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?小乘盡可能避免曆事煉心,避免這些事情,那麼他進步就很慢很慢。大乘人是主動要接受考驗,天天在考,就像念書一樣,每天都參加考試,進步很快。那個小乘人不願意參加考試,一年參加一次,兩年參加一次,那他的進度當然就很緩慢,道理就在此地。
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工作當中、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在修菩薩行。諸位要曉得,菩薩行是什麼?心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是菩提心。行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菩薩行!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舉個例子,穿衣吃飯你天天要幹。你穿衣是不是以菩提心修六波羅蜜?你吃飯是不是用菩提心修六波羅蜜?都是!你有沒有去做?穿衣對于衣服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,不選擇款式也不選擇質料,這是什麼?這是布施;布施是放下,放下那個貪愛,但是衣服要整齊、要清潔,這是持戒;衣服不能很髒,不能很亂,整整齊齊、幹幹淨淨,穿起來很舒適。甚至于破了,破了補幾個補釘,補得也整整齊齊,也不是很淩亂,這都是屬于持戒波羅蜜。不給人家去較量,並不認爲人家穿得很名貴,我穿得好象是不能見人,這修忍辱波羅蜜,都在其中。精進,我們衣著穿在身上,道業精進,你的心清淨、行清淨。
貧困裏頭有真樂,不在乎社會的地位,不在乎財富,宗教裏頭都講「以苦爲師」,能夠忍耐清寒。佛如是,你看看,把榮華富貴舍棄,叁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成就忍辱波羅蜜,成就精進波羅蜜。精進波羅蜜裏頭最可貴的是化他,始終不懈,自己做出一個好樣子,行爲世範。世間人貪名、貪利、貪享受,我這統統放下給你看,我比你還快樂。你所貪得的那些享受,細心去觀察你付出多少代價,仔細算一算得不償失。你把帳算清楚之後,你就羨慕這些聖哲他們的生活方式,真的得大自在,真有道理!
禅定,禅定就是清淨心,就是平等心,無論在順境、在逆境,善緣、惡緣如如不動。般若波羅蜜是歡歡喜喜,對于諸法的實相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不斷的自己在提升,也幫助別人提升,自他不二,性相一如,這個境界凡夫很難體會。
九法界衆生根器不一樣,所以布施得益不相同,就像水注入這個器,目首菩薩在這裏做這個比喻。《法華經》上的比喻比這個更容易懂,《法華經》上比喻下雨。雨水落下來,落下來在這個地區一樣多,但是地面上這些植物吸收水分不一樣,大樹它吸收得多,小草它吸收的就少。大樹跟小草器有大小,雖然雨水是一樣的,但是它吸收的不相同。各人根性不一樣,得福不一樣,但是都可以說是圓滿的。小根器得一點點就很滿足,那心量大的他就得的多。多與少都不是自己享受,自己有大福報,應當與更多的人分享,這就對了。我的福報不大,可以幾個人在一塊共享,幾十個人在一塊共享;如果福報大的,幾千人、幾萬人、幾十萬人來共享,這就對了。
享福,什麼才是真正的享福,我們有沒有想到這一層問題?真正的享福是學習!孔子說得好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是真正的享福,世出世間第一等的享福,學習;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是教學。自己學習快樂,教學也快樂。教學是幫助別人,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。所以佛在經上常講,大千世界七寶財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的法布施。諸位讀《金剛經》,佛在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不長,只有五千多字,佛這種比較的講法在《金剛經》上重複多少遍,反複的來說明,這真的。你要不是這樣學習,不是這樣教學,你享受不到。
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,這幾千年來,絕頂聰明智慧之人,我們可以這樣贊歎。爲什麼這麼贊歎?你看看他遺留下來的經教就知道,今天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超過,絕頂聰明智慧,他過的生活就是絕頂聰明的生活。他不迷惑,他不傻,他過的就是絕頂聰明智慧的生活。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要認真去學習,他那種樂趣我們也能得到。這裏面的樂趣肯定超過欲界天王,超過大梵天王,超過摩醯首羅天王。可惜世間人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真樂,把真心、真樂迷失了,追求物欲的享受,以此爲樂。這好比什麼?好比現在世間人常講的吸毒、打嗎啡,現在世間人追求的樂就是這樣的。那是刺激,那個樂的時間很短,真的是幾分鍾,過後之後痛苦不堪,最後還把自己的性命賠掉。現在世間人所追求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享受,真的就像服毒,這錯了,大錯特錯。迷得太深,迷得太重,很難回頭,諺語所謂是「積重難返」。
