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么?小乘尽可能避免历事炼心,避免这些事情,那么他进步就很慢很慢。大乘人是主动要接受考验,天天在考,就像念书一样,每天都参加考试,进步很快。那个小乘人不愿意参加考试,一年参加一次,两年参加一次,那他的进度当然就很缓慢,道理就在此地。
在日常生活当中、工作当中、处事待人接物之中,一切时、一切处都在修菩萨行。诸位要晓得,菩萨行是什么?心是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这是菩提心。行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菩萨行!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举个例子,穿衣吃饭你天天要干。你穿衣是不是以菩提心修六波罗蜜?你吃饭是不是用菩提心修六波罗蜜?都是!你有没有去做?穿衣对于衣服没有执着,没有分别,不选择款式也不选择质料,这是什么?这是布施;布施是放下,放下那个贪爱,但是衣服要整齐、要清洁,这是持戒;衣服不能很脏,不能很乱,整整齐齐、干干净净,穿起来很舒适。甚至于破了,破了补几个补钉,补得也整整齐齐,也不是很凌乱,这都是属于持戒波罗蜜。不给人家去较量,并不认为人家穿得很名贵,我穿得好象是不能见人,这修忍辱波罗蜜,都在其中。精进,我们衣着穿在身上,道业精进,你的心清净、行清净。
贫困里头有真乐,不在乎社会的地位,不在乎财富,宗教里头都讲「以苦为师」,能够忍耐清寒。佛如是,你看看,把荣华富贵舍弃,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成就忍辱波罗蜜,成就精进波罗蜜。精进波罗蜜里头最可贵的是化他,始终不懈,自己做出一个好样子,行为世范。世间人贪名、贪利、贪享受,我这统统放下给你看,我比你还快乐。你所贪得的那些享受,细心去观察你付出多少代价,仔细算一算得不偿失。你把帐算清楚之后,你就羡慕这些圣哲他们的生活方式,真的得大自在,真有道理!
禅定,禅定就是清净心,就是平等心,无论在顺境、在逆境,善缘、恶缘如如不动。般若波罗蜜是欢欢喜喜,对于诸法的实相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不断的自己在提升,也帮助别人提升,自他不二,性相一如,这个境界凡夫很难体会。
九法界众生根器不一样,所以布施得益不相同,就像水注入这个器,目首菩萨在这里做这个比喻。《法华经》上的比喻比这个更容易懂,《法华经》上比喻下雨。雨水落下来,落下来在这个地区一样多,但是地面上这些植物吸收水分不一样,大树它吸收得多,小草它吸收的就少。大树跟小草器有大小,虽然雨水是一样的,但是它吸收的不相同。各人根性不一样,得福不一样,但是都可以说是圆满的。小根器得一点点就很满足,那心量大的他就得的多。多与少都不是自己享受,自己有大福报,应当与更多的人分享,这就对了。我的福报不大,可以几个人在一块共享,几十个人在一块共享;如果福报大的,几千人、几万人、几十万人来共享,这就对了。
享福,什么才是真正的享福,我们有没有想到这一层问题?真正的享福是学习!孔子说得好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是真正的享福,世出世间第一等的享福,学习;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」,是教学。自己学习快乐,教学也快乐。教学是帮助别人,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报。所以佛在经上常讲,大千世界七宝财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的法布施。诸位读《金刚经》,佛在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不长,只有五千多字,佛这种比较的讲法在《金刚经》上重复多少遍,反复的来说明,这真的。你要不是这样学习,不是这样教学,你享受不到。
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,这几千年来,绝顶聪明智慧之人,我们可以这样赞叹。为什么这么赞叹?你看看他遗留下来的经教就知道,今天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超过,绝顶聪明智慧,他过的生活就是绝顶聪明的生活。他不迷惑,他不傻,他过的就是绝顶聪明智慧的生活。我们要细心去体会,要认真去学习,他那种乐趣我们也能得到。这里面的乐趣肯定超过欲界天王,超过大梵天王,超过摩醯首罗天王。可惜世间人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真乐,把真心、真乐迷失了,追求物欲的享受,以此为乐。这好比什么?好比现在世间人常讲的吸毒、打吗啡,现在世间人追求的乐就是这样的。那是刺激,那个乐的时间很短,真的是几分钟,过后之后痛苦不堪,最后还把自己的性命赔掉。现在世间人所追求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享受,真的就像服毒,这错了,大错特错。迷得太深,迷得太重,很难回头,谚语所谓是「积重难返」。
