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二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花結果,這種子不會發芽。你說十善業道多麼重要!

  

  再看看,我們看《彌陀經》,大家念得最多的,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,西方極樂世界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我們不但要修十善業,要修到上品十善,你才能往生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惡人往生是不是上品十善?是,惡人在最後他修忏悔,痛切忏悔,回頭是岸。我們諺語裏面所說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他真的回頭了,那一念就能往生,那也是上品十善。俗話還說「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」,人到將死臨命終的時候,一生造了很多錯事情,良心發現認錯了,希望後人不要學我,這是上品善。所以說念佛的人臨命終時他能往生,他真的忏悔,真的回頭,那一念就能往生,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。

  

  把這個根源找出來之後了,我們才知道,特別是今天整個社會動亂,我們自己一家好,一個地區好,大環境不好,我們還是好不到哪裏去。所以沒有緣我們絕不攀緣,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,一心求生淨土,我們可以做到。世局的動亂,乃至于西方人所講的世界末日,我對于這個一絲毫恐懼都沒有。爲什麼?八十歲該死了,所以生死對我都不放在心上了。可是今天這個社會,希望化解沖突、促進和平這一樁事情找到我了,找到我,我們不能置之不問。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事情,也不懂得這個道理,也不曉得這個修學的方法,那就算了,我們可以拒絕。今天他既然找到了,我們知道病根在哪裏,知道用什麼方法來救。我們如果要不盡心盡力,慈悲心何在?我們這個佛法不叫白學了嗎?

  

  今天緣成熟了,那我們出面來做,總得辛辛苦苦,這世界許多地方不能不去跑跑。爲什麼?就是爲這樁事情,這是應該做的,于我們自己修學有沒有妨礙?沒有妨礙。我讀經每天不中斷,旅行也不中斷,事情辦完之後,我們攝影棚講經立刻就恢複。我常講人在社會一定要有正業(業是事業)、有恒業,恒常,不要去常常去改變。我們的事業是社會教育,我們繼承老師,老師是釋迦牟尼佛,老師一生從事于社會教學,天天講經上課,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休息,沒有中斷。這是老師告訴我們,他一生的事業如是;我們跟老師學,也把這個當作我們自己一生的事業。我們的事業就是講經,就是教學,這是我們的正業;現在搞世界和平這個,這不是我們的正業。找到了,找到幫幫忙,何況對我們自己所修學的沒有什麼太大的妨礙,可以。

  

  希望化解沖突,化解矛盾,化解對立,促進世界的安定、和平,所以才提出「孝親尊師」。你看,我們還是沒有離開「淨業叁福」,孝親尊師找什麼樣的教材?根本的根本最有效的教材,《弟子規》。我過去在臺中跟李老師學教,李老師教我們修身的課本,他老人家沒有教,叫我們自己去讀,自己去學習,給我們選擇的教科書,《五種遺規》。這本書好,清朝康熙年間,陳弘謀先生編輯的,他那個時候做兩廣總督,公余的時候編這麼一套書。這書好,我們現在把它翻印。所以《弟子規》不是學校教科書,而是什麼?而是中國自古以來,家訓、家教的集大成。在《五種遺規》裏面,選擇好的家教、家訓就選了不少。《弟子規》是集大成,而且言簡意赅,又用孔夫子《論語》裏頭一句經訓作爲總的綱領。這就是說《論語》上夫子所說的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衆,而親仁,行有余力,則以學文」,用這一句做綱領。

  

  所以《弟子規》總共就有七大段,「孝、弟、謹、信、愛衆、親仁」,後面「學文」,這七段。文字少,全文只有一千八十個字,總共叁百六十句,每一句叁個字,好念、好記。我們特別選擇這個本子,沒有用《五種遺規》,選擇這個本子。這個本子我說過,它不是教科書,不是學校教的,家教。那我們今天,從小沒有受過家教,現在來補習。世出世間學術,倫理、道德、學術統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這個東西沒有了,什麼都不要談,全盤都廢棄了,佛法也不存在了。

  

