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佛布施是三种布施统统具足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,他什么财物都没有,他身上的财产就是三件衣一个钵。每天吃饭到外面去托钵,他用什么布施?每天讲经教学,这是他的布施。讲经教学需要体力,还需要身体示范,身是属于内财,所以财布施里头有内财、有外财。你拿这些财物,金钱、财物这外财;身体是内财,我们今天讲做义工,做义工是财布施,内财布施。在佛法里面说,这佛经里面讲,内财布施得的福比外财布施还要殊胜。外财布施,换句话说,是你的福报分给别人分享,内财可不是,内财我自己为别人服务,所以这是更要殊胜。
内财布施也得财富,你为别人服务,你还用智慧,你还要用你的善巧方便,这些属于法,所以内财布施里头有法布施。为别人做示范,令别人看到了、听到了、接触到了,有所启发,有所悟处,能断他的烦恼,能解决他的疑难,这就变成了无畏布施。所以佛当年在世天天所干的,三种布施具足,真的是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
我们读佛经,无论这个部头大小,小部头一百多个字,你们看看《阿含经》里头,《大集经》里头,小部一、二百个字。大部像《华严》,这是大部的,一百多卷,除掉重复,因为这个经有三次翻译,除掉重复的有九十九卷。这个分量大!最大部头的《大般若经》,六百卷。不论分量大小,这个经典的长短,你仔细观察,内容戒定慧三学具足。就是说佛教给你,一定是有理论、有方法、还有境界,你依照这个修行,你将来会得什么样的结果、效果,这一种教学是圆满的教学。
佛一生教学没有教科书,这是我们古大德在经教里头他们的体验,写出十二分教;就是佛讲经的这个仪式有十二种。最普遍的我们讲长行,第二种这是偈颂,偈颂是诗歌,这两种应用得最普遍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统统看到,十二种例子在《华严》上都具足,所以《华严》是十二分教。这都是方便设施。长行是一般的讲演,我们佛门里面讲开示,学校里面讲授课,一个意思。有时候佛是主动的为大众宣说,没有人启请,就是没有人提出问题,佛主动讲的。像这一类的经,集结经教的这些大师,他们也有很好的方法,在经题上冠上「佛说」。
你看很多经有佛说,《阿弥陀经》是佛说,《无量寿经》也是佛说;《法华经》上没有佛说,《华严经》上也没有佛说。这是什么原因?一个是有人发问的、启请的,不用佛说;佛主动说的,没人问的,佛是主动讲出来的,加「佛说」。我们一看经题就晓得,从这个地方来辨别。多分都是有人向佛提出问题,佛来给他解答。就像大夫给病人处方一样,这人是带着病来的,求大夫治病。大夫给他诊断,给他处方,他依照这个处方去服药,药到病除。所以佛经上也常常用这个比喻,佛比作医王,比喻作大夫。众生都是有病的,九法界众生都是有病,只是轻重不等。向佛请教,佛就告诉你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的方法。所以佛没有教材,佛也不要准备,一天说八个小时也不累,真是好老师!四十九年不休息,每天说八个小时。这个上课,讲经就是上课,八个小时。所以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,我就举这个例子说,哪一个行业的人,每天干工作八小时,四十九年不休息,天天如此。你能说他消极吗?
释迦牟尼佛所从事的工作是教学,要用现在人的看法,他是教育家,他一生所干的是社会教育工作。因为他教学的对象,他也没有招生,他不是办学校,只要有人来跟他学,从来没有拒绝过一个人。不分国家,不分种族,也不分宗教,佛弟子当中宗教徒很多。我们经上常常看到婆罗门教,像《地藏经》上讲的「婆罗门女」,那就是婆罗门教的修行人。许许多多都是其他宗教的领袖人物、传教师,跟释迦牟尼佛学习,这我们要清楚,他是来接受教育的,佛教他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佛这个教育叫多元社会教育。佛一生教学,没有收人家一分钱学费,完全是义务的。所以我说释迦牟尼佛这个人,用现在的话来说,他是一个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,值得我们佩服。
我们学佛先要把佛搞清楚,佛的真实面目我们搞清楚,我们才知道怎样学习,才真正能得到真实的教诲。佛不是神仙,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,师生关系。我们称他为老师、本师,本师是最初创教的这个老师,根本的老师。当时在世有人称他为佛陀,佛陀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的意思,翻成觉者,这是照意思直接翻的;而是照意思来翻,就是中国人讲的圣人。我们称孔子为圣人,称孟子为圣人,在印度称为佛陀;印度人称菩萨,我们中国人称贤人,圣人的学生,有成就的学生。中国人称圣贤,印度人称佛菩萨,一个意思,所以一定要认清楚,这是教育不是宗教。
但是中国的教育,像孔孟教育它只讲一世,没有讲过去也没有讲未来,过去、未来讲得很含糊,「未知生,焉知死,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」。对于祖先的纪念那是孝思、尽孝。永远怀念先祖,效法先祖,光大先祖的教诲,光大先祖的德业,是这个意思。但是佛法是讲到有过去、有未来,这是儒所没有讲到的。儒讲的是我们这一个世界,当时也只讲到中国这个地区。那个时候,这个地区都是小国。我们读历史,你看看,春秋战国那个时代,春秋时代八百诸侯,那一个诸侯就是一个国家。中国现在很多县市的名称还保留着古时候的名称,古时候这个地方是哪一个国,现在还保持这个名称。所谓大国,一百里就是大国,小国二、三十里,就是现在的村镇,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小国。孔子周游列国,实在讲,他所走的也不过二、三个省而已,就周游列国了,在现在地图上二、三个省,足迹并不是很大。