我们真的是在这一生当中非常幸运,在这样花花世界里头没有被迷惑很不容易,这自己很庆幸!应当更加努力向佛菩萨学习。在这里面我们也能体验到,自己过去生中,肯定有深厚的善根。没有善根哪能不迷?唯有深厚的善根,在现前这个境界里头,顺境、逆境、善缘、恶缘都帮助你向上提升。
法合里面两句,『佛福田亦然』,第三句每一首偈都是佛福田亦然,『众生心故异』,众生心不一样。菩萨六波罗蜜在我们初学的人来讲,这六种都是修福。布施是修福,持戒也是修福,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没有一条不是修福,所得的福确实千差万别。有人这一生修行,这一生没有得到福报,可是你要相信福不唐捐,这一生没有得到,来生得到;来生不能得到,后生得到。为什么?你修福的时候,你这阿赖耶识里头有福德的种子,但是种子要遇缘才起现行。缘里面最重要的,我们一般人讲人缘。古人说得好,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,要懂得与一切人和睦相处,要懂得尊敬一切人,要懂得爱一切人,你的缘就殊胜。障碍我们善因福德种子不能现行的,给诸位说,这三大类的障碍,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最大的障碍我们可以说百分之八、九十是在人事。我们看看圣贤人怎么教我们的。
我今天写了个扇面,是早年在新加坡讲天主教的《玫瑰经》,等于又温习了一遍。《玫瑰经》是天主教早晚课诵本,非常重要!经文不长,一共三章,每一章有五段。第一章「欢喜奥义」,第二章「痛苦奥义」,第三章「荣福奥义」。第一章第一节里面欢喜,欢喜从哪里来?圣人降生。耶稣降生在世间,众生有救了。圣人降生,他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这第一个欢喜。第二条圣母玛利亚所示现的谦卑,这教我们学的!所以我们修行从哪里学起?谦卑。接着下面一条「神爱世人」,你们想想这个味道。那个早晚课诵就是天天在提醒你,早晨、晚上提醒你,对一切众生要谦卑、要敬爱,所有宗教都是以这个为基础。儒家讲「谦受益,满招损」,做人从谦卑做起。你要想学圣人,要想提升自己境界,佛家教忍辱,圣贤教诲无不是从这个地方着眼;然后我们才真正能做到孝亲尊师,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。我们对人谦卑,别人对我们更尊敬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诸位同学,我们接着看目首菩萨偈颂第三首:
【亦如巧幻师,能令众欢喜,佛福田如是,令众生敬悦。】
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,注得也不多,我们把它念一念,「幻喻,体外方便,贵且悦心」。下面还有《钞》,什么叫体外方便?「无而假设,如无三说三等」。这个要解释,不解释还是不好懂。这个三是三乘,大乘、中乘、小乘;小乘是声闻,中乘是辟支佛,大乘是菩萨。本来没有三,你看佛为我们说法就分这三类,这叫方便。到《法华经》上,那佛说真话,佛说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。说二乘就是大乘、小乘;三乘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无二亦无三,「除佛方便说」,这是《法华经》上,佛把这个说穿了。
佛法就是一乘法,一乘法才真正是佛法。一佛乘是什么?众生就是佛,这叫一乘!你现在迷得太深了,所以慢慢、慢慢给你恢复,就像我们办学校一样,学校目的是要成就学生圆满的学业,那是什么?大学。办幼儿园、办小学、办中学,阶段性的,最后都是要达到圆满,那才是教育的成就。所以到大学这才有学位,小学、中学、初中、高中都没有学位,这大学才有学位。佛法,一乘法才是真正学位,阿罗汉、菩萨都是假设的,都不是真实的。
在修学过程当中,假设这些目的在哪里?『能令众欢喜』。如果一直要是学到究竟圆满,这很多年才学成,当中没有阶段性的,这欢喜心就不能生。所以当中设成阶段,小学毕业了,很高兴、很欢喜,再念几年初中毕业了,又念三年高中毕业了,再念四年大学毕业了,好象时间并不是很长,这是阶段性的。佛举这个来做例子,这是教给我们,我们自己学习以及教化众生、帮助别人,终极的目标决定是相当的遥远,要懂得在当中设阶段性,令一切众生常生欢喜心,使他对于终极的目标有希望,对于现前修学有信心,这个学习心情很愉快。教学的方法非常善巧,能收到良好的效果,这首偈的大意如是。
我们把经文念一念,『亦如巧幻师』,这个比喻。前面这两句是比喻,「巧幻师」,我们现在讲的魔术,魔术师。我们知道魔术所变的都不是真的,他的手法很快,你知道它是假的,你看不出破绽,高明处就在此地。去年澳洲图文巴建市一百周年纪念,这在澳洲是大事。澳洲历史不长,欧洲人移民到那边才两百年,所以这城市建市一百周年是他们的大事。我们住在当地,也给当地提供娱乐的节目,我们节目是邀请浙江杂技团去表演,很成功。你看一年了,到现在当地的人念念不忘,表演得太好了,他们一生当中从来没见过。这里面就有一位魔术师十六岁,他就是变扑克牌,扑克牌在哪里?手上没有,可是在空中拦一拦,手上就拿到一把,手法快,你不知道他怎么样拿到的,好象永远拿不尽。到落幕的时候,我们很熟就问他,你身上到底带了多少副?十副。这就是「巧幻师」,举的这个比喻,他的表演能教大众生欢喜心。
『佛福田』。佛是布施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