  所以我們到澳洲,這都是經過很多挫折,冷靜思惟我們怎麼辦?這路怎麼走法?這才慢慢、慢慢比,比到這條路來了。在澳洲我們辦了個淨宗學院,淨宗學院的學程是九年,我把它分叁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兩年。兩年主要的落實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經》,是以這兩部經爲主修。另外還有助修的,有《了凡四訓》,有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,有《德育課本》,有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甚至于還可以學習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但是這兩年是以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經》,這兩部是主修的,其他那是選修。一定要在兩年當中落實,兩年不能落實,你就淘汰了。兩年真正能夠落實了,後面第二個學程是叁年,叁年學淨宗本科。就是五經一論,再加上祖師語錄,語錄是選修的,我們淨宗基礎能奠定。最後四年一門深入,作爲專攻研究,學一部經,這一部經你將來可以自行化他,一經通一切經通,九年教育。

  

  我在想這個學程,那個時候我也不敢確定九年時間是不是太長,正好我去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和平會議,在日本岡山開。開會期間,我去參觀日本的一些佛教聖地,到比睿山去參觀。比睿山是日本佛教很有名,說是日本佛教之母,他們各宗派的這些祖師大德都是從比睿山出來的。我去參觀,問他們那一些祖師大德過去在山上修學的狀況,特別著重在修學的期限。他們住持告訴我,這一些大德們過去在山上修行,最少十六年,有的在山上住了叁十多年。這九年的學程我這樣就定下去了,不能再少了,你看日本這些大德高僧十六年以上。我們這個九年已經是打很大的折扣了,再把這個期限再降低,恐怕不能成就,所以就再堅持決定九年。

  

  所以弟子規跟十善業落實之後是一生的,不是說我只做兩年,那你就錯了,終身不變。菩薩修行,生生世世不離十善業。你們看佛像,特別是釋迦牟尼佛的畫像,畫像佛頂上有一個圓光,光上面有叁個字,也有用中文寫的,多半是用梵文、用藏文,這叁個字是「唵阿吽」,什麼意思?就是十善業。唵是身業,阿是口業,吽是意業,叁業清淨。《無量壽經》裏面講的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唵阿吽就是這個意思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你看看,沒有舍十善業,不但是一天沒有舍,一剎那的時間也沒有放棄過十善業,這叫聖人。所以我們希望我們的十善業,十善業決定建立在《弟子規》的基礎上,孝親尊師。你不在這根上的根下功夫,你怎麼能成就?這是同學們不可以不知的。

  

  現在聽說一些地方,有一些所謂潮流,這潮流不是好事情。聽到什麼,一窩蜂的要改變學什麼,這個不好;學的成就,自古以來一門深入長時熏修。特別是中年以上的念佛人,我們要認真依照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念佛求生淨土。《華嚴經》可以聽,作爲什麼?補充教材;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要不要學?要學,是我們的行門。我們日常生活,處事待人接物,佛學會了,經會念了,不會做人。不會做人你還能往生嗎?你還能成佛嗎?佛是人成的,好人才能作佛,不可以搞錯。我們現在中年以上,我們要把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》作爲我們補充教材。小時候沒有學,現在就是一面蓋大樓,是一面打地基,雙管齊下,同時並進,這是不得已的方法。不在這上把地基搞好,恐怕往生有問題。

  

  如果你說,我現在把《無量壽經》、念佛統統廢棄了,我專門來學《弟子規》行不行?行。但是那個期限,我們佛學院規定兩年。兩年一定要落實,然後回過頭來學《無量壽經》,學《阿彌陀經》,不一樣!你有根,你活了。像這些道理不清楚,見異思遷,這都叫所知障,就是此地講的『諸黑暗』,你永遠在黑暗裏頭摸索。你智慧沒有開,你跟著別人走,盲從!縱然聽經,聽經也會把意思解錯,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,沒有智慧,往往把經義解錯了。聽我講經,解錯意思的不希奇,爲什麼?讀佛經解錯意思都很多,這是很平常的事情,這就是此地講的諸黑暗。到什麼時候心地放光?

  

  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要用佛法來講都是屬于戒律,因戒得定。你們現在用這個能不能得到定?很難,爲什麼很難?如果百分之百的落實,那就有定功。我學這兩樣東西,我只能做到十分之一、二,十分之二、叁,或者十分之五、六,十分之七、八都得不到定。十分之九、十,那你心就有定功,定生慧,你學經教你有悟處,你聽講經你也有悟處;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所遭遇到一切境界,統統都有悟處。就像開悟的人所說的,左右逢源,頭頭是道,那個時候就法喜充滿了,真得受用。

  

  所以在我們智慧沒有開,遇到困難,遇到疑惑要問,你們來問我,可以用通信的方法,可以用傳真的方法。重要的問題,許許多多人都有同樣問題,我會在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講解。爲什麼?經上常常講到,尤其是《華嚴經》多次的重複,這經的好處。佛知道我們這個根性,說一遍、兩遍很健忘,時間久了肯定記不住,又迷惑了,時時提起。