我們真的是在這一生當中非常幸運,在這樣花花世界裏頭沒有被迷惑很不容易,這自己很慶幸!應當更加努力向佛菩薩學習。在這裏面我們也能體驗到,自己過去生中,肯定有深厚的善根。沒有善根哪能不迷?唯有深厚的善根,在現前這個境界裏頭,順境、逆境、善緣、惡緣都幫助你向上提升。
法合裏面兩句,『佛福田亦然』,第叁句每一首偈都是佛福田亦然,『衆生心故異』,衆生心不一樣。菩薩六波羅蜜在我們初學的人來講,這六種都是修福。布施是修福,持戒也是修福,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沒有一條不是修福,所得的福確實千差萬別。有人這一生修行,這一生沒有得到福報,可是你要相信福不唐捐,這一生沒有得到,來生得到;來生不能得到,後生得到。爲什麼?你修福的時候,你這阿賴耶識裏頭有福德的種子,但是種子要遇緣才起現行。緣裏面最重要的,我們一般人講人緣。古人說得好,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,要懂得與一切人和睦相處,要懂得尊敬一切人,要懂得愛一切人,你的緣就殊勝。障礙我們善因福德種子不能現行的,給諸位說,這叁大類的障礙,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最大的障礙我們可以說百分之八、九十是在人事。我們看看聖賢人怎麼教我們的。
我今天寫了個扇面,是早年在新加坡講天主教的《玫瑰經》,等于又溫習了一遍。《玫瑰經》是天主教早晚課誦本,非常重要!經文不長,一共叁章,每一章有五段。第一章「歡喜奧義」,第二章「痛苦奧義」,第叁章「榮福奧義」。第一章第一節裏面歡喜,歡喜從哪裏來?聖人降生。耶稣降生在世間,衆生有救了。聖人降生,他能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這第一個歡喜。第二條聖母瑪利亞所示現的謙卑,這教我們學的!所以我們修行從哪裏學起?謙卑。接著下面一條「神愛世人」,你們想想這個味道。那個早晚課誦就是天天在提醒你,早晨、晚上提醒你,對一切衆生要謙卑、要敬愛,所有宗教都是以這個爲基礎。儒家講「謙受益,滿招損」,做人從謙卑做起。你要想學聖人,要想提升自己境界,佛家教忍辱,聖賢教誨無不是從這個地方著眼;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做到孝親尊師,與一切衆生和睦相處。我們對人謙卑,別人對我們更尊敬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目首菩薩偈頌第叁首:
【亦如巧幻師,能令衆歡喜,佛福田如是,令衆生敬悅。】
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頭,注得也不多,我們把它念一念,「幻喻,體外方便,貴且悅心」。下面還有《鈔》,什麼叫體外方便?「無而假設,如無叁說叁等」。這個要解釋,不解釋還是不好懂。這個叁是叁乘,大乘、中乘、小乘;小乘是聲聞,中乘是辟支佛,大乘是菩薩。本來沒有叁,你看佛爲我們說法就分這叁類,這叫方便。到《法華經》上,那佛說真話,佛說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」。說二乘就是大乘、小乘;叁乘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無二亦無叁,「除佛方便說」,這是《法華經》上,佛把這個說穿了。
佛法就是一乘法,一乘法才真正是佛法。一佛乘是什麼?衆生就是佛,這叫一乘!你現在迷得太深了,所以慢慢、慢慢給你恢複,就像我們辦學校一樣,學校目的是要成就學生圓滿的學業,那是什麼?大學。辦幼兒園、辦小學、辦中學,階段性的,最後都是要達到圓滿,那才是教育的成就。所以到大學這才有學位,小學、中學、初中、高中都沒有學位,這大學才有學位。佛法,一乘法才是真正學位,阿羅漢、菩薩都是假設的,都不是真實的。
在修學過程當中,假設這些目的在哪裏?『能令衆歡喜』。如果一直要是學到究竟圓滿,這很多年才學成,當中沒有階段性的,這歡喜心就不能生。所以當中設成階段,小學畢業了,很高興、很歡喜,再念幾年初中畢業了,又念叁年高中畢業了,再念四年大學畢業了,好象時間並不是很長,這是階段性的。佛舉這個來做例子,這是教給我們,我們自己學習以及教化衆生、幫助別人,終極的目標決定是相當的遙遠,要懂得在當中設階段性,令一切衆生常生歡喜心,使他對于終極的目標有希望,對于現前修學有信心,這個學習心情很愉快。教學的方法非常善巧,能收到良好的效果,這首偈的大意如是。
我們把經文念一念,『亦如巧幻師』,這個比喻。前面這兩句是比喻,「巧幻師」,我們現在講的魔術,魔術師。我們知道魔術所變的都不是真的,他的手法很快,你知道它是假的,你看不出破綻,高明處就在此地。去年澳洲圖文巴建市一百周年紀念,這在澳洲是大事。澳洲曆史不長,歐洲人移民到那邊才兩百年,所以這城市建市一百周年是他們的大事。我們住在當地,也給當地提供娛樂的節目,我們節目是邀請浙江雜技團去表演,很成功。你看一年了,到現在當地的人念念不忘,表演得太好了,他們一生當中從來沒見過。這裏面就有一位魔術師十六歲,他就是變撲克牌,撲克牌在哪裏?手上沒有,可是在空中攔一攔,手上就拿到一把,手法快,你不知道他怎麼樣拿到的,好象永遠拿不盡。到落幕的時候,我們很熟就問他,你身上到底帶了多少副?十副。這就是「巧幻師」,舉的這個比喻,他的表演能教大衆生歡喜心。
『佛福田』。佛是布施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