所以中国人讲天下,开口就讲天下,天下有列国;到秦这才统一了,把这些小国都变成郡县。所以孔子的教学在那个时候跟释迦牟尼佛一样,释迦牟尼佛在那个时候,印度也都是一些小国。所以对于国并不重视,对天下重视,开口就是天下。这在中国遗留下来的文字里面,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了。世尊在印度教化也是如此,他的足迹就遍五印度,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就去。什么叫有缘?有人请他。听他的课的人太多了,到处都是宣扬、赞叹「释迦牟尼佛讲得好、教得好」,所以这是名声远传,到处都有人邀请。佛很慈悲,哪个地方邀请就到哪里去,一切随缘。缘深的,也就是肯接受教训的,能接受的人多,佛就会在那里住的时间长一点;能接受的人少,佛在那里住的时间短一点,每个地方居留的时间长短不定。我们现在知道,从经典里面记载,佛住的时间比较长一些的像祇树给孤独园、竹林精舍,灵鹫山讲《法华经》,这些比较长一点的。
但是一个重要的原则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如何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?自己要欢喜。你自己一天到晚愁眉苦脸,你怎么能叫别人生欢喜心?所以首先自己要能生欢喜心。自己欢喜心从什么地方来的?性德的流露。欢喜是性德,所以明心见性之后,法喜充满。儒家,你看《论语》里头所讲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个悦就是法喜充满。学而时习与性德相应,功夫达到一定的深度就见性了,怎么不欢喜?宇宙人生真相大白,到这个时候,真的,看一切众生都在迷惑,他不知道;你契入这个境界,你明白了,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。所谓是宇宙之间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过去、未来,此界他方通达明了。
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之后,空间维次的界限不存在了。这近代科学家才发现,空间跟时间都不是真的,说某一种条件之下,空间等于零,时间等于零。在佛法里面讲,就是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,时空不存在了。你坐在这个地方,你能看到过去,你能看到未来,你能看到此界,你能看到他方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面前,怎么会不欢喜?教化众生还需要准备吗?不需要了。所有一切无量无边无尽的教材,随手拈来,只要动念它就现前。你也给人家讲天道,讲欲界天,欲界天就现在面前,你就一一介绍,介绍不尽,不是凭空想象的。介绍过去古圣先王,古圣先王就在面前,你统统看见,不思议的境界,我们现在人讲神通。佛说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一切众生平等的受用。你今天把没有空间维次这个一真法界变成了无量无边的空间维次,自己拘束在这个小范围当中,外面一无所知,真的是古人形容的「作茧自缚」。怎么形成的?妄想分别执着形成的,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着,这空间维次就存在。
科学家讲空间维次,在我们佛法里头不用这个名词,佛法里头叫法界,我们通常讲十法界。诸位要晓得,十法界并不是十个空间维次,十是代表无量,《华严经》统统用十表法。科学家也相信,从理论上讲,空间维次是无限量的。但是他们现在科学能够肯定、能够证实,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空间维次,很像我们佛经上讲的十法界。实际上前一句话讲得正确,法界无量,不止十个。无量到什么程度?一个人一个法界。你们想想看是不是真的?一个人一个法界,一个众生一个法界。再深入观察,一个众生就无量法界,怎么样?我那个念头念念不一样,法界随着念头变!一个人就已经产生无量的法界,何况一切众生!这么个道理。
所以只要自己突破,别人障碍不了我们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如果别人他那个妄想分别执着会影响我,那我们永远不能成佛,永远不能突破,这个道理要懂,你要相信,我自己破掉了,一切都破掉了。所以我成佛了,一切众生都成佛了,这是正理,这是真正的事实。佛突破了空间维次,也就是我们讲的,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,他眼目当中一切众生皆成佛道。「本来成佛」,《华严》、《圆觉》上讲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。当你没有突破的时候,你就是看一切诸佛如来、一切菩萨都是众生,真的是相随心转。
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的心要善,我们的念要善,我们的行为要善,我们的身体,我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