  

  《華嚴經》講什麼?《華嚴經》講十波羅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十波羅蜜。十信位菩薩講十波羅蜜,十住菩薩還是講十波羅蜜,再往上去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統統都講十波羅蜜。譬如初信、初住、初行、初回向、初地統統講布施波羅蜜,二信、二住、二行、二回向、二地統統講持戒波羅蜜。就是學習的科目完全相同,當然這裏頭淺深不一樣,愈講愈深,愈講愈廣,深廣無際,菩薩主修的就這個法門,這個經好處在此地。一遍學下來了,重複很多很多次,你能夠專心學習,肯定開智慧。但是各人(每個人)開智慧層次也不相同,有高、有低,那這關系各人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。所以我們肯定佛福田。

  

  這個「佛福田」意思深,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同學說過,佛法裏面常用如來、常用佛,這些名詞有時候是一個意思,有時候是兩個意思,完全要看這個經文上下語氣你去體會。說事,事裏頭有理,說理,理裏面有事,圓融無礙。說佛多半是在事相上說的,事離不開理,沒有理哪來的事。理是什麼?理是自性。有時候講如來,如來就是講自性;說佛,佛這是講法報應叁身。諸位想想看,法報應叁身,法身是自性、是體,報身是自受用,應身是他受用。叁身在哪裏?叁身就是現在自己這一身,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。我們自己修學,提升自己境界,這是報身;我們講經教學,幫助別人開悟,這是應化身;體,體是智慧,智慧是法身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。佛雖然不在世,經本就是佛,經本就是佛的應身,我們依靠經本明白、覺悟了,從佛的應身啓發自己的智慧報身,所以能夠「滅除諸黑暗」。

  

  佛法能幫助我們轉迷開悟,迷是惑,這煩惱裏頭的惑業苦,迷惑,沒有智慧;這一下覺悟,智慧開了,斷煩惱就不難了。斷煩惱,轉惡爲善,成佛道也有指望了。我們今天用成佛道的方法,就是用求生淨土,八萬四千法門最適合現代人的根性。我們是依照方法、依照這個理論來修學,真的,祖師講的話沒錯,「萬修萬人去」。你要不懂理論、不懂方法,懂理論,方法錯誤了,去不了;懂方法,依據理論錯誤了,也去不了,如理如法決定往生,你有信心。對往生有希望,對現在有信心,什麼樣的障緣,什麼樣的災難,你不會放在心上,你不會感覺到恐懼。即使逆境,逆來順受,不驚不怖,沒有驚慌,沒有恐怖,這是什麼?智慧。對于世出世法性相理事因果你都能夠通達,自己曉得怎麼學,也能夠幫助別人,有緣不能回避。

  

  過去祖師大德用什麼方法幫助廣大的群衆?用文字。所以講經說法、講演利益現場的大衆,現場大衆人數有限,一般講經,聽衆大概有幾十個人、一百多人。我過去在香港講經,第一次到香港來,一九七七年講《楞嚴經》。在九龍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講兩個月,以後又到香港藍塘道光明講堂續講兩個月,講了四個月,聽衆一百多人。香港這個道場都很小,一百多人講堂已經坐滿了。百世勸人寫書,所以古來祖師大德一部經講完之後,多半他這個講義都會編成書,這書就流通。書雖然利益十方、利益後世,流通量有限製,還得要有程度的人喜歡看。總是佛家常說的「佛度有緣人」。沒有緣的人遇到你這個書他不看,或者他看不懂,沒興趣。

  

  現在科學技術發達,衛星電視、網際網路,此地我們在一起學習,全世界都能夠同時收看到。這是從前這些大德們沒遇到的,我們現在遇到了,也用上了。而且能把聲音、色相用光碟保存下來,流通十方,流通到後世,這比從前緣來說殊勝太多了,這是很好的工具,我們要學。科技不斷還在進步,我們現在一般估計,五年之後衛星電視會淘汰,代替的是什麼?寬頻道的網路,接收更方便,成本更低。現在這衛星成本很高,變成網路的衛視,那這就是成本低。現在已經開發了,還不普遍,我們相信五年之後一定非常普遍。不斷在進步,我們要利用科技的方法、手段,把古聖先賢的教誨介紹給全世界一切有緣衆生,我們共同學習,希望各個都能成就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