七十二者觀欲聚不和集,七十叁者所請喚不得來,七十四者所期人必當至,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來,七十六者所觀人得安吉,七十七者所觀人不安吉,七十八者所觀人已無身,七十九者所望見得睹之,八十者所求覓得見之,八十一者求所聞得吉語,八十二者所求見不如意,八十叁者觀所疑即爲實,八十四者觀所疑爲不實,八十五者所觀人不和合,八十六者求佛事當得獲,八十七者求供具當得獲,八十八者求資生得如意,八十九者求資生少得獲,九十者有所求皆當得,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,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獲,九十叁者有所求得如意,九十四者有所求速當得,九十五者有所求久當得,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損失,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,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,九十九者觀所失求當得,一百者觀所失求不得,一百一者觀所失自還得,一百二者求離厄得脫難,一百叁者求離病得除愈,一百四者觀所去無障難,一百五者觀所去有障難,一百六者觀所住得安止,一百七者觀所住不得安,一百八者所向處得安快,一百九者所向處有厄難,一百一十者所向處爲魔網,一百一十一者所向處難開化,一百一十二者所向處可開化,一百一十叁者所向處自獲利,一百一十四者所遊路無惱害,一百一十五者所遊路有惱害,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惡饑馑起,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惡多疾疫,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國豐樂,一百一十九者君無道國災亂,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災亂滅,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惡國將破,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國還立,一百二十叁者觀所避得度難,一百二十四者觀所避不脫難,一百二十五者所住處衆安隱,一百二十六者所住處有障難,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衆不安,一百二十八者閑靜處無諸難,一百二十九者觀怪異無損害,一百叁十者觀怪異有損害,一百叁十一者觀怪異精進安,一百叁十二者觀所夢無損害,一百叁十叁者觀所夢有損害,一百叁十四者觀所夢精進安,一百叁十五者觀所夢爲吉利,一百叁十六者觀障亂速得離,一百叁十七者觀障難漸得離,一百叁十八者觀障亂不得離,一百叁十九者觀障亂一心除,一百四十者觀所難速得脫,一百四十一者觀所難久得脫,一百四十二者觀所難受衰惱,一百四十叁者觀所難精進脫,一百四十四者觀所難命當盡,一百四十五者觀所患大不調,一百四十六者觀所患非人惱,一百四十七者觀所患合非人,一百四十八者觀所患可療治,一百四十九者觀所患難療治,一百五十者觀所患精進差,一百五十一者觀所患久長苦,一百五十二者觀所患自當差,一百五十叁者觀所患向醫堪能治,一百五十四者觀所療是對治,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藥當得力,一百五十六者觀所患得除愈,一百五十七者所向醫不能治,一百五十八者觀所療非對治,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藥不得力,一百六十者觀所患命當盡,一百六十一者從地獄道中來,一百六十二者從畜生道中來,一百六十叁者從餓鬼道中來,一百六十四者從阿修羅道中來,一百六十五者從人道中而來,一百六十六者從天道中而來,一百六十七者從在家中而來,一百六十八者從出家中而來,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養來,一百七十者曾親供養賢聖來,一百七十一者曾得聞深法來。一百七十二者舍身已入地獄,一百七十叁者舍身已作畜生,一百七十四者舍身已作餓鬼,一百七十五者舍身已作阿修羅,一百七十六者舍身已生人道,一百七十七者舍身已爲人王,一百七十八者舍身已生天道,一百七十九者舍身已爲天王,一百八十者舍身已聞深法,一百八十一者舍身已得出家,一百八十二者舍身已值聖僧,一百八十叁者舍身已生兜率天,一百八十四者舍身已生淨佛國,一百八十五者舍身已尋見佛,一百八十六者舍身已住下乘,一百八十七者舍身已住中乘,一百八十八者舍身已獲果證,一百八十九者舍身已住上乘。
