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九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們的環境,沒有一樣不善。所以佛經上有兩句話說「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」,這佛經上的兩句話。我把它續了兩句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好人、壞人都是好人,善事、惡事都是好事,境隨心轉。我們如果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心來看,沒有一樣不善,純淨純善。心轉境界,所以你的修行才有結果,你才有成就;如果我們被外面境界轉了,這叫凡夫,很痛苦,日子就不好過。

  

  佛菩薩爲什麼那麼歡喜?他轉境界,他不被境界轉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佛轉過來了,把他的歡喜跟我們大家分享;我們看佛這麼樣的歡喜,對他很羨慕,向他學習,我應當也像他一樣的歡喜。佛就會告訴我們,道理講清楚了,我們的信心才能建立。我們對未來存著希望,對現前修學有信心,我們有方向、有目標,人生就有意義、就有價值了。所以修學、教化這裏頭有大樂,《論語》上前兩句講得一點都不錯,這裏有大樂。可是一般人讀這個書,這裏頭有樂趣他很難體會,爲什麼?自己沒有契入;你契入一分有一分的樂趣,契入十分有十分的樂趣。

  

  佛教化一切衆生用四悉檀,用四攝法。四悉檀講的是原則,我們要懂,要懂這個原則;四攝法是方法,這就是說我們與一切大衆相處。四悉檀就是四個原則裏頭第一個,歡喜,確實跟《玫瑰經》上頭一段的意思完全一樣,「歡喜奧義」,但是內容不是一個說法。四悉檀裏頭,這第一個歡喜,它叫「世界悉檀」,內容是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。你要學佛,你一定要懂得,我在這個地方叫一切衆生生煩惱,錯了,你跟佛的教誨背道而馳。「佛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如果這個地方的衆生討厭我,我怎麼叫他生歡喜心?我趕緊避開,他就歡喜了。我看到他來,他討厭我,我看到他趕快躲避,時間久了之後(一段時間之後),這個人他就不會討厭你。這個人很好、難得!你看他知道我討厭,遇到我他就避開,他在後頭贊歎你,那你就感化他了,用不著去解釋。

  

  從這個地方我們要懂得,普賢菩薩教導我們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不必要計較。凡事一定要明了因果,任何一個人一生當中,決定沒有偶發的事情,無論什麼事情都有前因,都有後果。我們好心做一樁事情被人騙了,尤其像財物被人欺騙了、被人侵占了,佛菩薩歡歡喜喜,一點煩惱都沒有。爲什麼?大概是前生我是這樣對他的,這一生遇到還債,還債歡喜,這個帳了了,來生好朋友。如果我前生沒有欠他的,他今天來侵占我的,來生遇到的時候,他還要加上利息來奉還。有什麼懊惱的?無論在哪一種狀況之下,統統都是歡喜心,心總是平靜的,所以命裏頭有的,丟都丟不掉;命裏頭沒有的,絲毫都不能強求。又何況菩薩要修布施,別人要,給他好!而且愈施愈多,妙在這裏。不是說你這裏舍了,舍去就沒有了,沒有這回事情,愈施愈多。

  

  總是看人人是好人,所以這個教學,佛教,我們知道它是教育。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理念,就是要肯定「人性本善」。儒家的教學也建立在這個理念上,《叁字經》一打開,第一句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佛教導我們「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」,這一定要肯定,肯定你的心就變了,人人是好人。他現在作惡是一時迷惑顛倒,他的本性是善的,我們就會用善心對待他,就會生歡喜心,有過失自然會原諒,不會計較,不會放在心上,我們這一生多快樂。他是我的怨親債主,處處毀謗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我對他一片真誠,一片善心,假以時日自然就感動,化敵爲友,化怨爲親,這是教育的成功。

  

  不能說這個人不可教,這個人是惡人,我們就不要去理他,這不是教育。教育怎麼樣把惡人變成善人,把壞人變成好人,把愚人變成聰明人,把凡人變成聖人,這是教育成功。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。那一人不是好人是壞人,都不舍,壞人都不舍,好人當然更不舍。那人的程度不齊,根器不齊,你要有耐心去教,有智慧,有善巧方便,最重要的真誠,那個理念就是人性本善,人人皆有佛性。這個理念是非常非常重要。基于這個理念上,我們才會有信心,才真正能夠自己學得好也教得好。所以這四個原則裏頭,第一個是歡喜。

  

  第二個是對治,對治什麼?對治煩惱、習氣,我們在境界裏頭,順境、善人對治什麼?對治我們貪戀的習氣,因爲順境都會起貪心;逆境、惡人,對治我們瞋恚的習氣,這是至理。你不在這個境界上,你的煩惱習氣你怎麼斷?你要懂得這樣修行,順境善緣、逆境惡緣統統是善知識,統統是菩薩學處。你要修行證果,這些都是你的恩人,都是成就你的。你對于善人歡喜,對于惡人瞋恨,那你錯了,你學什麼?你在那裏修煩惱,你在那裏修貪瞋癡慢,錯了。搞貪瞋癡慢,那就是搞叁途六道,你看看一念之差。所以古大德說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在于心」,就在這一念之間。我這心善,統統都善,沒有一樣不善;我的心不善,沒有一樣是善的。你才真正了解境隨心轉、一切法從心想生,佛講透了,這樣的句子在大小乘經典裏面,你常常可以看到。

  

  無數次的熏習,那我們學了不覺悟,偶然悟到,境界現前它不起作用,還是煩惱做主,這怎麼行?爲什麼我們學佛會有這樣的效果?沒有真幹。學了要真幹,學了要改。李老師從前常常教導我們,改心!我跟老師十年,老師這句話重複了幾百遍都不止,印象非常深刻。天天反省,天天改過,改心就是改過。起心動念就是過失,分別執著是過失,貪瞋癡慢,過失。我們用什麼心對人,佛講的這些原則,我們在生活當中有沒有落實?落實歡喜,落實對治,對治是對自己的毛病,第叁個爲人,第四個第一義谛。那是真正我們學習的目標方向。第一義谛就是明心見性,所以這是指導的總原則,落實在事實上,這就是四攝法。

  

  四攝法講得很多,諸位都知道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你能夠運用這四種方法,你在家庭裏頭用這四種方法,家庭和睦。家不和呢?頭一個布施沒做到,家庭裏面布施是什麼?爲全家人服務,任勞任怨,做最好的榜樣,你的家人會感動。家人沒有感動,自己做得不夠,再頑劣的根性都會被感化。所以你要想想,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舜王,舜王當時在家裏頭的處境,恐怕任何一個人都受不了。你看他如何能在叁年把全家人感化,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沒有別的,用佛法來講就是四攝法,你們想想對不對?

  

  如果四攝法用在公司行號裏頭,用在團體裏頭,哪有不興旺的道理?用在國家,用在世界,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。今天社會動亂,人心迷失方向,都在那裏找,其實佛法就明擺在你的面前,你不識貨就沒法子。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人帶頭幹,做出樣子給大家看,這大家才能相信。你講經講到他點頭,未必能信,沒見到,一定要有事實。現在講叁轉*輪,示轉,勸轉,最後是作證轉,我一定拿出成績、拿出證據來給你看,才相信。作證要誰?要佛弟子。在家、出家真的是「學爲人師,言爲世則,行爲世範」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,真正把佛的教誨完全做出來。我們生活當中表現出來,工作當中表現出來,處事待人接物表現出來,佛陀的教誨一定能發揚光大,自他受用無窮。『佛福田如是,令衆生敬悅』。一切衆生尊重你,歡喜你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九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