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0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九0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,第五大段福田甚深,我们看目首菩萨偈颂第四首:

  

  【如有才智王,能令大众喜,佛福田如是,令众悉安乐。】

  

  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给我们指导的,这首偈是「王喻」。王是国王,用国王来做比喻,比喻「体内方便,终得实乐」。「上二喻」,这两种比喻,就是幻喻跟王喻这两种比喻,「佛巧称物机」,巧是善巧,就是契一切众生的根机。这两首偈都讲到得乐,得乐一定离苦,离苦才能够得乐。

  

  前面我们读过的是以巧幻师,就是变魔术这个比喻,比喻世尊为了接引教化众生,在无三而建立三乘。无三是实际上来讲没有三乘,哪来的三乘?三乘是权巧方便建立。所以比喻是「体外方便」,就是佛教化的设施有小乘、有中乘、有大乘,乃至于佛说法有十二分教,这些都是属于体外方便。这首偈更深入一层,讲体内方便,「体内方便,终得实乐」。这个实是真实,前面所讲的法喜。像我们读书,你在学校里面很欢喜,离开学校如果踏进社会,不一样了。所以一个人在一生当中,读书的时代是一生的黄金时代,在求学。踏进社会不一样了,个人际遇不相同,怎么能够保持在一生当中都能够离苦得乐,那就叫实乐。所以用国王做比喻,王代表什么?自在,他在这个国家发号施令,别人都要听他的,他不必听别人的。所以这是一个国家王自在。

  

  王有自在的意思,用它来比喻这个王有才有智,有才干、有智慧,能令大众欢喜,欢喜一定是得乐。今天我们讲安和乐利的社会,平安和谐快乐,利益悬殊不大,这个社会多么美好!那是有才干、有智慧的国家领导人才能做得到,这种政治,那就是历史上所讲的盛世。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,不止一次,汉朝「文景之治」,唐朝「贞观之治」、「开元之治」,清朝有康熙、雍正、干隆这三朝盛世,真的是做到了安和乐利。一定是这个王有才干、有智慧,全国人都享他的福,这叫一生得乐,真实的乐。用这个来比喻佛有善巧方便,佛教化一切众生契机契理。

  

  注解很简单,清凉大师唯恐我们体会有困难,还再加个小注,注解的注解是钞。我们看《钞》里面所讲的,「体内方便者」,上面一首是体外,「即佛权智,鉴事差别,即体上大用,为体内方便」。什么叫体内方便,什么叫体外方便,清凉都给我们说清楚了。体外是教学的设施,好象我们现在办学校,办幼儿园、办小学、办中学、办大学,这是教育的设施,这属于体外的。体内是我要怎样教他,幼儿园要怎么教,小学要怎么教,中学要怎么教,大学要怎样教,这里面就是课程的设施,教学的方便,这是属于体内。无论是体内跟体外,我们今天讲教学的制度、教学的方法、教学的内容、教学的效果。总而言之,无非是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

  

  所以诸位你细细去看看,经典里面所说的是不是教育?现在人不知道,不晓得佛教是教育,而把它看作宗教。什么是宗教?宗教是什么?几个人能讲得清楚?知道这个名词人很多,会说的人也很多。但是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看这人就不多了。我们在这么多年来,我从开始学佛的那一天,我的老师把佛教教给我、介绍给我,给我说这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学。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,他教给我是从西方哲学讲起,西洋哲学,给我讲哲学概要;西方哲学介绍完了之后,介绍中国儒家的哲学、老庄哲学,到二程、王阳明哲学;第三个大单元给我介绍印度哲学,印度哲学里头最重要的佛经哲学。我学佛是这样入门的,是从学术里面进来的。老师告诉我,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学,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你看看这两首偈,前面一首「能令众欢喜」,这一首『能令大众喜』,这不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!

  

  而方先生一生在大乘教学里头,这些典籍,典籍是教科书,他最喜欢的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他把这个经特别介绍给我,他说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总的概论,总论,佛法总论,我们今天讲佛学概论,特别把这个书介绍给我。在中国历代祖师判教,也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称之为根本*轮。佛法里面讲*轮,实在讲就是教学,究竟圆满的教学。轮是代表圆满,轮也代表佛法教学中心的理念。那个中心的理念在现代科学才稍稍有一点契入,中心理念是什么?空有不二,动静一如。这用什么方法能够显示出来?圆,我们几何里头讲的圆就是轮。

  

  你看轮,现在大家学过几何你都知道,圆周,有;圆心,空。有没有心?决定有心,心在哪里?找不到,决定找不到。你点成一点,那个点是个面积,你在显微镜上扩大是个面积,所以那个点是个抽象概念。点移动就是线,线也是个抽象概念。但是线移动成面,那就很具体了。点是空的,所以说明心是空的,外面圆周是有,空有不二!圆周的相是动相,是个动的,你看轮是个动的;圆心是静止的,圆心不动。所以用这个现在讲做标志,外国人讲MARK,我们现在讲标志,用这个来代表佛教的教学,这个图案很好!真正是非常难得,我们就称它为*轮。*轮就是代表佛法,佛法是空有不二,动静一如。所以大乘教里面,终极的目标入不二法门,你什么时候能够契入,证实空有不二,动静一如,我们俗话说你得道了、你成佛了,就这个意思。

