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叁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九叁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目首菩薩偈頌第八首看起:

  

  【亦如淨滿月,普照于大地,佛福田亦然,一切處平等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,「月光普照,喻佛平等,佛上諸迹,雖隨機現,要且無私」。前面第七首是以太陽來做比喻,「日出時,照耀于世間」。這一首偈是用月光,月光照耀于世間,跟日光的意義相同。爲什麼說日光除黑暗,月光比喻佛的平等,這裏面差別在哪裏?實在說,語言、經文已經暗含著,我們這世間光明的來源是日光。太陽本身發光,月亮本身沒有光明,月光,現在我們知道得很清楚是陽光的反射。中國古人常常把月光比喻作清涼,不像陽光,陽光炎熱,在日光下面不舒服,可是月光下面清涼自在,這是說明我們對于日月光明的感受。

  

  所以月有清淨、平等的意思,清淨就平等,平等就清淨。尤其是我們在水邊看月亮,水一定要平,沒有波浪,月亮才顯得非常的清楚,顯它的美。如果這個地方的水有波浪、混濁,月亮影子就不能現在水裏頭。從這個意思來看月光普照,清淨平等的意思才能夠顯示得出來。世間人古今中外,愛月是人之常情,尤其是滿月的時候。滿月的日子並不多,一個月頂多叁天,我們算農曆講十四、十五、十六。十叁,月看不到圓的相,十四接近圓,十五是滿月,十六的月亮跟十四差不多,可是十七它就明顯的欠缺了,所以頂多一個月只有叁天。于是人們對于滿月就特別的珍惜,一個月才遇到一次。不像太陽,太陽是天天看到都是圓滿、都沒有欠缺的,除非是陰天下雨。不像滿月出現的時間少,少就顯得它可貴,顯得它特別可愛。

  

  表法的意思,清涼大師在末後這一句裏給我們顯示出來。「佛上諸迹」,這就是前面所講的種種比喻,都有深遠、廣泛表法的義趣。「雖隨機現」,確實是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底下一句是「要且無私」,日光、月光普照大地沒有私心,沒有說這個我喜歡,我照你,那個我不喜歡,我不照你,沒有這個現象,普照。普照沒有差別、沒有私心,與性德就相應,與本善就相應。那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自己,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什麼叫大慈大悲?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講的光明普照。

  

  日,特別是講的智慧,從體上說,月光比喻是完全從作用上說,智慧之體能斷愚癡。愚癡也有許許多多種類不同,智慧能斷一切癡。在佛法術語裏面稱之爲無明煩惱,見思、塵沙定功可以伏,不能轉。智慧開了,轉煩惱成菩提,轉生死爲涅槃,那個轉就是此地滅除的意思。煩惱沒有了,永遠沒有了,無量的煩惱變成無量的智慧,這是日喻的主要意思。月光普照比喻智慧的起用(起作用),也是恒順衆生,也是隨心應量。這裏頭就怕我們初學的人誤會佛菩薩有私心,爲什麼對那個人說大乘法,給這個人說小乘法,給那個人說實教,跟這個人說權教;或者用顯教度,或者用密教度,那佛說法淺深廣狹完全不同。佛有分別嗎?佛沒有分別。何以沒有分別?

  

  佛法裏頭很多比喻,比喻擊鼓,佛用這個比喻用得很多。由此可知,在古時候這鍾鼓就用了,我們擊鼓擊得重,那鼓響的聲音就大,響的時間就長;我們輕輕敲它,它響的聲音小,時間也短。是不是鼓有分別?鼓沒有,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,不叩則不鳴。鼓有沒有心?沒有心,沒有心就是沒有私,平等的。諸佛如來心平等、心清淨,什麼樣的人來向佛請教,佛怎麼樣給他開導,這應機說法,所以隨機不同。大乘根性的人來向佛請教,佛一定給他說大乘法;小根性的人來,佛一定給他講小乘法;人天根性的人來,一定給他講人天法;密教根性的人來,一定給他說密法。凡是跟佛接觸的人,無不皆大歡喜。《法華經》裏面,佛用下雨來做比喻,雨水落下來是平等的,沒有厚薄,大樹吸收的水分多,小草吸收的水分少,各皆滿足它們的需要。佛光普照,說法利生隨順根性,佛哪有法好說!這是我們從迹象上說。

  

  如果從理上講意思更深,佛代表什麼?佛代表自性,一點都不假。我們淨宗常講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。我們見到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的,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是唯心所現,是心現。我們跟心性相應才能往生,跟心性不相應,淨土雖然在面前,你不認識,你不得利益,這是理。它有很深的理在裏頭,我們不能不明了。

  

  我們今天學這一首偈,怎麼學法?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當中,特別是在處事待人接物之時,常常想到月光,我們的心要像月亮那樣清涼、無私、普照。人生在這個世間,修行證果要靠什麼?這不能不知道,不是因。因,一切衆生都有佛性。佛性是什麼?佛性是我們成佛的親因緣。四緣生法,親因緣,親因緣一切衆生各個具足,所以不是靠親因,靠什麼?靠緣。緣裏頭最重要的增上緣,雖然講修行證果,所緣緣跟無間緣重要。所緣緣跟無間緣怎麼來的?你遇到好的老師,好的善友,好的修學環境,你的所緣緣、無間緣起來了,起作用了。所以這兩種緣是增上緣給你帶起來的。

  

  增上緣最重要是人事環境。換句話說,說來說去,最後還是歸到人緣要好,人要跟人結善緣,不可以跟人結惡緣。自己縱然再有福報,福報再大,你沒有人緣,你想做一點好事,處處有障礙、行不通,沒人幫助你,你的生活就很辛苦。那個人緣好的人,他沒有福報,他不受罪,爲什麼?幫助的人很多,每個人都想拉他一把,每個人都想幫助他,人緣多重要!

