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二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育就是愛的教育之擴大。佛法講「大慈大悲」,你看基督教、天主教,「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」。伊斯蘭教,伊斯蘭教稱上帝稱安拉,是阿拉伯語,「安拉確實是仁慈的」。這個慈悲、愛、仁慈,源頭在哪裏?源頭就在父子有親。現在這個父子有親,一年還象樣,叁年就變質了。你看小朋友六、七歲的時候,他就有謀害父母的念頭,親情沒有了,這親愛沒有了,愛變成恨了。這是什麼原因?原因很簡單,那個愛、親愛你沒有好好的把它保持,你疏忽了,你把它失掉了。到後來發現,你想再找回來,可不是那麼簡單。

  

  這些年來,確實有一些仁人志士,在國內大力提倡兒童讀經,希望從這個地方把倫理道德再引發出來,産生很好的效果。現在國家對這個很重視,好事情!「中國少兒基金會」告訴我,中國的少兒(也就是小學以下的),大概十歲以下有叁億多人,叁億六千萬,占全世界大概是兒童的百分比好象是六分之一,比例相當可觀。全世界六個兒童就有一個是中國人,叁億六千萬。現在對于兒童教育非常重視,好事情,我們聽了非常歡喜。國際間對這事情逐漸也重視了,所以我這個月底,大概就是下個星期,我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邀請,在巴黎我們舉行一次座談會。人不多,只有十幾個人,討論一個主題是什麼?全世界的倫理道德教育。我們非常希望把中國傳統的教學介紹給聯合國,希望聯合國在全世界去推動。

  

  這一樁事情我們要知道,我們絕對不是說,我是中國人,一切都是中國好,這是人家很難接受的。我們在國際上告訴大家,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,任何一個民族,他們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東西,都是人類智慧的財産,都是人類經驗的結晶,全世界任何一個人都有繼承的權利,好東西!我們應當要學習。中國有五千年完整的曆史,重視教育,對于這教育的經驗非常豐富,絕對不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誇耀自己,不是,我們是站在很客觀的立場上來觀察。像過去七0年代,英國湯恩比博士所說的(現在這個人還在);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先生,這歐洲人,他們知道,他們也非常強調,不可以忽略中國五千年傳統的曆史、智慧、經驗、教學,應該要學習。

  

  現在全世界著名的大學都有漢學系,當然他們開的課程很多,我相信內容也很豐富,可是效果不彰。這是什麼原因,這要很細心去觀察、去探索,他們所看到的、所重視的,像植物一樣,他重視花果。這花開得美,果很甜,忽略了根本。中國的智慧、經驗是真豐富,爲什麼你學不到?你讀那麼多中國的典籍,你爲什麼沒學到?不但外國人沒學到,我們中國人自己本身也沒學到。什麼原因?疏忽了最基礎的家庭教育,所以我說沒有根。中國古聖先賢傳統教育,「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」,是家庭教育。所以我說,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質是家庭,我這一次應邀到聯合國去訪問,主要就是把這一句話介紹、告訴他們。

  

  中國東西是好,從哪裏學?從《弟子規》學。現在怎麼個學法?男女老少大家一起學。爲什麼?做父母的、做祖父的沒學過,現在你叫小孩來學,你自己沒有學,他不服。小孩慢慢長大,到了叁歲麻煩就來了,他看你叫我做,你爲什麼沒有做到?他會質問你,所以到五、六歲他就反抗。大人做到了,他很歡喜,他沒有話說,他認爲這是天經地義。所以現在這個教育是男女老少大家一起學,全民教育。我們要培訓一批好的老師,這個老師,每個老師自己一定做到;他不做到,他就沒有辦法教這門課程,要自己做到。

  

  學佛的,佛門,佛門一定要把十善業道做到,淨業叁福頭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所以我說《十善業道經》是建立在《弟子規》的基礎上;沒有《弟子規》的基礎,十善業道決定做不到。大乘佛法裏頭就變質了,這『佛福田』就有了問題;本來是良田,真的得福,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。所以今天我們一定從根本做起,修行從哪裏修?從《弟子規》修,從《十善業道》修,你有根。然後這八萬四千法門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會有成就;如果你不在根上下功夫,不認真把它做好,你這一生會空過,到老死一事無成。那就是從前李老師常講的,該怎麼生死,還是怎麼生死,你還是搞六道輪回,你念佛都不能往生。諸位要曉得,念佛往生的人都是有淨業叁福的基礎,你叁福頭一條都沒有做到,後頭兩條那就不要想了。

  

  「藥喻」是除煩惱障,「日喻」是除所知障,太陽出來的時候,『照耀于世間』,佛福田也是這樣的。『滅除諸黑暗』,清涼大師在《疏》裏面注的雖然不多,把經義、精華點出來了,「即一之多」。你看前面藥喻「即多之一」,這裏是「即一之多,無幽不燭,大小之暗並除」。所以這一首偈是講斷所知障。所知不是障,你應該要知道的,所知怎麼會是障?今天怎麼樣?有一種障,障礙了我們的所知,我們稱它作所知障。跟煩惱不一樣,煩惱本身就是障礙,所知本身不是障礙,就是障礙了我們的所知,這個障比煩惱障還難破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下一堂再學習這首偈。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繼續看第七首偈:

  

  【亦如日出時,照耀于世間,佛福田如是,滅除諸黑暗。】

  

  前面跟諸位同學說過,這一首是破所知障,所知障跟煩惱障的性質不相同。煩惱是貪瞋癡慢疑,這個疑是對于聖賢教誨的疑惑。末後一個惡見,惡見就是錯誤的見解,錯誤的見解也有五大類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合起來稱爲十使。這是佛學的名詞,稱之爲見思煩惱。它本身就是煩惱,本身就是障礙。所知的性質跟它恰恰相反,所知是智慧,智慧不是煩惱,智慧是我們學習終極的目標。佛法常講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智慧。智慧開了之後,所有一切問題都解決了,所有一切障難都化解了。現在這個世界上,許多人都在憂慮怎麼樣化解沖突。沖突很多,無量無邊,智慧一開沖突都沒有了,矛盾沒有了,對立沒有了。「即一之多」,智慧是一,能滅除種種黑暗,黑暗就是愚癡。所以真實智慧很不容易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

  『佛福田』裏面具足戒定慧叁學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。修學的次序,宗門、教下、顯教、密教,包括我們淨土法門,古德說這個法門「易行道,萬修萬人去」。祖師大德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,沒有說錯,爲什麼現在修學會有這麼多困難?當然我們學的人兩種障具足,煩惱障跟所知障統統都有,這個易行道也就不容易了。這些年來我們深深有感于是。所以古人說得好,凡是一個成功的人,一定是經過許許多多次的失敗,在失敗當中吸取經驗教訓,不斷的改進,到最後成功了。這個話很有道理,我們大家聽了都會點頭、都能肯定。我們學佛,我從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我就很歡喜、很認真的學習,今年五十四年了。五十四年當中不知道遭遇多少困難、多少挫折,我很冷靜、很細心的檢討思惟,把這個病根找到。

  

  佛在經教裏面講得非常清楚,我們的修學,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寫了個緣起。緣起是我寫的,用韓館長的名義發表的,提出了我們修行的綱領五個科目。這五個科目很多大德看了都很歡喜,簡單、明了、容易記;你要是太深、太多了,記不住,你沒有辦法落實,那就等于零,所以愈簡單愈好。我們的五個科目,第一個是「淨業叁福」,這是根本依,我們依靠的根本。爲什麼?叁福是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,世尊對韋提希夫人的開導。韋提希夫人實在講也是大權示現,遭遇到極大的困難,家庭出了問題,國家出了問題,正是現在所說的沖突,痛不欲生。求世尊指點有沒有更好的佛國土,那裏面沒有這些矛盾,沒有對立,沒有沖突,那這個世界就太好了,現在人講我們移民過去。

  

  世尊聽了之後很歡喜,沒有告訴她,世尊用他的神力把諸佛剎土變現在她面前,讓韋提希夫人自己去看,正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,看了之後自己去選擇。她看了之後,果然她選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她向世尊報告,這個世界好,我很喜歡,我很想往生,求世尊教我,怎樣才能得生阿彌陀佛國土,她選得正確。世尊在沒有教她往生淨土的方法之前,先說「淨業叁福」作爲修行證果的大前提,佛說出這叁條。第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第二條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第叁條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佛說完之後,又特別鄭重的囑咐,這叁條是「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」。我們這才完全明白,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統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換句話說,這是學佛總的指導原則,是所有法門的根本依,最根本的要依靠這個。我們懂得這個,這是我們第一門功課。

  

  第二門「六和敬」,六和敬是人與人,大衆相處,怎樣能和睦相處?六和。第叁科「叁學」,第四「六度」,第五「普賢十願」,我們行門五門功課。但是這個功課提出來差不多也有將近二十年了,效果不彰。雖然好象都還在做,法緣也還殊勝,還不錯,真正成就、回頭、變化氣質的人不多,甚至于還有見異思遷。這問題到底出在哪裏?出在「淨業叁福」頭一條沒做到。所以我講《十善業道經》。《十善業道經》上佛講得太清楚了,人天法,聲聞菩提,緣覺菩提,乃至無上菩提,統統是依十善業道爲基礎。

  

  而十善業道就列在叁福頭一條裏頭,頭一條四句,最後一句「修十善業」。十善業爲什麼做不到?十善條目大家都很清楚,身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因爲它是對在家學佛的,出家更不必說了。口業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;意業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爲什麼做不到?學佛沒有十善就沒有佛法,「佛福田」就沒有,你只能在這個福田裏頭,就是阿賴耶識裏頭,種一個佛法的種子。你在這一生當中無論怎麼修學,你只要是沒有十善,你就不會開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