  

  在我们的身,这也是讲养生之道,都是自然的法则,我们一个人要是懂得养生,身要动。身是什么?身是圆周,所以身要动;身要是不动,身体就坏了。现在人讲运动,对的,身要动;可是心要静,心可不能动,心一动就完了。现在一般人虽然着重于运动,但是他心里妄念不止,身是动,心也动,所以他得不到真正的健康。真正的健康要懂得身动心静。你看中国古时候运动,像打太极拳,打太极拳就讲究,就跟佛法相应,心静,要一念不生,身动,这对的。心永远保持清净,《坛经》上六祖大师讲得很好,「本来无一物」,那是讲的心。佛法讲到行门,你所学习的,你怎样才能够契入、悟入?一定要放下!放下不是身放下,身要动,不是身放下,心;心里面的妄想杂念、忧虑牵挂统统放下,你跟心就相应,心就是本性、真心。

  

  大乘教里面讲心性能现能变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变现的,都是心性变现的;离开心性,无有一法可得。我们的身体是心性变现的,芸芸众生也是心性变现的,山河大地、万事万物乃至于虚空法界,离不开心性。《华严经》上说得好,这些东西,宇宙、法界、众生从哪里来的?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心是空的,什么也没有,所有一切物质,连虚空、连时间都是无中生有。这个有既然是从无中生的,那有还是真有吗?不是真有,所以佛法称有称妙有、称幻有,不是真的!

  

  佛法里面讲的真跟妄,它的定义我们不能不知道,什么叫真?永恒不变是真。凡是起变化的,无论它变化得快或者变化速度慢,都不是真的,都是幻相、都是妄相,所以佛法称它作妙有。妙有非有是讲的法相,真空不空是讲的法性。真空不空是讲心性,就像圆,我们用这个来做比喻。这个圆,讲真空不空讲圆心,它能变化、能变现,所以它确实是什么都没有,但是它能够变现,所以真空不空。妙有非有,这是讲法相,法相虽然是有,你不能说它没有,但是它并不存在。这个道理很深很深。

  

  我们现在看到我们这个人的身体也活了几十年,怎么会没有?我们六根接触的境界,这明明是有,怎么能说没有?这个有是幻有不是真有。为什么不是真有?剎那生灭,剎那不住。那个生灭的速度之快,我们没有法子想象。所以佛经里面常讲「不可思议」,你没有办法去想象。这个事我们从佛经跟科学的发现,在前面都跟诸位细说过,我记得讲过好几遍。你要了解事实真相,你才知道佛经上讲的真实。你能够把这些真相明白了,妄想分别执着放下,你就得实乐,真实的快乐。

  

  这个快乐不是苦乐之乐,苦乐两边都放下了,这叫真乐。实乐就是真乐,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「不亦说乎」,悦不是受外面的刺激,内心里面生的快乐。内心里头为什么会生快乐?快乐是性德,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只要你见性,这种快乐就时时刻刻现前,而且永恒不断。我们佛家讲的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这是真正得乐。快乐的内涵是慈悲,慈悲有真乐,「慈悲遍法界,善意满娑婆」,他怎么不快乐!这个时候诸佛如来,『佛福田』,佛不是独乐,佛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同乐,这是性德圆满的流露。众生迷失了自性,他在生活里面所感受的是苦不是乐,迷失自性,苦!有不少众生在苦中不知苦,那是什么?就好比我们一般所讲麻木不仁,他不知道。

  

  佛讲的「三界统苦」,三界就是六道,佛眼睛、菩萨眼睛看六道众生只有苦没有乐。六道众生有的时候感觉到很快乐,那是什么回事情?佛讲,那是你那个苦暂停,暂时这个苦不现前,你觉得很快乐。譬如我们这个身体,这身体很麻烦,你看看每天要吃三餐,一餐要没有吃,你就苦了,饿得苦!这是不是真的?两餐不吃、三餐不吃,那你就很痛苦了。你三餐饭吃饱了,这个苦把它控制住了,你觉得很快乐;明天到时间,你不吃,这个苦又现前了。这不就等于人害病,到时候就要服药。所以佛法把饮食当作药石,你在服药,决不是晚饭是药石,你要懂得三餐都是药石。

  

  所以佛说三界里头,欲界苦苦、坏苦、行苦,三种苦统统具足。欲界六层天以下没有一个人能避免,你哪来的乐?佛家讲「苦海无边」,说得一点都不错。色界天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他放下了,对这个毫无留恋,所以生老病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这些苦没有了。这个没有,跟诸位讲,暂时的,也不是永久的,色界天人。

  

  色界天人他有坏苦,色界天人不需要饮食,也不需要睡眠,省事多了;但是他有身体,他有居住的环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0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