  

  我們早年追隨李老師學經教,李老師常常叮咛囑咐我們這一班學生要知道結法緣。實在講,我們這一批學生裏面,環境好的不多,頂多一半。我們只有二十幾個同學,有十幾個環境不好,用現在的話說,低收入,自己叁餐都很勉強,哪有錢去布施結緣?我們向老師請教,我們很想跟人結緣,我們用什麼結緣?老師說:結緣不一定要錢,笑面迎人,謙卑處世就結了緣。這才明了才想到什麼?這寺廟一進門口,天王殿當中供的布袋和尚,彌勒菩薩。我們就想起來那就是佛法跟一切衆生結歡喜緣,滿面笑容,誠誠懇懇沒有一絲毫虛僞。懂得尊重別人,自己謙虛卑下,人就歡喜,結緣不要花錢。我們這才恍然大悟,一切時一切處,記住跟人結歡喜緣。

  

  功夫,是要常常檢點自己的過失。怎麼個檢點法?沒有人說你過失,這是真的,誰都不願意得罪人,沒有人說過失。古時候說過失的兩個人,一個是你的父母,一個是你的老師,這兩個人有責任,看到你過失一定會教導你。還有半個人,半個人是什麼人?是你最好的朋友,看到你的過失有義務來勸導你。但是勸導事不過叁,勸你一次你還沒有改,勸你第二次你還沒有改,勸你第叁次不改,以後再不勸了,再勸什麼?再勸就變成冤家,事不過叁。所以改過自新只有一個方法,自己靠自己,那依什麼?依經教,天天讀經。經典裏面,佛教我們要做的,我們做到了沒有,這就能反省到。佛教我們做的,我們沒有做到,這是我們的過失,我們從明天起要認真努力去做;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在這做這也是過失。

  

  佛教我們不能做的,一定是不善;佛教我們一定做的,那一定是善法。教育沒有別的,斷惡修善而已,這佛家的。儒家也不例外,中國古聖先賢,你看《禮記》裏面所講的,《學記》裏所說的教育,什麼是教育?「長善救失」,失是過失,過失要救它,就是要改正它,善要增長。不就是佛法講的斷惡修善嗎?一個意思!可見得世出世間的聖賢教人就是教斷惡修善。斷惡修善的標准,一定要用聖人的教誨,有些語言文字沒有說到的,但不是善法,你要知道,要改過;是善法,那我們認真要去做。律儀戒是說到的,有規定的;攝善法戒你要通其義,沒有這個文字,不能不知道。

  

  有很多人抽煙,學佛的人,甚至于出家的法師:這個戒條裏頭沒有,佛戒酒沒有說戒煙。那我們要問,煙對于身體有沒有好處?抽煙這個威儀好不好?抽煙會不會讓別人起厭煩?有這些事實存在,你就曉得,抽煙對身體不好,對別人影響也不好。要不要戒?佛雖然沒有說,要戒,不能說佛沒說的,你就可以做。佛沒說的太多了,你要懂得佛的意思,不一定等佛說。攝律儀戒,攝善法戒,這都要我們自己明白義理,知道哪些是善應該做的,哪些是不善不能做,不必要等佛說。

  

  說到這樁事情,我們常常在道場裏面看到化小緣,這個事情雖然古時候也有,古人用心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。佛陀在世沒有化緣的,佛接受一切衆生的供養,但是,佛絕對沒有開口向衆生要求什麼,沒有。當然佛陀當年在世沒有建道場,他們的道場是山林樹下,找一棵大樹很蔭涼,佛坐在那個地方,大家圍繞著,這就講經說法。大家在一起修行,並沒有房屋、房舍的建築,沒有。以後這些國王、大臣、居士、長者,這是富貴人家他們有花園,有庭院,有別墅,提供佛跟弟子們居住,在這裏面講經教學,佛也接受,那是什麼?借用,佛決定不要人捐送給他。佛已經出家了,人家再送一個房子給你,那你不又回家去了嗎?哪有這種道理?這不可以,借用可以。

  

  這是我過去講經常常說,供養佛菩薩的精舍,佛菩薩只要使用權,不要所有權。所有權還是主人的,你看像從前這諸位都知道的,祇樹給孤獨園,財産是誰的?給孤獨長者的,不是釋迦牟尼佛的。佛在這地方講經說法,他供養這個地方,接待佛;佛離開之後,沒有後顧之憂,還給長者了,你說他生活多麼自在。

  

  佛教傳到中國,諸位讀曆史你就曉得,是漢明帝派特使到印度去請法,走到西域就遇到印度一些出家人在那邊弘法,使者就禮請他們到中國來,所以是皇帝的賓客,當然國家接待。以後談得很投機,中國人希望他們長住在這個地方,這請佛住世。希望長住在這個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