二詳列竟。
善男子!是名一百八十九種善惡果報差別之相。
初明占竟。
如此占法,隨心所觀主念之事,若數合與意相當者,無有乖錯,若其所擲所合之數,數與心所觀主念之事不相當者,謂不至心,名爲虛謬,其有叁擲而皆無所見者,此人則名已得無所有也。
但能至心,無不相當,有不相當,秖因不至心耳。問:若是已得無所有人,豈有疑惑而待占耶?答:俱解脫人,得無生智,則不待占。慧解脫人,但得盡智,設遇障緣,仍能暫退,故須占察也。如佛在世,有一羅漢將證頻退,至第七返,便自斷命而入涅槃,佛亦不能勸谕令止。故知叁世果報,雖皆虛妄,翳苟未盡,空華曆然,執之則墮邪常,撥之則爲斷見,悟之則緣生無性,無性緣生,當下皆即事事無礙法界矣。初明自占竟。
複次,善男子!若自發意,觀于他人所受果報,事亦同爾。
一切父母親緣,師徒同學,若存若亡,欲知各各叁世果報,皆可至心代爲占察也。
若有他人不能自占,而來求請欲使占者,應當籌量觀察自心,不貪世間,內意清淨,然後乃可如上歸敬修行供養,至心發願而爲占察。不應貪求世間名利,如行師道,以自妨亂。
如行師道,謂如世間蔔相等師,行邪道也。邪人行正法,正法亦成邪故。
若內心不清淨者,設令占察而不相當,但爲虛謬耳。
既涉貪求,決無感應,大士所立妙法,斷不可假借也。二詳示占法竟。
複次,若未來世諸衆生等,一切所占,不獲吉善,所求不得,種種憂慮,逼惱怖懼時,應當晝夜常勤誦念我之名字。若能至心者,所占則吉,所求皆獲,現離衰惱。
占雖不吉,若能至心稱名,亦可轉禍爲福也。准此則所占雖吉,若恣情放逸,不更修善,亦當不久還受衰惱矣。噫!不依一實境界修二種觀,證無生忍,甯免叁世果報哉!初示占察法竟。
爾時,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:雲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?
上來已爲末世鈍根,巧設除疑轉障之法,然而障轉疑除之後,正可進趣大乘;欲趣大乘,必假方便,故今特問之也。
地藏菩薩摩诃薩言:善男子!若有衆生欲向大乘者,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。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,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,因修信解力增長故,速疾得入菩薩種性。
最初所行根本之業,即大佛頂經所謂最初方便也。一實境界,謂如來藏自性清淨心,惟一實相,更無他物,即大佛頂經所謂陰入處界七大,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。依此不生不滅爲本修因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,中間永無諸委曲相,故能速入菩薩種性。
所言一實境界者,謂衆生心體,從本以來,不生不滅,自性清淨,無障無礙,猶如虛空,離分別故。
衆生,指十法界一切有情也。十界衆生,同一心體,迷之而爲蜎飛蠕動,心體無減;悟之而爲諸佛菩薩,心體無增。以一切十界,從來無有二心,惟是一心真體。又一一含生,即具心之全體,非是心之少分。良由心體絕待,不可割裂,無有方隅,不思議故。譬如日光,遍照一切隙中,一一隙中,皆見日之全體大用,非是日之少分。又一刹那中所見日光,即是亘古亘今日光,除此現前日光之外,更無過去未來日光。可別貯積何處。夫日光僅是色法,尚爾不可思議,況一心靈妙而不爾耶!又如人世歲朝,則普天下人同增一歲,秖一歲朝,人人各得其全,不可分此一歲以爲多分,使天下人各得少分;又不可謂天下之人各增一歲,遂使共成多多歲朝。夫歲時僅是假法,尚爾不可思議,況一心實體而不爾耶。是故不論昏迷倒惑蠢動含靈,現前一念心體,無不從本以來,不生不滅,乃至離分別故;非待成佛之後,方證不生不滅乃至離分別也。從本不生不滅者,譬如翳目見空中華,華即是空,故有翳時,華本不生;縱翳盡時,華本不滅,以無實華可滅故也。衆生于無生滅中,妄見生滅。生實不生,滅實不滅也。從本自性清淨者,譬如煙霧騰于虛空,虛空之性原無垢染,衆生于清淨中,妄見垢染,垢染自性恒清淨也。從本無障無礙者,譬如方圓器妄現方圓空,空體原無方圓。衆生于無障礙體中,妄見障礙,障礙即無障礙也。猶如虛空離分別故者,譬如虛空,離四句,絕百非,不可謂有,不可謂無,無分際,無動搖,無形質,無方隅,無彼此,無內外,無生無滅,無垢無淨,無在無不在,離諸戲論,不可分別,一切衆生現前一念心性,亦如是也。此是直指現前一念昏迷倒惑心體本來如此,故雲:一切…
《占察善惡業報經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